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4)北宋·苏轼词作18首赏析(上)

 高山流水乐逍遥 2023-12-22 发布于陕西
北宋·苏轼词作18首赏析(上)

        《水调歌头》
        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明月”句:唐代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我手举金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仙宫宝殿,今天晚上可是哪一年?我真想驾长风归回月宫,又怕那碧玉楼阁太高,耐不得那里的严寒。还不如在月下起舞和影子嬉戏,天上宫殿怎能比得上人间。
        看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轻轻洒落在雕花的门窗,照得窗内人彻夜无眠。月儿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人别离时才圆?人生一世多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在所难免,两全之事自古以来就少见。但愿人能健康长寿,千里之外共赏明月。
        【题解】
        此词为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词中以瑰丽浪漫的想象上天入地,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含蕴对个人身世沉浮与离合悲欢的感喟,表达自己旷达超迈的人生态度,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之作,为后世推崇备至。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
        【题解】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此为第一首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子规:布谷鸟。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译文】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杜鹃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题解】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看似无情,却自有愁思。思,心绪、情思。
        “梦随风”三句:唐代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译文】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从没有人怜惜任它飘落满地。抛家离舍倚路傍,仔细思量却是,貌似无情也有愁思。萦绕离恨的柔肠频受折磨,娇媚的眼睛困倦,似睁非睁,似闭非闭。梦魂随风飘飞千万里,去追寻情郎的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起。
        不怨恨这杨花已经飞尽,恨只恨西园百花凋落难连缀。拂晓一阵风雨后,哪能再见杨花的踪迹?早化成一池浮萍细碎。若把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细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都是离人的眼泪。
        【题解】
        苏轼的豪放词无人可及,婉约词亦不让他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前后,当时词人与章质夫都在汴京做官。这是一首唱和之作,词人明写杨花,暗抒离别的愁绪。全词似以思妇喻杨花,又似以杨花喻思妇,轻描摹而重传神,达到了物我难分、物与神游的境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解】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一尊还酹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芦荻萧萧旧营垒西边,说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插天空,如雷的惊涛拍打着江岸,白浪花卷起千万堆寒雪。雄壮的江山美如图画,一时间涌出多少豪杰。
        遥想周瑜当年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他为妻,他雄姿英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绾丝巾,谈笑之间,百万曹军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这当年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增添满头白发,人生有如一场梦幻,且洒一杯酒祭奠江月。
        【题解】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杰作,也是整个豪放词派中的扛鼎之作。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苏轼刚刚因“乌台诗案”受贬,退居黄州。词中,词人挥洒巨笔描绘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的景色,表现三国名将周瑜风流儒雅、指挥若定的大将风采,歌颂了祖国大好江山和英雄人物,也抒写了自己政治失意、老大无成的迟暮之悲。

        《永遇乐》
        序: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
        燕子楼:在今江苏徐州。为唐代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为爱妾关盼盼所筑。张死后,盼盼念旧不嫁,独居此楼十余年。
        紞如:击鼓声。
        铿然: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黄楼:在今江苏徐州,为宋代苏轼知徐州时所造。
        【译文】
        明亮的月光皎洁如霜,清凉的晚风温柔如水,秋天的景色清幽无限。弯弯的小河鱼儿在跳,圆圆的荷叶上露珠晶莹,景致虽美却寂寞无人看见。三更的鼓声轰响,屋外的落叶声铿锵,把我的好梦截然惊断。夜色茫茫,美梦再难寻找,醒来后把小园四处走遍。
        浪迹天涯的游子早已疲倦,归隐山林的路在哪里?故乡千里让我望眼欲穿。看如今燕子楼空空如也,佳人盼盼不知何去?楼中空有呢喃双燕。从古至今人生如梦,世上何曾有梦醒之人,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浩叹。
        【题解】
        此词记梦感怀,约作于元丰元年徐州知州任上。此词虽名为记美人春梦不成,实借梦境抒发古今之叹,传达对人世间的欢爱、名利种种空幻不实的哲学思考,体现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是苏轼将哲学引入诗词的代表作之一。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漏断:漏壶中水滴已尽,指深夜。
        幽人:幽居之人。意为幽囚。
        【译文】
        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谁看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就像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题解】本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词人当时刚刚被贬到黄州,住在定慧院,政治失意、宦游在外的孤苦时时萦绕在词人心头。这首词情景交融,满是苦闷和惆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