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开封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中大语文 2023-12-24 发布于福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工智能对文学艺术领域的介入已构成一个醒目的事实。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令人震惊——一些诗歌发表于互联网,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人工智能的作品。相对地说,新闻稿或者侦探小说的基本模式远比诗歌清晰稳定,人工智能可以娴熟地驾驭它们的“叙事语法”。人工智能绘画与作曲的消息已经屡屡见诸媒体,一个小视频曾经在互联网广泛流传:人工智能操纵的机械臂写出具有相当水准的书法作品。如同自动驾驶、疾病诊断或者不同语种的翻译,文学艺术领域的“陷落”指日可待。阿尔法狗击败围棋冠军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几乎没有人事先预料到,这一天的降临竟然如此之快。

人工智能的介入在文学艺术圈制造了持久的喧哗,各种观点错杂交叠。欣然接受人工智能的作家不多,反对人工智能的观点指向不一:一些作家认为,人工智能的作品低劣粗陋,人工智能的“算法”无法企及幽深的精神世界,那些电子元件或者集成电路怎么可能体会微妙的韵味或者奇特的艺术风格?另一些作家感到,人工智能冒犯了人类的尊严,这些机械拼凑出来的作品不仅无可称道,而且包含了亵渎文学艺术的意味。

然而,没有理由蔑视人工智能的作品质量。从韵味、风格到波动的意识轨迹,人工智能可能在模仿的意义上给予精确的再现。考察过阿尔法狗对弈的棋谱即可发现,人工智能可以自如地处理微妙的权衡、关联,以及种种起伏、迂回、呼应。如果阿尔法狗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投入文学艺术范畴,复制大师的水准并不困难。即使现今的作品尚未达标,未来的潜力无可怀疑。因此,问题的真正焦点毋宁是,我们是否接受这一切?

通常的观念之中,科技以工具的面目出现。时至如今,我们不再拒绝科技工具提供的种种产品——我们并不反感烤箱烘焙的面包、电磁波转换的电话语音或者电子望远镜显现的遥远星空。如同耕田、捕鱼或者修建房屋,文学艺术同样依赖一套基本的工具实现自己的意图,例如画笔、刻刀、颜料、音响器材、电影屏幕等等。没有人因为这些工具的存在而对油画、雕塑、电影或者电视剧感到恼怒。相对地说,只有人工智能提供的文学作品令人嫌恶。这是为什么?

或许恰恰由于人工智能有如此强大的模仿乃至再创造功能。从最初的创意到符号组织的技术完成,人工智能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整地掌握艺术生产的全部流程。神秘的灵感,飘忽不定的想象,呕心沥血的语言推敲,扣人心弦的悬念和热泪长流的结局,如此繁难的工作竟然一挥而就。那些芯片和集成电路长驱直入,轻松地摘取作家、艺术家的桂冠。在这个意义上,工具的概念遭到了动摇。工具仅仅参与艺术生产的某些环节,严格地遵从作者预设的总体主题。工具的一个基本含义即是服从人类,而不是替代人类。然而,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开始威胁人类的主体地位。作家的排斥或许可以追溯至某种潜意识:防范人工智能出现反客为主的哗变。

当然,至少在目前,僭越的迹象并未出现——人工智能仍然安分地驻留于工具的范畴之内。对文学艺术来说,人类的美学标准仍然表现出无可比拟的权威,决定文学艺术是否合格。不论人工智能配备多么杰出的稟赋,它无法在美学的意义上重新设计文学艺术。

显而易见,人工智能不可能享有人类历史。这决定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的附属地位——人工智能的种种功能以模仿为内在界限,人类是它们模仿的终极偶像。人工智能提供的文学文本保留地隐含着作者证明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人工智能具有极为强大的记忆功能,但是它不会回忆。“此情可待成追忆”,回忆是文学的惯用题材,无论是朱自清《背影》这种短章,还是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巨著。人工智能不可能在哪一个愁绪袭人的下午,突然回忆起程序员如何写下一条关键的指令,没有哪一种动人的情景交融可以成为触动的机缘。换言之,人工智能无法独立地产生相似于人类的文学艺术。人工智能无法显现出独立的美学主张,例如褒扬李白贬抑杜甫,或者主动卷入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争论。这些故事源于人类历史,人工智能只能站在一边充当袖手旁观的角色。

作为工具,人工智能竭力完成任务,同时无法意识到任务的完成对于自身的意义。人工智能并未形成“类”的本质,更不存在独一无二的“自我”。然而,这种状况必须附加一个特殊的时间状语:“目前为止”。事实上,许多人文知识分子乃至科学家担心的恰恰是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如果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巨大的危险可能迅速临近。这并非无端的臆测。相似的事情已经在人类身上发生过一次了,人类的“自我意识”显然形成于进化的中途,尽管突变的机制还没有得到清晰的描述。

当然,这些争论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范畴,但是,文学艺术正在给予充分的展现——许多科幻电影正在从不同的视角探索这个主题。没有理由简单地将影片之中的忧患情绪视为神经质的杞人忧天,这些作品更像是科学主义强势崛起诱发的一系列文化症候。

(摘编自南帆《主体还是工具——人工智能与文学艺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可以娴熟地驾驭新闻稿、侦探小说的“叙事语法”,但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拼凑低劣,包含了亵渎文学艺术的意味。

B.人们接受烤箱烘焙的面包、电磁波转换的电话语音等,不抗拒人工智能创作的油画、雕塑、电影等,但对人工智能提供的文学作品有点反感。

C.人工智能提供了令人惊叹的诗作和绘画,这不过是人工智能献给人类的礼物,作为工具,它不需要这些美学的慰藉。

D.人工智能可以把神秘的灵感、飘忽不定的想象、扣人心弦的悬念等元素精确再现,说明其具有强大的模仿乃至再创造功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代表的科学技术开始挑战人文领域的传统边界,但不论人工智能配备多么精妙的程序,它都无法独立创造相似于人类的文学艺术。

B.作家们对人工智能介入文学艺术领域进行持久的争论,对文学艺术领域“陷落”于人工智能这一醒目事实表示了深切的担忧。

C.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程序模拟文学家的创作风格,但它没有生命、没有生活,没有思想情感,因此人工智能的作品很难撼动人类的主体地位。

D.人工智能可以产生文学作品,但无法提出自己的美学思想,它只能追随人类的美学标准,至少目前改变不了它作为被动者的角色。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人工智能不是主体的一项是(3分)

A.阿尔法狗战胜各路围棋高手,举世震惊。

B.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令人震惊。

C.人工智能的“算法”无法企及幽深的精神世界。

D.人工智能“小乐”能弹奏多首世界名曲。

4.作为工具的人工智能,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5.人工智能介入文学领域,将会给文学创作带来哪些影响?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巳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①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②刹时间,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不多久,小学生却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了。他诧异地四顾:外面围着一圈人,上首是穿白背心的,那对面是一个赤膊的胖小孩,胖小孩后面是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

“他,犯了什么事啦? ……”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晴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③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秃头不高兴了,因为他先觉得背后有些不太平,接着耳朵边就有唧咕唧咕的声响。他双眉一锁,回头看时,紧挨他右边,有一只黑手拿着半个大馒头正在塞进一个猫脸的人的嘴里去。他也就不说什么,自去看白背心的新草帽了。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跄踉。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跄踉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

“什么?”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向小学生那一面奔去,推开他,冲出去了。小学生也返身跟出去了。

“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

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也看自己的胸脯时,只见两乳之间的洼下的坑里有一片汗,他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里,下颚向上一磕,咬开,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

秃头正仰视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字,仿佛很觉得有趣。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瞌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失望了,放出眼光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④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瞌睡地叫喊——“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几个特写镜头,写尽了京城酷夏的闷热和人们生活的懒散,烘托出气氛的沉闷、压抑,为下文做铺垫。

B.孩子、学生、行人、老妈子等都挤着向前看犯人,并不时地喝彩,鲁迅以极为愤慨的笔调形象刻画了麻木、愚昧的看客群像。

C.小说中所有人都在“看”,看的方式有“四顾”“仰视”等等,“看别人”“被别人看”就构成了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

D.小说以胖小孩“带着睡意”的叫卖声开始,以胖小孩“瞌睡地叫喊”结束,说明发生的一切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小插曲,生活很快又恢复了常态。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这根绳子非同小可,将巡警和白背心联系在一起,也牵引着无数看客的眼睛。

B.句子②中的看客们“就围满了大半圈”,形象表现了看客数量之多、聚集之快。

C.句子③中的“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说明那人觉得自己破坏了大家“看”热闹的兴致,心生惭愧。

D.句子④中的“就惘惘然”,表明看客本希望在车夫身上找到新的“看点”,但车夫爬起来就走,所以看客们就“惘惘然”了。

8.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写得十分传神,请从看客们的行动和心理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9.与小说的常规写法相比,这篇小说写法上有哪些突破?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就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

材料二: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輾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换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司马错曰:“不然。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节选自《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陈A而后B击之C宋师D败绩E公伤F股G门官歼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指怜悯,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词义相同。

B.三军,古代指前军、中军、后军,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意义不同。

C.九鼎,传说是大禹铸造,象征九州;“一言九鼎”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象九鼎那样重。

D.长,指首领,与《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中的“长”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襄公死守“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迁腐教条,不接受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宋军大败,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

B.子鱼在论战中提出“明耻教战”的军事原则,展现了他透辟的军事作战理论,也批评了宋襄公的迁腐,条理清晰,痛快淋漓。

C.秦国要进行军事扩张,在朝廷上展开论辩,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策略。

D.两则材料都在论述战略,材料一子鱼认为作战要抓住有利战机,不能墨守成规;材料二以司马错对张仪的驳斥来讽刺张仪见识浅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2)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14.材料二中,司马错和张仪的分歧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①,且休休②,一丘一壑也风流③。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①咄咄:东晋将领殷浩被废为庶人;整日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表示失意的感叹。②休休:唐代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建亭子隐居不出,给亭子命名“休休”。③一丘一壑也风流:《汉书》记载班嗣语:“鱼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游罢鹅湖归来,曾患过一场疾病,病后登楼观赏江村晚景,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词。

B.枕簟初凉,溪堂乍冷,虽未入秋,已有秋意袭来,这种清冷的感觉也是词人心绪的外射。

C.池塘里的红莲盛开,互相依偎,宛若醉酒的美人;堤岸上白鸟静静兀立,正在发愁。

D.下片三个典故用在一起,表达词人隐居自有乐趣的闲适心情,气势连贯,意思曲折。

16.有人评价这首词“以淡语写深情”,请结合这首词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景阔远;黄庭坚《登快阁》中也有类似的诗句:“ , 。”

(2)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将土是古诗中常见的艺术形象。如《燕歌行》中,身处绝境的士兵想的不是个人安危,“ , ”是对他们视死如归精神的写照。

(3)“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更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50%以上,且随着年龄增长, A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任务还很艰巨,需要持续做好相关工作,呵护孩子们的眼睛。

①减轻课业压力,②减少近距离被动用眼,③是预防近视的关键。④现阶段,一些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较重,⑤户外活动时间偏少,⑥促使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⑦容易形成近视。⑧各地区、各部门应切实落实“双减”政策要求,⑨把课余时间还给孩子,⑩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缓解眼疲劳、亲近自然。

严格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B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短视频、电子游戏等具有一定的成瘾性,自控力差的孩子容易沉迷其中。因此,电子产品的制造商和应用开发商必须设置青少年模式,严格限制使用时长。家长是孩子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长有责任为孩子普及科学用眼知识,严格控制 C ,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保护好青少年的视力,全社会要凝聚合力,共筑近视“防护墙”,呵护孩子明亮的眼睛。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冬天一拉开帷幕,就是一出长达半年的大剧,我们偎在火炉旁吃东西听故事的时候,山林的狍子野兔正努力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干枯的浆果和蘑菇,留乌在树缝中探寻僵死的虫子果腹。一场又一场壮丽的日落染红了西边天,一场又一场辉煌的日出,让我们懂得黑暗不是没有尽头的。人们进入腊月就忙年了,买春联年画蜡烛爆竹,买烟酒糖茶和罐头,买冻梨冻柿子,买花生瓜子,当然女孩子还要买漂亮的发夹和鲜亮的头绳,让彩蝶先于春天落到我们头上。大人们宰年猪,蒸年干粮,洗被扫尘。

熬过一冬,向阳山坡的积雪开始消融时,蓝紫色毛茸茸的耗子尾巴花就顶着冰凌开了。体恤我们的春天,想着这地方的人被寒风吹打了半年,怪不容易的,便把羽翼伸向这里了。它所到之处,冰雪作古,草木萌生,糊了一冬的窗纸和毛毡拆卸下来,屋子陡然明亮起来,鸡架被挪回园田,我们买来猪仔,了无生气的猪圈又有生气了。看门狗不必蜷缩在窝里,它们以主子的姿态,得意扬扬地站在院门口,审视过往行人。若是主人的亲戚和熟人,它们无需请示,摇着尾巴就迎进院子了;若是与我们没过往的,它们就汪汪叫,提醒着生人来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买春联年画蜡烛爆竹、烟酒糖茶和罐头、冻梨冻柿子、花生瓜子。”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横线部分,使用了分号,分析其中的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22.语言文字运用Ⅰ中“呵护孩子明亮的眼睛”和Ⅱ中“屋子陡然明亮起来”,都有“明亮”一词,请说明“明亮”在两则材料中的不同语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程度,需要有相当程度的知识。人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到自己无知的过程。而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则会激发起学习的动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A(“但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拼凑低劣,包含了亵渎文学艺术的意味”有误。)

2.(3分)B(“对文学艺术领域'陷落’于人工智能这一醒目事实表示了深切的担忧”有误。)

3.(3分)C

4.(4分)①人工智能是人的创造物;②听从人的指令,被动完成任务;③具有强大的模仿功能;④人类是人工智能模仿的终极偶像。(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6分)①对文学创作进行科学技术的拓展,作为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具,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支持人们的艺术创造;②人工智能可以逼真模仿和快速组合,大量生成具有文学形式的作品;③人工智能写作倒逼人类写出更好更有原创性的作品,否则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和淘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3分)B(“鲁迅以极为愤慨的笔调形象刻画了麻木、愚昧的看客群像”有误。)

7.(3分)C(“说明那人觉得自己破坏了大家'看’热闹的兴致,心生惭愧”有误。)

8.(4分)①“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等动作描写,形象表现了看客们为得到看的有利位置,相互间不断排挤和争抢。②胖孩子跟着去研究,秃头研究了半天也没有研究出什么,表现看客们无所事事、喜欢猎奇的麻木、空虚心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全篇无连贯情节,无中心人物,人物没有姓名;②吸纳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把看客们拉到读者面前“示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③以“有限”的几个场景表现“无限”深广的内容,让读者印象深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3分)CEG 11.(3分)A

12.(3分)D(“材料二以司马错对张仪的驳斥来讽刺张仪见识浅陋”有误。)

13.(8分)(1)(4分)强大的敌人,在地势险要的地方没能摆好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大意2分,“隘”“赞”各1分。)

(2)(4分)最终秦国出兵攻打蜀国,经过十个月的征讨,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终于平定了蜀国。(大意2分,“卒”“伐”各1分。)

14.(3分)司马错主张伐蜀,伐蜀名利双收,伐韩招致坏名声,给国家带来危险;张仪主张伐韩,伐韩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伐蜀兴师劳众,无名无利。(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15.(3分)D(“词人隐居自有乐趣的闲适心情”有误。)

16.(6分)①上片以平淡景语描述气候的清冷、云水的舒卷和花鸟的静默,抒发词人忧伤抑郁的意绪。②下片结尾两句“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淡朴浅近,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受,实则是深恐功业难成的忧虑。(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1)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2)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3)示例一: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示例二: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示例三: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6分)A近视率也在增高 B防止近距离主动用眼过度 C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4分)②减少近距离被动用眼的时间⑥导致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⑩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亲近自然、缓解眼疲劳(答对一处2分,答对两处3分,答对三处4分。)

20.(4分)①原句每一小句都带有一个“买”字,突出了人们过年买东西的种类之多和忙碌状态,体现了人们过年的喜悦心情,有着浓郁的年味。②改写的句子只用一个“买”字,缺少了高高兴兴过年的味道,语言呆板不生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3分)①分号让画线句子成为并列的两层意思,写出了狗面对不同的人的两种态度和表现;②分号标示的停顿,使文意的表达更加清晰,层次分明。(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22.(3分)①材料一中的“明亮”是指视力健康,眼睛发亮;材料二中的“明亮”是指光线充足,屋子亮堂。(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23.(60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经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河,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全部渡河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说:“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敌人。古时候领兵作战,是不凭借险要的地势。我虽然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在地势险要的地方没能摆好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当前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管什么头发是否花白?使军队明白失败是耻辱,教会他们作战,是为了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再杀死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死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敌人;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向敌人屈服。军队是凭借有利条件来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抓住有利的战机,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士兵的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材料二: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秦国先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先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张仪回答说:“我们先跟魏、楚两国结盟,然后出兵三川,堵住轩辕、缑氏山两个通口,挡住屯留的路,这样魏国和南阳就断绝了交通,楚军逼近南郑,秦国的军队攻打新城和宜阳,这样我们就兵临东西周的城外,声讨周君的罪行,可以占领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不能解救,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来号令诸侯,天下没有谁敢不听我们的命令,这才是霸王之业。至于蜀国,那是一个西方边远之地、野蛮人当首领的国家。我们攻打蜀国,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不能获得实际利益。”司马错说:“不是这样的。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如果用秦国的军队攻打蜀国,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蜀国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蜀国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虽是用兵却不伤害百姓,并且又让蜀国自动屈服。所以,秦国灭亡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也不会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只要做伐蜀一件事,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安良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恶名,而且也不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不如先攻打蜀国,这才是万全之计。”秦惠王说:“好的!我采纳你的意见。”最终秦国出兵攻打蜀国,经过十个月的征讨,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终于平定了蜀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