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叶石膏汤用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循天园 2023-12-23 发布于广西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何谓“劳复病”?大病初愈,气血未复,正气尚虚,余邪未尽,若起居无常,饮食失节,均有引起疾病复发的可能。其中,有因劳而复发的,则谓之劳复;有因饮食而复发的,则谓之食复。张仲景于最后立此论,是提示人们病后调养护理的重要性,不可加以忽视。

钱天来《伤寒溯源集》曰:“凡大病新瘥,真元大虚,气血未复,精神倦怠,余热未尽。但宜安养,避风节食,清虚无欲,则元气日长,少壮之人,岂惟复旧而已哉。若不知节养,必犯所禁忌,而有劳复,女劳复,食复,饮酒复剧诸证矣。夫劳复者,如多言多虑,多怒多哀,则劳其神;梳洗沐浴,早坐早行,则劳其力,皆可令人重复发热,如死灰之复燃,为重复之复,故谓之复。但劳复之热,乃虚热之从内发者,虽亦可从汗解,然不比外感之邪,可以辛温发散取汗也。”没有比钱先生讲得再明白透彻的了,患者“轻犯劳复”是可以理解其迫切心情的,然而这又需要我们这些医务工作者耐心解释病后调养护理的重要性。这项工作很重要,也很有实际意义。

《伤寒论》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是指病后劳复,余热不清,气液两伤的诊治。虽然同是感受伤寒之邪,但是由于体质强弱的差异,其病变的转归也不同。大病初瘥,其人体虚而瘦弱,少气不足以息。而今气液受损,余热未尽,再加上劳复诱发。《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热邪又起,死灰复燃,故热随邪上,“气逆欲吐”。同时当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红少苔,脉虚数之脉症,故张仲景用竹叶石膏汤清虚热、益津气。竹叶甘淡而寒,凌冬不凋,秉阴气而生,能使水津上奉,寻虚热下行;石膏辛寒,可清气分之余热。竹膏相伍,清热除烦而生津。人参补中益气,炙甘草补中而扶虚,麦冬甘寒,滋胃津而补阴气,半夏降逆止呕,粳米益胃气、养胃阴。人参、炙甘草相伍而补中益气,以扶正虚;麦冬、半夏一寒一温相反相成,治胃逆之呕;粳米平补胃气使其清热而不伤胃,补虚而不留邪。

记得当年在江西学习时,陈瑞春先生经常讲,温病学家才是仲景公最好的学生。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曰:“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其方只用石膏、竹叶、麦冬、甘草。其注曰:“脉促,谓数而时止,如趋者遇急,忽一蹶然,其势甚急,故以辛凉透表重剂,逐邪外出则愈。”主治温热之邪,初传阳明,热势未盛,津伤而轻。而雷丰《时病论》中用竹叶石膏汤“治伤暑发渴,脉虚”,其方只加生姜一味,而不拒生姜温热发散而伤津。在张鹤腾《伤暑全书》中也是加淡豆豉、生姜而用之。这是因为在整个的清热药之中加入少量的温燥之品,使得该方清而不寒。正如《医宗金鉴》中所述:“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而在《顾氏医经》中,于该方中加入梨皮、绿豆、天花粉、石斛、知母、蔗汁、黑豆、玉竹、灯心草之品主治痧后烦渴。《辨证录》中加入知母、茯苓用治于大便闭结、烦躁不宁、口渴舌裂、目赤突出之症,正是于清热剂之中加入养阴生津之品,与温燥药相配,体现了该方补而不滞的特点,难怪后世医家都十分推崇该方。但要强调,该方的辨证要点是:身热多汗,气短神疲,烦渴喜饮,气逆欲呕,舌红少津,脉虚数。

本方现在多用于治疗麻疹、流感、肺炎、小儿夏季热、猩红热、乙脑、流脑、败血症、口腔溃疡、鹅口疮、中暑、红斑狼疮、中毒性心肌炎、糖尿病等疾病。其使用原理:一是察症,多有虚羸、少气、乏力之象。二是审因,上述所治诸病,其类不同,见症多端,然皆不离“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病机,只要对证,不必顾虑,放胆用之。(冯向东)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