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彦强耄耋释注道德经第十四章

 古陵憨子 2023-12-22 发布于陕西

耄耋释注道德经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以御今有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耄耋注释】

①夷:毁灭,引申为无象。②希:寂静无声。③搏:捕捉、夺取。微:无形。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④致诘:诘,音ji(阳平),意为追问、究问、反问。致诘意为思议。⑤一:本章的一指"道"。⑥徼:音jiao(上声)。清白、清晰、光明之意。⑦昧:阴暗。⑧绳绳:渺茫、幽深、不清楚、不可知。⑨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⑩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⑾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执,依据;御,驾驭,支配、主宰;有,注意这里的“有”不同于第一章“有无”之有,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事物。⑿古始:宇宙的开始,或"道"的初始。⒀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憨子译文

你睁眼看它但却看不见,这就叫做“夷”;你树耳听它但却听不到,这就叫做“希”;你伸手摸它但却摸不到,这就叫做“微”。 “夷”、 “希” 、“微”这三者的形像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统一为道。道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说明,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但如果把握这古已存在的“道”,就能用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个“恍惚”的东西就叫做规律。

耄耋白话

本章核心是讲道的抽象性,虽感觉不到但却始终作用着。处世格言:执古之道,以御今有

本章是对前面讲的“道可道,非常道”的进一步解释。用现在的哲学语言来讲,就是说道的抽象性,规律的抽象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是把物质与规律作为两个概念讲的。物质强调本源、本体,既是现实世界的起源,又包括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这个物质既是抽象的,即对现实世界一切事物共性的概括,又是可以实证的,即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物可知的。规律强调物质世界怎样运动变化,向哪里变化。规律是抽象的,不可违背的。靠理性把握。老子的“道”则是这两个方面的含义都有。本章侧重于解释作为规律的“道”规定着宇宙万物,只有把握道也即规律才能驾驭,应对现实。

本章的第一个层次是讲作为规律的道的抽象性特点。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这里的“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都强调的是感觉不到,无法感知。用人的具体感觉无法说明。但并不等于它不存在。在接下来的第二个层次,老子则指出,无法感知,用感觉无法说明并不是虚空,虚无,并不是不存在,而是隐隐约约的能体会到的客观存在,虽然上面不显得光明亮堂;但下面也不是阴暗晦涩(其上不徼,其下不昧),你觉得它无头无绪,没法说明,但又能知道它延绵不绝始终存在(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这种区别于感觉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称其为“惚恍”。所谓“惚恍”,用今天的哲学语言,就是抽象性。第三个层次,老子强调道的规律性作用,强调如果能把握这个古已存在的“道” (执古之道),就能用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以御今之有),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能知古始),这个东西就叫做懂得规律(是谓道纪)。

将老子在本章的论述概括一下,就是道虽然不能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它切切实实的发挥着作用,掌握了它 就能认识古今,把握现实。从政治的角度讲,领导者只能遵循道,服从道,顺应道。道法自然,领导者必须自然而为,无为而治。从个人生活处世的角度讲,人也应顺应规律,尊重自然,顺势而为,不可强求。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老子的“执古之道以御今有”,核心是“古之道”而非“古之史”,即用古来就存在的规律而非古代的史实指导现在的活动,这显然与春秋时期各派的“托古改制”,即寻找或编撰一个古代的所谓“圣王”,说自己的主张是这些“圣王”开创盛世的经验,以此让当时的统治者按自己的主张办事。如孔子就言必称三代,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主张恢复或借鉴夏商周的仁政,王道。老子的“执古之道以御今有”也与今人津津乐道的李世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即主张以古鉴今,以古正今不同。两相比较。显然,老子的思想要比春秋诸子和李世民深刻得多,也高明得多。

春秋诸子与李世民的“托古改制”、“以古鉴今”主张代表着古今绝大多数学者的思想,这虽不算全错,但却常常陷入食古不化,尊古御今的错误。西汉末年的大儒王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王莽本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少年时期就有大志,因而生活节俭,勤奋博学,在社会上颇有声誉,又得王政君赏识扶持,成年后官至临朝辅政的大将军、大司马。他大义灭亲处死违法乱纪的儿子,还屡次为国捐钱献地,朝野都称其仁德。在时机成熟之后,为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开始按照孔子的“吾从周”思想以古改制。公元8年,他仿照尧舜禅让的故事,让小皇帝刘婴禅位,由他登上皇位建立新朝,实施一系列“以古改制”的熊操作。

以古改制本身没有错,错在他不知道依据历史规律顺应自然,而是附会模仿《 周礼》改制,谓之曰“ 新政”。核心内容有:一、 恢复王田制(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二、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三、实行“五均六莞”,即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市场,五均赊贷及物价,经营盐、铁、酒等大宗商品。四、改革币制。如规定货币的种类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即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即金、银、龟、贝、钱、布六种货币名称,又将币制分为钱币、布币等二十八品。五、实行儒家“莅中国而抚四夷”,不再采用西汉的怀柔和羁縻政策,而是以武力压服周边少数民族。

很显然,这些所谓改制实际都是仿古或者复古,严重背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其结果是损害地主商人利益,加重了对下层百姓的剥削,市场混乱经济崩溃,边疆兵燹不断,国内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全国农民大起义,新朝很快灭亡, 王莽自己也被攻入长安的绿林军杀死。

王莽托古改制的教训告诉我们,不去研究历史,把握古来就存在的规律,而是盲目照搬历史上的“仁政”、“王道”,这只能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至于那些盲目的照搬历史上的所谓“仁爱”、“善行”的个人,其最终结果也只能是东施效颦徒惹人笑。

                  2023-6-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