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疁

 苏迷 2023-12-24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3年12月23日 B03版

  殷虹刚

  浒墅,原名虎疁,今天浒墅关境内就有一条虎疁路。关于“虎疁”地名的由来,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往迹”云:“《图经》云:'秦皇求吴王剑,白虎蹲于丘上,遂西走二十五里而失,剑不能得,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朱氏所引《图经》,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李宗谔修纂的《吴郡图经》,今已佚。而《图经》所记很可能依据的是唐陆广微的《吴地记》:“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吴王宝剑,其虎当坟而踞。始皇以剑击之,不及,误中于石。其虎西走二十五里,忽失于今虎疁。”与《吴地记》相比,《图经》明确了“虎疁”地名的来源,并增加了“地裂为池”的说法。

  《图经》关于虎疁地名的记载,后来被南宋《舆地纪胜》、明正德《姑苏志》、清《百城烟水》、道光《浒墅关志》等沿用。道光《浒墅关志》中,凌寿祺《浒墅》诗云:“秦皇昔求剑,虎蹲阖闾墓。西逐廿余里,地裂虎遁去。名地曰虎疁,图经记无误。”“图经记无误”语含强调之意,这是因为有不同观点。明万历年间担任浒墅关榷使的王之都在所纂《浒墅关续志》中提出:“按经义,水际为浒,野田为墅,从地势名也。旧志牵引虎疁、虎丘为说,非其质矣。至调剑化为虎,地裂为池,尤谬悠不经,无足道者。”他认为“浒墅”才是意义确切的正名,“虎疁”只是荒诞无稽的牵强附会之说。这种以文字经义为据的解读有一定道理,于是康熙《浒墅关志》将其列于《图经》说之后。

  王之都的观点发人新的思考,可问题是,早在南朝梁沈约所撰《宋书》中就已经有了“虎疁”的地名,而浒墅要迟至五代十国时期才出现。正如明姚旅《露书》所言“唐讳虎,改虎为浒;吴越钱氏讳镠,改疁为墅”,凌寿祺《浒墅》诗也说“李唐与吴越,避讳改厥故”。很显然,是“虎疁”演变成了“浒墅”,王氏的话有失偏颇。不过,他提供了一个理解“虎疁”地名很有价值的思路——“按经义”和“从地势名”。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追问:虎疁的“疁”是什么意思?“疁”与“池”有何关系?

  先来看“疁”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疁,烧种也……《汉律》曰:'疁田茠草’。”清段玉裁注引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云:“楚越之地,或火耕。”这里包含了两方面的信息。

  其一,疁指疁田。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就有疁田。《越绝书·吴地传》记载:“吴北野禺栎东所舍大疁者,吴王田也……吴北野胥主疁者,吴王女胥主田也。”所谓“疁田”,是指围田。苏州地处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枕江卧湖,地势低洼,因此农田经常水涝。春秋时期,农民开始筑堤作围,挡住外水,排除内潦,开垦出来的耕地就是疁田。农史学家缪启愉高度评价了春秋战国时期太湖地区人民围垦开发的农业水利活动:“筑城修堤,开渠建路,排涝拒浪,改善风涛泛溢,以从事农事垦殖,人们与水土斗争硕果,史载辉煌。”而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疁田的开发,秦代带“疁”字的地名并不少见,除虎疁外,秦代苏州还有疁门、古疁县等。《吴地记》云:“娄门,本号疁门。东南,秦时有古疁县。”《吴郡图经续记》卷上“门名”条关于娄门亦云:“秦谓之疁,汉谓之娄。”《说文解字》:“娄,空也”,反映的正是疁田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特征。

  其二,疁田采用的是火耕水耨的稻作技术。《说文解字》和段注说疁田“烧种”“火耕”,即先焚烧草木后耕种。南朝梁顾野王《玉篇》也说:“疁……田不耕,烧种也。”这确实没错,但不全面。段注引用《史记》时,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作了截取。司马迁原话为:“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段注省略了“水耨”。而唐何超《晋书音义》卷下云:“《说文》:'疁,烧种也’……案:通沟溉田亦为疁”,其对“疁”的解释正好与司马迁的记载一致。历史学家牟发松在论文《江南“火耕水耨”再思考》中,通过翔实的史料证明火耕水耨就是疁田的稻作方式,并指出:“火耕水耨最适宜的地区是濒海傍湖的水泽之地和冲积扇状的河谷盆地,这里水源丰富却有季节性涨落,并非长年积水……秋冬枯涸可以火耕(以火烧草并化肥,包括新垦、撂荒稻田的陆生草,连作稻田的水生草及稻稿),春夏多水可资水耨(对火耕后的陆生草有灭绝作用,对火耕后靠种子繁殖的非块茎水生草有抑制生长作用)。”因此,火耕水耨的稻作方式,在耕耨环节上劳动投入少,却有相对较高的效益。

  综合以上内容,可知“疁田”是春秋时期江南百姓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形式,汉代尚普遍存在。与之对应的火耕水耨,仍属于比较简单粗放的稻作方式,之所以施行,一方面是因为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汉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物产丰富,除“饭稻羹鱼”外,“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百姓很容易实现温饱。苏州虎疁的情况也应如此。直至南朝时期,晋室南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的生存压力,促使耕作粗放的疁田逐步发展为水利设施完善、精耕细作的良田。由于疁田是良田的基础,后世文献中还留下了一些线索。例如,北宋杨亿《许洞归吴中》云:“洞庭霜橘疁田粟,岁计犹堪比彻侯。”诗中“疁田”是指当时苏州高产的良田,而诗人却习惯性地称之为“疁田”。

  理解“疁”之后,再来看“疁”与“池”的关系。《说文解字》:“池,陂也”“陂,一曰池也”,“池”与“陂”同义互训。段注云“陂得训池者,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中所蓄之水”,可见修筑陂池是为了蓄水。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就有“劈决池”的记载,指修建陂池,用以灌溉。历史地理学家沈国光通过解读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时吴国的简牍,认为“陂池”就是与火耕水耨的疁田配套的水利设施,“不仅可用于平时的灌溉,还可以蓄水备旱,在降水量较少的年份,即可用以灌溉水田,解决一时之需”。除“疁”外,《越绝书·吴地传》也记载了“陂”:“吴西野鹿陂者,吴王田也。”与“疁”一样,“陂”也是田。这可能是因为陂池用于疁田灌溉,故当时被视为疁田;也可能是因为有些陂池干涸后,被开发成了疁田。总之,《图经》“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的说法并非“谬悠不经”,虎疁之“疁”与“池”的确有紧密的关联。至于为何以“虎”名疁,可能确实与秦始皇虎丘求剑、白虎西走二十五里的传说有关;也可能跟以“鹿”名陂一样,出于当时的命名惯例——若如此,则早在春秋时期虎疁就已得名,而非秦代,白虎西走的传说纯属后来的附会。

  至此我们已经明白,虎疁地名来源于秦以前当地开发的疁田,背后包含了一段苏州农业水利技术的早期发展史。陈寅恪先生曾感叹:“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苏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很多古老的地名都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我们去挖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