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41篇:安徽蚌埠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3年12月2日 清末,铁路这一“黑科技”在我国横空出世,对于当时的社会与人们的知识水平来说,堪称划时代的剧变,这从近代一些城市的诞生、兴起、没落中也不难感受出来。如以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来说,或许唯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方能与之相媲美。前者是让人们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后者是让人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 我所定居的地方,人称“火车拉来的城市”,而这样的城市,在全国绝不仅是一个,这次我去的蚌埠,同样如是。蚌埠原是凤阳县西郊的一个乡镇,地处凤阳、怀远、灵璧交界,素有“鸡鸣狗叫听三县”之说法。为了便于管理这个“三不管”地带,清末曾在这里设置了一个“三县司”,多少有了些地方政府的雏形。这样来看,蚌埠的起点好像比石家庄还稍微高了一些... 1908年,津浦铁路开始动工兴建,这是继京汉铁路之后,我国又一条运输大动脉。当时皖北地区的水陆枢纽在临淮关(即古代濠州、钟离县治所,今凤阳县临淮关镇),铁路贯穿重镇,首选当然是在临淮关建桥设站。不过当津浦线南段英籍总工程师德纪(我没有找到他的英文名字)来实地勘测时,发现临淮关这里地势低洼,并非理想的建桥之地,否则淮河涨水之际甚至会没过铁轨。经过反复勘测、论证,决定津浦铁路从蚌埠这里跨越淮河。 ![]() 图1:方位图 而在此时,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铁路会给地方带来怎样的变革,于是再往上游的怀远士绅也加入争夺。另有一些目光短浅之辈,则担心大桥会影响淮河上帆船的通行,对修建固定桥(当时称为“呆桥”,与之相对的是活动桥,桥面可以起降的那种)提出反对意见。各方为此沟通扯皮了近一年,在蚌埠这里修建永久性“呆桥”的方案才最终确定下来。1909年11月,蚌埠淮河大铁桥开工兴建,至1911年5月竣工。 此后百余年的时光足可证明,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实为利国利民之举。如今蚌埠大铁桥仍坚定矗立在淮河之上,承担着它的使命,完全不似其他一些已经成为“纯粹文物”而只可观瞻的“花瓶式铁桥”一般。此前我去南京、上海时也曾多次乘车经过它,只不过皆是在睡梦中。这次去蚌埠特意选择绿皮车,一是从夜发朝至的时间上考虑,同时也是为了能在“清醒状态”下向它行个注目礼。 ![]() 图2:乘车过桥时抓拍 车晚点了整一个小时,在过桥之前停在某个地方避让了许久,待三四趟车呼啸而过后方缓缓开动。及至铁桥,天光已大亮,然桥长度甚短,远逊于长江、黄河大桥,不一刻即穿过,我仅抓拍了两张照片而已,这让我大感不爽。我看蚌埠站离此并不算远,反正也已经晚点了,遂即兴更改了计划,决定下车后逆向步行回来看它个够(我原计划是坐早班车直接去凤阳),因之得以多刷国保一处。 ![]() 图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八批) 蚌埠虽从地理位置上说已属南方,但冬日的清晨还真是有些寒凉。由于圈堤路断交改造施工,从蚌埠站走到大铁桥需绕些路,大约走了五里地,最后竟然走得全身冒汗了。途经国治街时,吃了一顿当地特色早餐,这一带可谓百余年前蚌埠最早的城区,民生气息浓郁,一众街名(或许也包括这顿早餐)仍保留着当年的味道。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足履淮河之滨,一时感慨不已,眼前这条历史上狂躁不安的大河,如今静若处子。举目向西,大桥在望,乃快步前行。 ![]() 图4:淮河畔与大铁桥 就是这座铁桥,说蚌埠市是因它而兴(甚至是而生)或也并不为过。因修桥而汇聚的大量民工,本已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发展,随着津浦铁路通车设站,蚌埠又突然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位于津浦铁路南段的中间位置,以当时列车的时速,无论从徐州还是南京发车,晚上只能开到蚌埠,因此成为“宿站”,各种配套设施应运而生),皖北之水陆枢纽迅速西移至此,临淮关则逐渐消沉下去(其实津浦线在临淮关也有站,桥之特殊功效,由此可见)。 ![]() 图5:铁桥近观 民国二年(1913年)倪嗣冲督皖,当时安徽省会在安庆,交通并不便利,倪嗣冲奉袁世凯密令,设安徽督军公署于蚌埠,以期大军可凭铁路之力进退自如。倪氏主政时期,蚌埠在政治、经济上的地位陡升,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短短几年就从原先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变成一个十余万人口的现代城市,后来还曾数度作为安徽省会(在1947年正式设市前,蚌埠名义上还属于凤阳县)。此诚铁路之伟力也! 可惜这座对于蚌埠居功至伟的铁桥,后曾因为战争两度遭受厄运。第一次是1938年2月,为迟滞南线日军北进打通津浦线会攻徐州,不得已“壮士断腕”,这在客观上争取到了一定的时间,让台儿庄战役那会儿我军不至于腹背受敌。后来淮河铁桥还是鬼子调来几千工兵“帮忙”修好的。 ![]() 图6:1938年被炸得稀烂的淮河铁桥及北岸的我军战士 第二次被炸则是1949年1月,此时国军已在徐蚌会战中溃败,蚌埠也是岌岌可危了。1月16日凌晨(一说19日),国军在撤退之际再次炸毁了淮河铁桥。这次似乎就没起到太大作用,因为解放军先头部队在1月20日就解放蚌埠了。当然,后来为了修复铁桥,解放军铁道兵团还是付出了极大努力,直到当年7月才在旁边先搭起了一座淮河轻便桥,勉强恢复通车。在这个过程中,有王吉珍等六位烈士牺牲。 ![]() 图7:建桥烈士纪念塔 这次到底是谁炸的桥呢?1949年7月恢复通车后,在桥南侧立了一座“建桥烈士纪念塔”,按照上面的说法,指明了是国军刘汝明部所为(这大概是参照了1月炸桥事发时《江淮日报》的报道,该文写为刘汝明第96军),似乎可作为信史,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经查当时驻防蚌埠的国军部队,有第六兵团李延年部(李延年兼徐州剿总蚌埠指挥所主任)与第八兵团刘汝明部(下辖第55、68军),刘汝明兵团在1月12日已奉令先行南撤(事见孟恒昌:《第八兵团在淮海南线作战纪要》),所以最后撤离蚌埠的,其实是李延年兵团,再具体来说,执行“殿后”任务的,是该兵团第96军于兆龙部。 夏侯叙五在《淮河铁桥被炸真相》一文中也进行了一番考证,他还采访到当年的一位亲历者——第六兵团第四处少将处长罗祖良。据罗回忆,炸桥命令是时任参谋总长顾祝同直接传达的,由于深知此举不得民心必遭唾骂,李延年、于兆龙等将领都对此态度冷淡,后来是由南京派来爆破队执行的,于兆龙也只是配合对方要求,派96军的一个连负责警戒,并非执行者。此说应比较可信。 我综合了诸多史料,基本可以确定刘汝明与此事无关,纯属白白被人埋汰了好几十年。造成这个误传的原因可能有三个:1、96军后来确实改隶过刘汝明兵团(具体时间我没查到,也有可能是在这之前,但前段已说到,刘在炸桥前几天就已经撤了,况且他也不是蚌埠的最高指挥官,就算勉强能把该军归入刘部,也不能说是刘干的);2、刘汝明部之前确曾在固镇炸过浍河铁桥以阻滞解放军进攻,可谓有“前科”;3、李延年与刘汝明甚不对付,撤退时可能留下了什么“江湖传说”,记者对国军的内幕与番号也知之不详,报道一出,此后皆以讹传讹。 ![]() 图8:背锅侠刘汝明 滚滚淮河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我虽匆匆远遁去,奈何头上一黑锅。 蚌埠淮河大铁桥的修复在1949年11月正式启动,历时二百余天,于1950年7月4日完工,再度迎来涅槃重生。此后在相关部门的精心维护下,至今仍保持着康健,每日迎来送往,甚至比昔日更繁忙。 ![]() 图9:某被困在护栏中,硬着头皮向前冲 离开的时候却有些糟糕了。还是由于前面提到道路施工,我被隔离网“封”在了最沿河的那条步道上,原路返回却不甘心,就这样一直向前(西)走着,竟走到纬四路才找到一个豁口穿了出去。其间不时有火车从桥上经过,呜呜的汽笛声渐行渐远,在拐弯出去之前,我再度驻足遥望,算是道声“再会”。 ![]() 图10:自西远眺说再会 (尾声:多年以前,我曾有意寻访蚌埠一处国军遗迹,并做了些前期准备工作。因时间太过久远,这次出行又是以大明帝乡为主题,完全不曾忆及。今日写本文时,猛然想起此事,一时懊恼不已。这次我也不想再拖太久,所以这声“再会”并不是空口白话,我计划待明年春暖花开时,再赴蚌埠一行,了却此愿。) 静思斋 于岳 2023年12月2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