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蜡烛弄

 苏迷 2023-12-24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3年12月17日 A08版

  程庆昌

  突然想去蜡烛弄转转。

  这是我们来甪直后的第一个落脚点,2002年和妻在那里租民房住过一段时间。这是一个人的“驿站”,每一个停顿的地方都不可或缺,一程一程构成时光的全部。

  东市河由北向南贯穿古镇,众安桥西堍紧连着蜡烛弄,与东市上塘街呈十字交叉。蜡烛弄地处古镇黄金地段,东起众安桥西堍,北离中美桥不足百米,西口原为寺浜河道,折向西南即为保圣寺。

  蜡烛弄原长不过百米、宽不盈丈,石头铺地。以前外地来拜佛的香客、附近摇船上街购物的农民,往往将船泊在弄堂西头的寺浜河边,再上岸购物。有生意头脑的住民抓住商机,开设香烛店和作坊,逐渐成为甪直及周边一带的蜡烛市场。保圣寺香火旺盛时,弄堂里全是经营香火蜡烛的店家,“蜡烛弄”由此得名。

  后寺浜河道渐渐淤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填河成路、造房成街,蜡烛弄向西延伸近百米。随着甪直镇区扩大,兴寺桥连起东西两岸,蜡烛弄一直西延与晓市路相接。短短几十年间,蜡烛弄演变成一条商业街,更是连通新老镇区的要道。

  我要说的,是老的蜡烛弄。

  沈家一直是甫里望族,古镇很多产业都属于这个家族,晓市河边的沈宅就是代表之一。蜡烛弄这一片,是沈家另一支的产业。尽管现在见到的是一条小弄堂、一片平常民居,蜡烛弄一样有过高光时刻。

  在众安桥西、蜡烛弄东端,旧时有座高大的双进士牌坊,为纪念明代进士沈钟、沈铠兄弟而立,清康熙年间坍塌,这可是有记载的。现在地面上还有石鼓墩遗迹,推测为残留的双进士坊柱础,倘若是,也见古今交融、古韵新风。

  甪直古镇历来文风深厚,一个地方是不是卧虎藏龙、群贤辈出,源流与传承很重要,到了沈钟沈铠这一代,就有属于他们的故事。一门双进士,在当年本就是传奇,沈家兄弟的高光,也使整个家族乃至地方文化,绽放出光彩。

  据载,沈钟,明代长洲甫里人,从小读书刻苦,博通经史,精于“制义”。明天顺初年进士,少有文声,平生好赋诗,擅长品题,作诗近万首,与吴中名士沈周、吴宽等常相唱酬,有《休斋集》《晋阳稿》等集子传世,诗歌风格朴实、清新而有气势,时称“十君子”之一。其弟沈铠,从小亦“奋志力学”,家中特建读书楼,明成化年间进士。沈钟谦逊、沈铠萧散,均有风骨。沈钟沈铠去世后均归葬乡梓,墓在张陵山官字圩。

  找到沈家兄弟俩的诗各一首:

  次匏翁(吴宽)韵(明 沈钟)

  黄鹄山头更看山,两人坐落画图间;半江秋色凉如许,万里冥鸿去不还。

  官许我休刚及老,诗污子卷亟须删;乾坤景尽双眸底,未必聊窥豹一斑。

  渡吴淞江(明 沈铠)

  一溪疏雨散间鸥,厅事渔翁汗漫游。落日几家青草暮,断烟孤客白苹秋。

  钟来月上前朝寺,雁去风生古驿楼。吟罢昔人枫落句,不胜惆怅水东流。

  蜡烛弄东口的街面上,至今保留着一对石灰石井台。这是当年的消防设施。古镇河汊纵横,流水不涸,自是一方平安的最好保障。

  当年我们去古镇租房子的时候,不知道这些。我们居住在老房子里,不知道身边的弄堂里走出过沈钟沈铠兄弟,夜深人静不能入睡胡思乱想之时,也想不到古镇的文化与渊源。但不得不承认,有形无形间,这股深厚的气息,不知不觉中已沁入身体,随着血脉在大小周天里运行,已经与我们的身体融汇合一,很自然地变成精神的一部分。

  一个清晨,特意去蜡烛弄转转。站在众安桥上西望,蜡烛弄似曾相识。当年垃圾房边上那棵茶盅粗的楝树,已经高过屋顶,斜举着的树枝已有碗口粗,这就是时间的造化之功。硕壮的树干沿着墙壁高耸而起,偌大的树冠肆无忌惮地伸展开来,紧贴着低矮些的瓦面,罩在弄堂上。

  弄堂东口的几家老店面都已翻新,虽说修旧如旧,还是难与老房子真正融为一体,大抵这就是推陈出新的另一种含义吧。蜡烛弄再也不是当年居住过的蜡烛弄,尽管石板路好像没有变,青石巷子也一直在,两边的老房子也在。由东往西,好几处老房子已经破败,不再有人居住,墙壁开裂或空鼓,钉着“此房危险禁止靠近”的牌子,格外醒目。时间尚早,路过的人很少,巷子里回响的只有我的脚步声。

  特意在我们租住的小房子前停下脚步。一扇门、一扇窗、两步台阶,都还是原来的样子。面向弄堂的门开着,窗户半开,屋子里拾掇得整整齐齐,一位中年妇人正在灶头上忙着煮早饭。

  不是第一次来看租住过的老房子,很长一段时间里,蜡烛弄这间老房子没人居住,路过的时候都是门窗紧闭,没想到这回换了样子,有了生活气息。

  太阳已经升起来,阳光透过树枝和屋顶,落在蜡烛弄的石板路上,大大小小的光斑明暗参差。两边的老房子没有改造的不多,一爿爿小店好像才是它应该有的样子。当年蜡烛弄因集市而兴,这就是它应该有的基因。

  终究没有忍住,问忙碌的中年妇人,您租住在这?

  中年妇人愣了一下,望着我,旋即说,自家的房子。猛然间记起,这就是房东家当年的媳妇呀,当年来找过我们,要我们退租,说她婆婆要来住。现在这房子就由她打理了?时间催人老。

  跟妻说起这些,妻说,一代传一代。是的呢,代代相传的,除了房屋,还有文化。有幸我们在古镇上停留,与沈钟沈铠兄弟有过交集,与深厚的原生文化有过交集,引导我们向地方文化靠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