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孝德:耕读蕴含的时代价值

 3O有机农业 2023-12-23 发布于江苏

编者按
本文整理自11月10日张老师在耕读生活教育年会上的主旨发言。为方便大家阅读,分成五部分:

1. “耕读传家远”是真理吗?

2. “耕读传家远”蕴含着什么秘诀?
3. 耕读在今天还有价值吗?
4. 耕读劳动是滋养全生命健康之源
5. 耕读教育是一次重大的从乡村启航的教育改革

张孝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授,华夏三亲启蒙教育项目发起人和总策划

本文长度8600,建议阅读10分钟

发言整理稿

各位同仁朋友,大家上午好!


很抱歉,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不能亲临会场,只能通过线上和大家交流。


刚才,听到三亲教育的鲍喜堂校长,还有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吕明晰的讲座,应该说吕导和鲍校长讲的这些问题,都聚焦到一个问题上——当代中国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几年我一直有种强烈的感觉,中国迈向新时代需要一次重大的、有史以来从来没有的教育大改革。鲍校长所讲的三亲教育、吕导所讲的做人教育,以及美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柯布生态书院副院长王治河所讲的生态人教育,我们会发现,在这些事的背后,都在告知我们:不仅仅是中国,是当今整个人类面临着重大的文明转型。

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转型不是经济转型,不是社会转型,而是人类文明形态大转型,人类文明形态转型倒逼着一次大的教育改革。现在,跟大家分享《耕读蕴含的时代价值》。


正文

其实,我们这次召开的“耕读生活教育年会”,一年前就在酝酿。“耕读生活教育”是一个民间的松散机构,其实在此之前,我们曾想办“耕读大学”,但发现,在现有机制下,障碍非常大。


所以,办了几年的耕读大学之后,大家共同商议,便把做耕读大学的资源转向了目前的耕读生活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做的这些事,背后说考虑能为未来的中国教育做点什么。

虽然耕读大学没有持续下来,但是我们认为耕读教育这件事还得继续做。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自然形成这次年会。



01
“耕读传家远”是真理吗?

首先有个追问:“耕读传家远”是真理吗?


“耕读传家远,诗书济世长”,这是在传统乡村使用频率最高的两句话。我们今天在从事乡村古村落保护建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使用商业思维,即更多感兴趣的是这些古城和留下的那些老房子,能不能建农家乐,能不能赚钱。

其实,这么多年,我个人也一直在思考:中华五千年文明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个人认为,“耕读传家远”绝不仅仅是流行的口号,而是一句真理。其实“真理”这个词描述也不严谨;严格来讲,“真理”一词来自西方,西方人追求的是知识真理,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的不是知识性的理,而是智慧的“道”。


由于社会习惯用“真理”这个词,在这里我们也借用。真理是什么?如果我们把更多场景放在中国的国体和治国之道上来考量,就会发现“耕读传家远”这句话包含着真理,包含的内容太丰富,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西化得很严重,其严重程度超出我们的认识,因为身在其中而不知。


今天作为整个国家国体的组织机构,正在发生着深度的变化。这是什么变化?因为中国几千年以来,我们的国体是家国一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国家的细胞,是中华民族长寿的密码所在。


但是,在今天,国家的组织结构、制度的作用和功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今天的国家结构越来越变成西方式的国家结构。西方式的国家的组织结构是什么?他们不是家国为一体,而是企业组织和国家组织融为一体。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社会是资本主义?因为企业是国家的资本机构,而成为企业的主体是资本家。所以,西方的“文明社会”和“资本主义”不是从近代开始,而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商业社会,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开始的。


因此,今天我们会发现,美国各国家的最后决策者,影响国家命运的不是家庭,而是垄断型企业。西方的国家结构是吸引企业和国家一体的结构。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国家的结构是家国一体,不是由企业,而是由我们整个家庭承担着财富的生产、人口的繁衍、文化的传承等等,融为一体。


在西方社会,家庭只承担一个功能——人的生产功能。这个“家”所承担的文化传承在教堂,所承担的财富在企业,所承担的教育功能在学校。所以西方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


当然,我不是对比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好坏。而是说,今天我们要反思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变化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文化,还有我们的社会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重大变化,即从家庭本位向企业本位转型


也不是说我们不应该有企业,而是在确立企业本位时,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社会治理的最基元的“家庭”被弱化。这件事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要重建中国式国家治理结构,必须关注家庭。


家的组织结构弱化,带来什么问题?这就是我们要反思的我们拥有“一流的物质产品,低劣的人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引入了西方的现代化管理企业,这没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流的产品。但是,为什么今天整个社会道德教育人品出问题?因为人品的生长依赖于家庭,而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家庭承载的解决人的教育问题的基本功能正在丧失。


所以,可以理解,今天讨论“耕读传家远”,这个“家”怎么治理?我们中华民族实践几千年发现,
“耕读”是传家治家的最大秘密。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家和国的关系。我总结了几句话:

家安则国泰,家衰则国危。

家远则国久,家破则国亡。

“耕读传家”出自《孟子》一书,指的是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即“耕立性命,读立高德”


“家国一体”是中国国体与治国方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国家的细胞,是中华民族长寿密码所在——内圣外王;而西方文明是源自个人主义的企业本位的文明——内强外霸。


面向未来的新中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这个“家”怎么建立?在这个背景下,需要研究“耕读传家”。



 02

“耕读传家远”蕴含着什么秘诀?


首先,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世界最长寿的民族?最长寿民族的秘密在哪里?我觉得秘密在于“耕读传家”。


现在都在研究生命长寿,其实来讲,一个人身体健康的秘密是什么?是构成生命的基元结构的细胞的质量。无论你吃什么干什么,如果构成生命的细胞质量有问题,整个身体也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会发现耕读有什么功能?耕读功能解决的就是构成国家基础组织家庭如何健康的问题。对于耕读功能,我这里写了几句话:


耕五谷田,养长寿身;敬大地母,承土德性。读圣贤书,诵立志诗;明明德心,悟开慧道。


以上八句告诉我们,“耕读”这件事之所以能够“传家”,是因为一边耕一边读能够满足“四修功”:修身,即健康长寿;关键是修德,厚德载物。中国人所讲的“厚”从哪来?从大地来,是土德。中华文明的根在土。


按照五行来看,西方文明属于金性文明,中华文明属于土性文明。土补脾,土是黄颜色的,所以中华人的皮肤是黄色;金性白,所以西方人是白种人。我们所有用的器具都是土生的木,而西方人用的器具都是金属,所以中华民族的德性,孔子所讲的“仁”,基础从哪里来?是从耕读中来的。

2014年开始,我在老家山西长治关头村发起践行“三亲教育”。


三亲教育的孩子从来没有在课堂要告诉他“如何做人”,孩子做人的修德教育就是在耕读劳动和做家务中进行。因为耕读劳动能够修身、修德、修慧、修心。


有了这四件事,大家想想,无论是个体的生命,还是整个中华民族而言,都会为整个民族,为整个家庭,为个人,奠定长寿的基础;而且不仅仅是长寿,是高质量的生命的长寿。而这个长寿的基因就在“耕读传家”之中。

其次,耕读传家是齐家之要道。孔子是中国的圣人,我们会发现孔子思想从哪里来的?源自孔子所在的大家族。如果没有孔子家族就很难出现孔子。

曲阜孔家,2600年来一直延续至今,而且历朝历代都是贵族。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在宋国灭败。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继位做宋国国君,却让位于他的弟弟厉公。



到他的另一位先祖正考父时,历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正考父鼎的铭文说:“第一次任命鞠躬而受,第二次任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任命时俯首而受。走路时顺根快走,也没人敢欺侮我;我就在这个鼎中做些面糊粥以糊口度日”。


他就是这般恭谨节俭。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虽然孔子家族后来没有成为一代代国君或名臣,但他们把家族所积累的恭谨节俭变成了一种德行,传承到孔子这里显化出来。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研究孔子,研究任何一个人,包括最近我也在看电视剧《井冈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是什么会造就毛泽东?这个原因仅仅从井冈山找不够的,要追溯到这个人根源于什么家庭。


所以,我们不得不这样说,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支撑这个伟大国家的背后是什么?是有传承几百年、上千年的一代又一代的望族、大家族,成为这个国家和文明的温床。


传统乡村社会的望族之家的传承之秘诀就是坚持“耕读”。家庭是中国文明的细胞,而耕读是嵌入到这个细胞中的文化基因。中国古代大家族、望族,如陶朱公、颜氏家族、范增、袁了凡、曾国藩等等,能够经久不衰,都包含了“耕读”基因。

你会发现,这些大家族不仅提供了治理国家的名臣名相。

今天中国的财富世界第二,形成了新的财富家族。但这些新家族是不是大的家族,是大的家族还是资本家的家?在这些家族中蕴含什么样的中国的未来,值得我们反思。


不要只看今天的GDP,更要看今天的中国还有多少能够把中华文明的基因传承下去的大家族。关于家族,山西就有许多大家族。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大家族给国家的贡献是什么?例如:


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忠孝节义为本、耕读奉公传家”


这个家族在唐宋时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进士,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家”。



这个家族繁衍不息,如今人口总计上千万,后裔遍及海内外,其后代深深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共领导人陈独秀、陈潭秋、陈毅、陈云、陈赓、陈昌浩、陈锡联、陈丕显等和国民政府官员陈果夫、陈立夫、陈诚、陈布雷等,以及大学者陈寅恪,都出自这个家族。



江西义门陈氏家规“忠孝传家成久远,耕读继世永深长”,传统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忠、孝、耕、读”义门陈氏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出现了“室无私财,厨无别爨”、“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之盛况。


到北宋仁宗时,陈氏家族人口总数已达3978人。陈氏家风甚严,陈家子弟在生活中,勤本业、崇节俭、尚忠厚、守法明理,品行端正温良。虽生活富足,但不能娶妾养俾,不能置畜仆隶,不允许生活奢华,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家族成员没有私人财产,经济平等,物质统一分配,出门开支婚丧嫁娶全由家族负责。如果有人犯错,家族内部有刑杖厅。家族内部有医馆、寺庙,俨然如一个独立的王国。


可以发现,这个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共产主义社会的模式。对于这个家族,我曾经在北京凤凰耕读书院给学生们专门讲过。它的展现情景是什么?“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这是典型的耕读传家的故事。



那么,我们要问的是,“耕读”在今天还有价值吗?因为按照今天来讲,我们都在用机械化,财富生产单位也变成了企业,家庭似乎不需要了。恰恰相反,我觉得面对新时代,需要重建中国家庭,重新认识耕读家族。


03
耕读在今天还有价值吗?

重新认识耕读的价值,上文已点题,以下与大家做些具体讨论:


耕读的智慧价值:中国智慧源自农耕的智慧


十八大提出,我们要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方案。


什么叫中国智慧?单从中国智慧这件事,我们发现,今天的社会存在着对智慧的乱用。比如说,我们今天讲的智慧农业和智慧城市并不是本来意义的中国“智慧”,甚至其中包含着反智慧。

什么叫智慧农业?并不是目前倡导的数字化的没有人的农业。应该说,这叫智能农业,不是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属于人的专利,是源自天地人和谐推动的农业,不是人造自然、排斥人的农业。


今天,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到底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我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智慧源自农耕智慧,是从农耕文明中产生的智慧。比如我们在五天的年会期间,都在诵读经典《孝经》。而作为中国最早的经典是什么?是《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风”是三千年前中国农民写的诗,是当时中国农耕乡村社会的诗意生活的记录。这是三千年前中国古人的生活、美学、历史、智慧、哲学、爱情等等融为一体的《诗经》。我们读四书五经,一般读到最后,儒家习惯用“诗曰……”来佐证,来与古人相印证。《诗经》是中国智慧生活的记录。


还有诸经之首的《易经》,是中国农耕智慧的哲学总结。逻辑起点是从三爻开始,即三个横杠开始。三爻代表天地人。为什么是天地人?因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需要的三大要素就是天地人,而现代工业生产需要的三大要素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中国古人,不是为了写《易经》而观天观地观人,而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人把这种来自天地人和农业生产的东西,通过抽象,变成了《易经》的逻辑起点。这就是三爻的来源,由此演化出六十四卦。所以《易经》是源自天地人逻辑建构的中国的宇宙观和天道观的智慧。


《道德经》是道法自然的农耕哲学,比如老子所讲的“德”是大地之德。我们为什么要向大地学习?因为大地有一种大德,即“不为自生而永生”。如果你能够像大地一样有这种高度的包容性,不为自身,不为自己的生命而考虑,能有大地的胸怀,你就能够得到永生。还有孔子的《孝经》《中庸》《论语》《大学》等等,这里都充满着农耕智慧。


《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这几句话是真理?因为《大学》讲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个道就是来自农民种地必须经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道,违背了这个道就收不上粮食。种在地里的粮食怎么就长好了?要选好种子,下足肥料,这就是农业生产的本与根,生命在根,叶子是末。


可以说,儒家经典是将农民种地的智慧变成了解决人际关系的智慧。《黄帝内经》的智慧同样来自农耕智慧,这更是让生命健康长寿的农耕智慧。


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初始,就不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还要让你吃出健康来,吃出智慧来。所以作为中华文明始祖的炎帝和黄帝都是大中医,《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都是中华文明的始祖所作,也是我们的中医始祖。我们中华文明发现的药食同源、农医同源的农耕文明,而今天的农耕却走向了单一的为粮食而生产粮食的农耕,还说这是智慧农业,大家看看是否在乱用智慧?


真正符合天道的农耕,耕出来的粮食吃了不得病,也是最好的药。而我们今天吃的粮食有“毒”,然后我们再吃药来“解毒”。


同时,农耕劳作的过程也可以打开智慧。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后活化创新,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叫“耕禅”。创始人是怀海法师,他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那些不间断从事耕读劳动的和尚法师,悟道高深,也都是长寿之人。比如海贤法师享年112岁,活到120岁的虚云法师一辈子都在劳动等等。


04

耕读劳动是滋养全生命健康之源


中华文明源自农医、药食同源构建的文明,我们祖先从来就不是只为了简单活着而创建文明,而是最初就有着活得更美好更长久的目标。


《神农本草》与《黄帝内经》是中华文明的鼻祖,也是中华大中医的开创者。这是其他文明没有的现象。中华文明是高起点、高目标,以及在高位时空中开启的文明。


这些对于今天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我们今天面临的最大危机不是环境危机,也不是经济危机,而是危及到每个人的生命危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

第一,生理慢性病危机。吃的是化学化的产品,呼吸的是雾霾化的空气,导致生理性疾病。最新数据显示,死亡率最高、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是肺癌,典型的由环境危机造成。

第二,心理慢性病危机。精神游戏化和生活虚拟化,导致整个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

第三,心灵空洞化危机。失去人生目标,出现信仰危机。


总之,当代人类最大的危机是生命危机、生命观危机和生命科学的危机。


大数据显示,目前血脂异常的人1亿,血脂高的人2.7亿,高血压病人九千万,糖尿病的人2亿,将近1亿多抑郁症病人等等。今天都在讲高质量经济增长,我觉得,当今中国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以关注高质量生命为目标的高质量经济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今天上午和大家讨论这些问题,告诉我们:开展耕读教育,迫在眉睫!

与这个问题关联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农业?西方式现代化,还是中国式耕读农耕?


到底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我对目前乡村振兴启动以来,以土地流转、各地政府的规划,以及全国都在大力推动的现代化农业,表示担忧。因为我们现在提倡的现代化农业,是追求规模化、机械化和无人化的农业。


因此,我觉得,“耕读教育”关系着中国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农业的问题,中国到底是需要西方式的现代化,还是中国式的耕读农耕?


对此, 农业是近两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只有把农业农村搞好了,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他们才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曾连续发过几篇文章解读这句话。 必须是中国式的耕读农业、生态农业和社会农业,而不是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以美国为楷模的现代化农业是去农民、去乡村、去文化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做什么样的农业,决定着中国文明的命运。


上海某区曾专门下发文件,指出为鼓励科学技术发展,要发展无人农业。大家想想,如果高度机械化,没有人了,那乡村还需要农民吗?没有农民,就没有乡村。

中华民族的根生于乡村。如果没有了乡村,我们的文化还有吗?可以说,西方式的农业,我把它叫做“去农民、去乡村、去文化的现代化农业”。那么中国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农业?这需要好好研究中国古代农耕的智慧农业。


我认为,中国古代农业至少有五个方面值得思考:


1.低成本农耕:利用天地之力的天人合一的农耕;

2.生态农耕:道法自然、循环再生的生态化农耕;

3.百业农耕:以农耕为本的百业手工业农耕;

4.艺术农耕:农耕与艺术、生活一体的田园农耕、诗意农耕;

5.农医农耕:农医并行,药食同源的贵命农耕。


所以我认为,未来的中国现代化农业应该基于耕读教育,能够为未来人类社会提供生活、生命、生计之源的新兴农业。我把这个农业叫做“六艺农耕”。这次年会,北京凤凰耕读书院的所有学生也参加了。



我们关头村的三亲教育,也是六艺教育。我觉得背后都包含一个思想,就是我们不要把土地仅仅当成生产粮食的工具,而是把土地看成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源、生机之源、生活之源和美学之源


应该说,我们人类所有的一切都根源于大地。中国几千年来以来都不是单一农业,而是以农业为载体延伸出中华文明的模式,文化的模式、生活的模式和生命的模式等等。而目前发表的各类学术文章所讲的“农业”,多是追求当地粮食产量最高的单一化农业。


最后,我要讲的耕读教育,不仅仅是农民要做的事,也不仅仅是我们在场的各位要做的事。我觉得,在耕读教育的背后,需要一次重大的从乡村启航的教育改革。


05

耕读教育是一次重大的从乡村启航的教育改革


关于这个问题,至少四方面值得思考,我把它叫做“四个立足”、“四个探索”和“四个教育”。这个观念在今年7月山西农大召开的联合全国各高校提出的教育改革会议上提出过。


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基础教育从幼儿教育开始,幼儿教育要从乡村教育开始。服务于中国乡村振兴的改革,必须从农林类的大学教育改革开始,需要让教育重新回到乡村的改革。乡村不仅仅是一个让产业兴旺的地方,是当代中国耕读的新基地。


第一,我们要立足乡村、服务乡村,探索让教育兴村的新乡村教育。这是我个人一直主张的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乡村振兴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文化复兴、教育振兴,而不是产业兴旺。


然而,今天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我们提出的“五大振兴”中竟然没有教育振兴。面向未来的中国乡村能不能有生命力,乡村能不能振兴的标志不是搞多少产业,而是教育回村。关头村的“三亲教育”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

今天的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只要解决马桶问题,乡村的生活质量便高于城市。农民吃着自种的有机产品,洗澡用的是太阳能热水器,望着绿水青山,住着自建平房式的别墅房,这是一种低碳、健康、幸福的生态文明的生活。


可以说,乡村的生活既健康又低碳,要吸引城市人、高端人士来,但有一个东西解决不了,这就是,我来了,要长期生活,我的孩子怎么办?因为很多乡村已经没有了教育。


我们正在践行的三亲教育,就是要告诉大家,未来最好的、成本最低的教育在乡村。乡村有了好的教育就能够吸引一大批人回乡,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和城市中产阶层回乡,这些人来了,乡村振兴便会更有希望。


第二,立足耕读,修德开慧,探索身心灵全面发展的新生活教育。以上已详细讲过,不再赘述。

第三,立足传统,活化传承,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农道教育。有人说,到农村是不是要回到刀耕火种?不是。未来既要从繁多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又不排除耕读的劳动。怎么解决机械化替代劳动力的同时,又能够让劳动成为农耕的一部分?我讲耕读传家,并不是要一味的排斥机械化。哪些劳动交给机器,哪些劳动留给人?这个创新的过程叫“新农道”。


第四,立足时代,道法自然,建设生态乡村的新时代教育。在生态文明时代,乡村承载着另一个教育功能,就是如何培养生态人。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觉得耕读教育的背后是未来的乡村需要什么样的新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新生活等等。


上午利用这个时间,和各位同道同仁做一些交流,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我就讲这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