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打造高效的个人笔记系统(八)

 靠岸1 2023-12-21 发布于云南

这是《如何打造高效的个人笔记系统》系列的第八篇。

在开始之前,例行说明一下,《如何打造高效的个人笔记系统》是一个系列文章,如果你还没看之前的几篇,强烈建议先看一下,以下是前面几篇的链接:

《如何打造高效的个人笔记系统(一)》 – 打造笔记系统的重要性(以下简称《一》);

《如何打造高效的个人笔记系统(二)》 – 打造笔记系统的正确价值观(以下简称《二》);

《如何打造高效的个人笔记系统(三)》 – 笔记工具的选择(以下简称《三》);

《如何打造高效的个人笔记系统(四)》 – 卡片笔记法(以下简称《四》);

《如何打造高效的个人笔记系统(五)》 – 笔记中的标签(以下简称《五》);

《如何打造高效的个人笔记系统(六)》 – 笔记中的链接(以下简称《六》)。

《如何打造高效的个人笔记系统(七)》 – 笔记的回顾(以下简称《七》)。

今天这篇是这个笔记系列的最后一篇,将会介绍如何通过笔记进行更好地思考。笔记这个系列暂时完结了,后面如果有新的想法,我会不定期的穿插到每周的更新中去。

用笔记来助力思考

思考能力是我们人之为人的很重要的能力。

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思考能力,才使得我们能够不段地创造出各种各样从未出现过的事物,进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化。

接下来,我会从三个角度分别来介绍,要如何通过笔记,来助力我们更好地思考。

用笔记迭代思考

社会学家卢曼说:“不写,就无法思考。

卢曼的一生,写了90000多张笔记卡片,在此基础上出版了58本著作、发表了数百篇文章,而且许多都成为各领域的经典之作,可谓是硕果累累。

无独有偶,著名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就是发明了费曼学习法的那个费曼,也写下了大量的笔记。

有一次有一位历史学家,想采访费曼。当他看到费曼的笔记本时,他说:“非常高兴能够看到你思考过程的精彩记录。”

不, 不!”费曼反驳道,“这些不是我的思考过程的记录,它们就是我的思考过程,实际上我的思考过程都是在纸上进行的。

“好吧,”历史学家说:“工作是在你的脑子里完成的,但它还是记录在纸上。”

“不, 这不是记录,这就是工作过程。我需要在纸上开展工作,这就是那些纸”费曼说。

正如费曼说的那样,写下来的过程,就是我们思考的过程。

写下来,本质上就是我们把思考给“外显化”出来。

思考本身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看不见也摸不着;通过写下来,我们把抽象的思考变成了具象的笔记。

把一个抽象的事物具象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清晰化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把抽象的事物理解得更为透彻。

有些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了解清楚了一个事情,但是在给别人说的时候,却会磕磕绊绊讲不清楚,本质上是我们自己没有真正理解。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清晰地写下来,那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讲给别人听。这就是写下来的作用。

通过写下来,把思考给“外显化”,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对思考进行迭代。

如果没有写下来,过一段时间,即使碰到同样的事物,我们对它的思考也只能是从头开始,因为我们没有积累。

但是如果写下来了,我们就可以在写下来的内容的基础上迭代我们的思考。也许一开始我们的思考很不成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认知水平的提升,我们一次次地去迭代,我们的思考就会变得越来越完善。

我在《七》中介绍过笔记的回顾,回顾笔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对笔记进行迭代的时机,也是对我们思考进行迭代的时机。

关于通过笔记进行思考迭代,有一个关于费曼的“十二道最爱的难题”的故事。

费曼会在脑海中长期保持一份罗列了12个开放式难题的清单。每当有新的科学发现出现,他就会用这些难题来检验,看新发现能不能为各难题提供新的观点。这样的跨领域方式使他在似乎不相干的研究主题之间找出关联性,同时也能满足他的求知欲。

对于十二道最爱的难题,费曼如是说:“我的目标不在于一劳永逸找出确切答案,而是以这些难题作为学习的'北极星’指标。

费曼的这个故事,本质上是他以十二个难题为指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不断去积累、迭代,去提升自己认知的很好的一种方式。

通过写下来把思考给“外显化”,让抽象的思考,变成具象的笔记,在具象的笔记的基础上,不断迭代、持续进化,最终我们的认知提升了,思考水平也进化了。

用笔记助力创造

阿里前参谋长、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教授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创造力革命时代,人未来的主要价值将体现在创造力上。

伴随着这两年AI技术的突飞猛进,AI能够替代我们人类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当下最新的大语言模型(LLM)已经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推理工作了,未来更复杂一些的也不会是问题。

几次工业革命下来,机器替代了我们的体力活、简单重复的脑力活,接下来机器将代替我们去做一些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脑力活,我们人类最终的竞争力就只能体现在我们的创造力上。

创造力,也是创新力。

关于创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说:“创新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新组合’,而不是一种'新技术’。

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说:“创新只是将事物连接起来,这个连接越是意想不到,创造出来的东西就可能越有意思。

是的,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基础要素的重新组合,越是意想不到的组合,就越是有意思的创新。

我们记笔记的过程,就是不断去积累创新所需要的基础要素的过程,积累下来的基础要素越丰富,他们之间的连接越多,我们能够创造出新的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的创新力就会越强。

我在《五》和《六》中分享的笔记的标签和链接,一方面是一种信息的分类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信息的重新组合、连接方式。

通过把积累的笔记卡片重新组合、连接起来,我们就得到了丰富的基础要素网,我们独特的差异化认知,就是从这张网中涌现出来的。这也正是我们创新力最主要的来源。

用笔记助力写作

正如我在《终身成长的闭环》中所说,我们终身学习、个人成长的闭环是:阅读->思考->写作

阅读是我们获取大量高价值信息的最主要的方式。

笔记是我们思考的“外显化”,是我们把获取的信息转化成知识的过程。

光有阅读和思考,成长的闭环是不能闭合的,而写作就是将这个闭环闭合的最后一步。

写作是我们将积累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内化,最终产生我们独特洞察的过程,也是产生智慧的过程。

“阅读->思考->写作”是场景表现;底层的逻辑是“信息->知识->智慧”的转化。

写作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个现象是叫“写作瓶颈”,就是觉得写不出来。这也是刚开始写作的人,很容易遇到的场景。

关于“写作瓶颈”,美国记者、作家兼电影工作者Sebastian Junger是这么说的:“并不是我遇到了写作瓶颈。而是我对主题没做足够研究,无法凭借知识与力量来写作。这始终意味着,不是我想不出恰如其分的文字,而是我没有可用的写作材料。

确实是这样,写不出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积累不够,真正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我在这个笔记系列文章中,所推崇的笔记方法,是卢曼的卡片笔记法。

正如我在《四》中所讲,卡片笔记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原子化,每一张笔记卡,都是一个原子化的知识点。

我们的卡片笔记系统,就是一个可以在写作过程中随时调用的庞大的素材库。我们积累的笔记卡越多,我们写作的素材库越丰富。

卢曼一生积累了90000多张卡,才有了他58本书和数百篇文章的累累硕果。

如果说写笔记卡是一个发散的过程,那写作就是一个收敛的过程。

发散是积累素材、寻找灵感;收敛则是去芜存菁、创造价值。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发散和收敛的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周而复始循环进行的。这在本质上也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一轮收敛的结果,可以作为下一轮发散的输入,再开启下一轮的发散,一直循环迭代,直到得到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通过写笔记卡发散出丰富的素材,再通过写作把各种素材收敛到某个主题上,形成我们独到的见解,这便是从笔记到写作的一个基本范式。

小结

我们记笔记不是为了记而记,而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而记。

通过笔记把我们的思考给“外显化”,让每一次思考的迭代都是在上一次思考的基础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复利。

智能时代的来临,创造力将会是我们人类最为重要的核心能力。通过笔记系统积累大量的创造所需要的基础元素,然后再通过重新组合、连接,就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让笔记系统助力我们涌现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阅读->思考->写作”是我们个人实现终身成长的闭环,通过阅读大量优秀的书籍获取高质量的信息,通过笔记系统将获取的信息转化成知识,再通过写作将知识重组、内化,形成我们的独特的洞察,成为我们的智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笔记不息,写作不止。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如何打造高效的个人笔记系统》这个系列正式完结,Enjo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