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不窥探他人的窗

 富书 2023-12-23 发布于北京


生活中,人与人交往必不可少,但两人关系再好,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对待任何人,我们不能未经允许,便“不请自来”。
富书作者:白桃乌龙茶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杨绛曾在文章中写道:“人家窗户上挂着窗帘呢,别去窥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互不干扰,各自安好。

然而我们总是忽视“边界”,试图在别人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和安慰,或者将个人意愿放到他人的生命里。

其实,随着阅历增加,我们会明白,每个人都跳着独舞,不想被窥视,不想被打扰,更不想被一群外行人指手画脚。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对他人,可以关注,但请适度;可以厌恶,但请尊重;可以批评,但请慎重。

少管身外之事,认真经营自己,才是清醒的处世之道。

他人的隐私,别盲目窥探

沈从文说过:“不要对别人的过去刨根问底,那可能是对方永远不愿触及的回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禁区”,藏着他们难以启齿的秘密。

我们明知窥探隐私是不道德行为,却总是禁不住诱惑,贸然闯入他人的“禁区”,以求短暂的刺激。

殊不知此举代价,足以令人痛心,轻则恩断义绝,重则引火烧身。

只有克制住好奇心,对旁人的隐私敬而远之,才能免受不白之冤。

民国时期,徐志摩和梁实秋同为刊物编辑,二人因文字结缘,关系甚好。

与梁实秋相识之初,徐志摩刚经历离婚,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当时媒体广泛的关注。

有同事劝梁实秋多打听一些徐志摩的私密信息,写出劲爆新闻,他甚至打趣地说:“你俩关系这么好,他肯定愿意透露一些消息给你。

梁实秋先是笑着拒绝,但被再三纠缠便发起火来说道:“我绝不探听好友私事,劝你死了这条心吧,不要以传播他人隐私为乐!

徐志摩得知此事后,不禁感慨他和梁实秋交情尚浅,但感情已经相当深厚。

远离朋友隐私,是维持关系的基本要求,仗着彼此关系好就贸然越界,只会让关系变质,快速走向破裂。

菜根谭》有云:不揭他人之短,不探他人之秘,不思他人之旧过,则可以此养德疏害。

窥探隐私不一定闯下大祸,但多半会招致别人不满,引发矛盾和冲突。

个人隐私也有轻重之分,有些秘密被发现并无大碍,而有些秘密暴露了就只会横生祸端。

三国时期,杨修以聪慧闻名,不过他恃才傲物,三番五次洞察曹操内心想法并公之于众,完全不顾及上司颜面。

因为惜才,曹操一开始没跟他计较,但杨修不知收敛,屡屡犯错,硬是将上司的好感挥霍殆尽,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某夜行军,曹操因战事而心中烦闷,当晚以“鸡肋”为夜传口令,杨修知悉后,认定曹操有撤军念头,于是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府。

此时夏侯惇来访,见杨修有动身迹象,便上前询问缘由,被杨修说服后,夏侯惇也开始准备退兵。

不一会儿,巡夜的曹操发觉军中异动,大惊失色,经查问才知道是杨修搞的鬼,这一回他以动摇军心为由,将杨修就地处死。

东野圭吾说过: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人心复杂,对人心越是好奇,越是深究,就越容易遭到反噬。

正如,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对于不可告人的秘密,哪怕只是瞟一眼,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

所以,克制自己的窥探欲,既是为别人着想,也是为自己考量。

他人的生活,勿随意评判

《吕氏春秋》有云:“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我们相信眼睛,但眼见不一定为实。

我们依靠内心,但心声未必可靠。

看过一则新闻。

董先生下班后去澡堂洗澡,为了方便,出门时他下身只穿了一件短裤。

路过宿舍门口时,一名同事发现董先生衣着随意,便皱着眉头评价道:“你怎么穿一条短裤就出门了,太不文明了吧,跟流氓一样。

董先生当时就来气了,马上怼了回去,同事也不甘示弱,二人就这样吵了起来,导致冲突愈演愈烈,直到发展成互殴。

最终董先生受伤骨折,要求同事赔偿无果后,董先生将对方告上法庭,经裁决,法庭判处该同事承担30%的赔偿责任,具体赔偿1万余元。

为了嘴上痛快而伤了同事间的和气,甚至为此大打出手而吃了官司,实在是可怜又可笑。

有句话说得好: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不了解他人处境便先入为主,随意评论,实属冒犯之举。

可悲的是,对待不理解的人或事物,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探究本质,而是评头论足,以偏概全。

再分享一则案例。

24岁女孩染一头粉发,拿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去探望生病的爷爷,想给对方一个惊喜。

她在网上发布一条探病时的动态,未曾想此举竟唤醒了一群恶魔。

起初大家都在夸奖女孩很优秀,但渐渐地,一些恶毒的声音冒了出来。

“染粉色头发,一看就不是正经人。”

“你这种不正经的人,根本不配当老师。”

“有你这样的孙女,你爷爷活该得病。”

溢美之词过后,是毫无底线的谩骂。

女孩从此患上了抑郁症,她多次寻求帮助,却无法从根源上消除痛苦,恶评一直萦绕在脑海中,蚕食她的心灵,直到将她推下深渊,让一条生命就此凋零。

俗话说: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批判是一把武器,若使用者不加以约束,必然会“擦枪走火”,中伤他人。

那些自诩理性、正义的人,不过是借评判来满足表现欲,恃强凌弱罢了。

对于这类人,我们无力审判,但要提醒自己,引以为戒。

往后遇人遇事,不多言,不评价,不妄语,便是爱惜自己,造福他人。

他人的磨难,莫轻易分担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天地有大美德,却沉默无言;四季有明确规律,却从不议论;万物有既成道理,却不加解释。

世间万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也不例外。

每个人都在既定的“轨道”上前行,他人介入其中,必然节外生枝,承担不必要的损耗,外来者一旦扛不住,就会被自造的因果压垮。

“江歌案”就是一个典例。

江歌出于好心替朋友刘鑫出头,去面对一个疯子,结果被刘鑫反锁在门外,任由疯子摧残自己,丢掉性命。

事后刘鑫非但没有向江歌母亲致以慰问,表达感谢,还阴阳怪气,称江歌是自作自受。

好人江歌就这样替朋友承担了悲惨命运,结果还没落到一声好。

事实上,好心者未必有好报,人普遍有自私心理,时间一长就觉得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

更有甚者生性凉薄,认为好人行善只是一种自愿行为,压根不需要对此表达感谢。

再者换个角度看,一味接受无私奉献不见得就是好事一桩。

借外力,走捷径,其代价可能远超自己努力的成本。

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男孩看见一只即将破茧的蝴蝶在苦苦挣扎,出于同情,他用刀把茧划破,让蝴蝶轻轻钻了出来。

殊不知破茧是蝴蝶一生必须经历的劫难,只有在茧内拼命挣扎,蝴蝶才能将血液泵入翅膀,使其充分舒展,帮助自身飞行。

小男孩出于好心划破蝴蝶的茧,看似帮了它,实则是害了它。

蝴蝶的翅膀供血不足,无法承接气流,最终新生的它跌落在地上,成为了其他动物的晚餐。

正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一个人自认为的雪中送炭,可能是另一个人的飞来横祸。

相比随意付出,有时袖手旁观反倒更为合适。

这不是冷漠,而是尊重他人的实际情况。

生活不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便是至善修行。

作家周国平说:“一切交往都有不可逾越的最后的界限,而一切麻烦和冲突都源于想要突破这界限。

生活中,人与人交往必不可少,但两人关系再好,也要保持一定距离。

对待任何人,我们不能未经允许,便“不请自来”。

毕竟,有太多矛盾,都来自没有分寸的好奇,不假思索的评价以及自以为是的善意。

《道德经》有云;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懂得适可而止,才能得到长久的平安;

懂得敬而远之,才能避免无意的冒犯;

懂得将心比心,才能收获真正的情谊。

窥探他人的窗,无益于自己,也无益于他人。

与其掺和别人的生活,不如用心过好自己的日子。

余生很长,请专注于自己,莫扰他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