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越HbA1c,控糖新参数TIR、TITR引领糖尿病优质管理

 尚振奇 2023-12-21 发布于吉林




作为方法202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中引入了一个全新评价血糖控制的标准——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1],明确了其在血糖评估中的重要地位。2023版ADA指南指出血糖范围内时间/TIR与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相关,可用于评估血糖控制[2]。严格的范围内时间(Time in Tight Range,TITR)是近年来糖尿病学术界新提出的一项指标,血糖控制目标范围更加严格,却更加接近健康人的血糖生理特点,也可作为血糖的评价指标以及预测未来发生并发症风险的指标[3,4]。那么,TIR、TITR究竟是什么?与HbA1c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它会成为血糖评估的新指标?接下来,我们一起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HbA1c与TIR






根据《TIR国际共识推荐》[5],TIR指的是糖尿病患者在一天之中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70~180 mg/dl(3.9~10.0 mmol/L)]的时间。相应地,TIR还衍生出了另外两个概念:TBR——低于目标血糖范围(<3.9 mmol/L)的时间,TAR——高于目标血糖范围(>10 mmol/L)的时间。

TIR的产生与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密切相关,大部分CGM系统生成的动态血糖图谱(AGP)报告可以提供包括TIR在内的多种参数信息(图1),医务人员可从AGP报告上直接读取血糖在不同范围(在目标范围内、在范围之下、在范围之上)的时间和比例[1]

图片

图1. CGM系统生成的AGP报告

与HbA1c类似,TIR控制目标也宜个体化。《TIR国际共识推荐》针对四类患者人群,确定了个体化的TIR目标值,对于一般2型糖尿病(T2DM)患者,建议血糖在3.9~10.0 mmol/L范围内时间比例超过70%,低于3.9 mmol/L的时间比例应小于4%。

TIR是CGM技术的产物之一,CGM系统已于1999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2001年获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并应用于临床[6],其广泛应用推动了TIR这一指标的研究与发展。除了技术支持,TIR本身具有什么优势足以使之成为权威指南推荐的血糖评估新指标呢?

TIR弥补HbA1c的不足


图片

HbA1c一直被认为是血糖评估的金标准,其反映了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与并发症风险密切相关,在糖尿病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但是,HbA1c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急性高/低血糖相关信息、无法反映血糖波动等[7]。此外,贫血、血红蛋白病、缺铁或妊娠还会影响HbA1c的测量[8,9]

鉴于此,新指标TIR越发受到关注,TIR及其他衍生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短期血糖变异程度[10],有效弥补HbA1c的不足,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血糖控制情况。

TIR与HbA1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图片

TIR不仅可以有效弥补HbA1c的不足,还与HbA1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一项纳入18项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性综述[11]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TIR与HbA1c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0.84;R2=0.71),TIR每增加10%(每天2.4小时),相当于HbA1c下降约0.8%。这种关系可能使得TIR成为评估血糖控制的首选指标。

TIR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图片

通过控制血糖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糖尿病长期管理目标。那么,TIR是否可以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呢?对此,国内外相关研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最早关于TIR与T2DM并发症关系的研究是由我国贾伟平教授团队开展,该研究纳入3262例T2DM患者,应用CGM评估TIR结果,并分析其与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关系[12]。研究发现,随着TIR四分位数的上升,各严重程度NPDR的患病率均显著下降(趋势P值<0.001)(图2),且DR严重程度与TIR四分位数呈显著负相关(r=-0.147,P<0.001)。

图片

图2. TIR(3.9~10.0 mmol/L)与DR进展显著负相关

随后,美国Jaeb健康研究中心Beck教授利用DCCT数据,分析了TIR与糖尿病并发症进展的相关性[13]。结果发现,TIR与DR进展和微量白蛋白尿的发展呈强相关性,TIR越大,相关并发症风险越低(图3)。使用风险模型评估发现,TIR每降低10%,DR和微量白蛋白尿风险分别增加64%和40%。

图片

图3. TIR与DR进展和微量白蛋白尿的发展呈强相关性

除了预测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TIR与心血管疾病(CVD)风险也存在关联。贾伟平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显示,TIR与CVD的早期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密切相关[14]。在纳入2215例T2DM住院患者中,CIMT异常患者的TIR显著低于CIMT正常患者(P<0.001),异常CIMT发生率随TIR增加而逐渐降低(趋势P值<0.01)(图4)。在对CVD的常规风险因素进行调整后,发现TIR每增加10%,CIMT异常风险降低6.4%。

图片

图4. 异常CIMT发生率随TIR增加而逐渐降低






HbA1c与TIR、TITR






TIR、TITR与HbA1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图片

TIR的血糖范围是3.9~10 mmol/L,TITR则是3.9~7.8 mmol/L,范围较TIR更为严格。随着各项研究发展,发现在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下,<6.5%的HbA1c可能是一项更好的血糖控制指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CDS指南)[15]、2023 ADA指南[2]均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2020 CDS指南[15]指出,特定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至尽量接近正常)。2022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3]也认为将6.5%的HbA1c作为一个控制标准,可进一步减少慢性并发症风险。而6.5%的HbA1c对应约80%的TIR(图5)[13],对应约50%的TITR(图6)[4]。但是,50%的TITR的概念并不等同于80%的TIR,例如,血糖一直在9 mmol/L左右波动,虽然可能满足了100%的TIR标准,却是0%的TITR。

图片

图5. TIR与HbA1c的相关性

图片

图6. TITR与HbA1c的相关性

早期引入TITR或可带来长久获益


图片

UKPDS研究[16,17]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7616例新诊断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结果显示,早期强化降糖在未来10年持续显著降低患者大/微血管事件(图7)。这也说明,新发糖尿病患者早期严格血糖控制可进一步延缓并发症发生。那么,在早期血糖控制中引入TITR这个概念,将会使患者获得更长久的健康益处。

图片

图7. UKPDS证实早期强化降糖显著降低患者大/微血管事件







综上所述,TIR、TITR是除HbA1c之外新的血糖参数。CGM解锁了TIR、TITR指标以及AGP,可以有效指导强化降糖治疗[18]。TIR与HbA1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弥补了HbA1c的不足,TITR与HbA1c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TIR、TITR是不同水平HbA1c的有效替代指标,TITR是对TIR的有力补充[4,13,16,17]。更严格的控制目标可以促进更好的血糖控制,糖尿病管理已逐渐开启TITR时代,为血糖管理提供新思路。 

审批编号:CN- 125796,有效期至2024-3-5

内容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0; 43(Suppl 1): S1-S212.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3; 46(Suppl. 1): S97-S110.

3. Blonde L, et al. Endocr Pract. 2022; 28(10): 923-1049.

4. Petersson J, et al. Pediatr Diabetes. 2019; 20(3): 339-344.

5. Battelino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42(8): 1593-1603.

6.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7; 9(11): 667-675.

7. 司一鸣,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 10(6): 386-389.

8. Bry L, et al. Clin Chem. 2001; 47(2): 153-163.

9. Ford ES, et al. J Diabetes. 2011; 3(1): 67-73.

10. Vigersky RA. J Diabetes. 2019; 11(1): 23-31.

11. Vigersky RA,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9; 21(2): 81-85.

12. Lu J, et al. Diabetes Care. 2018; 41(11): 2370-2376.

13. Beck RW,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42(3): 400-405.

14. Lu J,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20; 22(2): 72-78.

1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16. UKPDS Group. Lancet. 1998; 352(9131): 837-853.

17. Holman RR, et al. N Engl J Med. 2008; 359(15): 1577-1589.

18. 赵晓龙, 吴宸炜.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4): 377-382.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