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太宗废李承乾太子之位后,为何贬李泰弃李恪,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一国之君历史 2023-12-23 发布于湖北

公元643年,唐太宗的第五个儿子齐王李祐受到小人蛊惑,在齐州(今山东济南)起兵谋反,唐太宗派兵部尚书李勣率领九州府兵前往讨伐,还没有等到李勣到达,李祐就被自己手下人俘虏,押送长安,李祐以“谋反罪”被贬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

随后,太子李承乾联合侯君集、李元昌等人谋反的事件爆发,面临如何处罚的问题,按照唐朝法律,谋反一律是死罪,是不需要商议的,但唐太宗并不想杀死自己的嫡长子,因此有意征求大臣的意见,最终通事舍人来济(来护儿之子)站出来说了一句:

陛下不失为慈父的形象,如果能让太子享尽自然寿数,就是最好的。

来济的言外之意就是让唐太宗不要杀太子李承乾,这正中唐太宗的心意,借着台阶下,唐太宗当庭宣布: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唐太宗以为这样就保住了李承乾一条命,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李承乾流放黔州后仅几个月时间就郁郁而终,年仅27岁。

唐太宗

太子被废,接下来就面临继续选择太子的人选问题,唐太宗一度准备选择魏王李泰,李泰从贞观十年以后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待遇甚至超过了太子,并且李泰有夺嫡之心,一度在朝中结交朝臣,结党以对抗太子李承乾一党。

李承乾被废后,李泰大打感情牌和亲情牌,借机向唐太宗撒娇,李泰对唐太宗说:儿臣今天才能够给陛下做儿子,是再生之日,臣只有一个儿子,百年之后,一定为陛下杀他,把王位传给晋王李治。

唐太宗一时心软,就答应了李泰会选他为太子,褚遂良听说这事后,对唐太宗说道:这是不可能的事,魏王一旦执掌政权后,不可能会杀死自己的儿子,传位给晋王的,陛下之前立李承乾为太子,但又宠爱魏王李泰,导致嫡庶不分,才有今天的结局。

唐太宗冷静下来一想,也觉得褚遂良说的对,所以就没有立魏王李泰为太子,主要原因有:

李承乾被废除太子之位

1、一旦立魏王李泰为太子,岂不是鼓励夺嫡

李泰参与了夺嫡行为,他想跟唐太宗当年一样,通过加强自己的势力,进而扳倒太子李承乾,他成功地导致太子被废除,一旦李泰真的被选为太子,那将导致唐朝之后的政治处于混乱,这是一个不好的先例。

一旦开了这个头,等于告诉后世的唐朝亲王,就算是立子太子,也可以通过夺嫡当上皇帝,这岂不是乱套了,本来玄武门政变就给唐朝带来了极坏的政治影响,如果再把李泰立为太子,唐朝后期一定会陷入继承人之争的混乱,会带来无穷无尽的混乱。

2、一旦立魏王李泰,有可能会容不下其他儿子。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政变上台,诛杀了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还杀死了他们所有的儿子,就是为了杜绝后患。

李泰参与夺嫡被贬

一旦魏王李泰成为皇帝,他为了自己政治地位的稳定,一定会杀了威胁自己地位的人,就有可能会杀死前太子李承乾,甚至连自己的亲兄弟李治也有可能不会放过,因为有夺嫡之心的人,都是心狠手辣的,就像唐太宗本人一样,不是为了政治稳定照样杀了亲兄弟。

为了自己儿子的和平相处,唐太宗决定不立魏王李泰为太子,同时为了防止李泰继续夺嫡,唐太宗削去李泰的王爵,把他贬为东莱郡王,逼他离开政治中心,4年之后,唐太宗又把李泰恢复王爵,封李泰为濮王,唐太宗去世3年后,濮王李泰也去世了,年仅32岁。

没多久,唐太宗就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主要有三个原因:

1、李治是嫡子。

唐太宗虽然有14个儿子,但只有3个嫡子,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现在李承乾被流放,李泰被贬,只有李治这个嫡子,唐太宗在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商议过,果断立李治为太子。

李治

封建社会,嫡子的社会地位一向高于庶子,嫡子的继承权也一直高于庶子,再加上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因此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毕竟是外戚。

有意思的是,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位皇帝的继承人都不是嫡长子,但都是嫡子,也就是说嫡子的继承权高于庶子,有可能会在嫡子中选贤立为太子,但没有可能在庶子在选择。

2、李治仁慈厚道、孝顺

唐太宗选择继承人,会有两个期望:一是期望能够维持自己的政治纲领与制度,二是能够保全自己所有子孙的安全,他不希望儿子之间自相残杀,因此选择一位仁慈厚道的儿子当储君,而李治恰恰是这样的人。

《旧唐书 本纪第四 高宗上》:(高宗皇帝)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时太宗患痈,太子亲吮之,扶辇步从数日。

李治仁慈厚道

史书对李治的评价是:幼年聪慧、稳重谨慎、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唐太宗曾经拿孝经还考李治,李治对答如流,唐太宗因此认为李治能够侍奉好父亲兄弟,最重要的是李治非常孝顺,唐太宗征高句丽回来时,背上长了一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从了几天。

李治这一孝顺的行为能跟当年的汉文帝相比,汉文帝曾经三年衣不解带服侍母亲喂药,汉文帝手下有个叫邓通的人,多次给汉文帝吸毒脓,就连汉文帝的儿子刘启都不情愿给文帝吸,但邓通可以,而李治给李世民吸毒脓的行为超过了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太子,唐太宗因此而感动,认为李治孝顺,所以立他为太子。

3、李治没有参与夺嫡。

李治没有参与前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夺嫡事件,这很重要,说明李治没有野心,同时与他的兄弟之间没有仇恨,一旦参与夺嫡,就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唐太宗深知这一点,李治没有参与,就不会加害他的兄弟,就能保全其他人。

李治没有参与夺嫡

唐太宗虽然立李治为太子,但是仍然感觉李治过于仁弱,担心李治守不住国家,曾经试探性地问过长孙无忌:李治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李恪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

李恪是唐太宗的第四个儿子,是庶子中年龄最大的,与李承乾同岁,最为重要的是李恪的能力很强,唐太宗曾经评价李恪说这个儿子最像我,毛主席也曾评价过李恪: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意思是:李恪英武,李治腐朽,唐太宗听长孙无忌的话,可谓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光看唐太宗与毛主席的评价,就知道李恪这个人不一般了,但唐太宗仍然立李治为太子,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1、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

这一点很重要,唐朝算起来是夺了隋朝的江山,在政治上是敌人,李世民可以娶隋炀帝的女儿为妃,但是不能让隋炀帝的外孙当上皇帝,这种身份会很尴尬,会带来政治上的风险,如果隋朝的遗臣利用李恪的这一身份制造事端,就会引发混乱。

李恪是庶子

2、李恪是庶子

在嫡子李治还存在的时候,李恪这个庶子是很难被立为太子的,一方面是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另一方面是地位上的差距,满朝文臣都不会同意立李恪为太子,唐太宗问长孙无忌不过是试探一下,并非真的要立。

3、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朝臣反对

李治是长孙无忌的舅舅,李恪跟长孙无忌没有关系,如果李治当上皇帝,长孙无忌就是外戚,作为皇帝的外戚,可以带来地位和权势上的提升,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晚期成为朝廷中炙手可热的重臣,没有长孙无忌同意,李世民很难立李恪为太子。

长孙无忌绝对不可能同意立李恪为太子,相反,他把李恪当成自己政治上的敌人,公元653年,唐太宗去世的第四年,长孙无忌鼓动房遗爱(房玄龄次子)诬告李恪谋反,导致李恪被缢杀,年仅34岁,这说明长孙无忌已经记恨上李恪了,当然不可能支持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