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评课

 新用户78684458 2023-12-25 发布于湖南
聚焦事件析情理——《记念刘和珍君》文本分析课课堂实录

图片

【教学目标】

通过聚焦关键事件和对关键事件的分析理解鲁迅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一个老师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培养出让自己敬重的学生。鲁迅先生就曾培养出这样一位学生。但这位学生却英年早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97年前鲁迅先生为这位学生所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记念刘和珍君》。

任务一  聚焦关键事件

师:观察标题,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表现鲁迅的敬重?

生:(纷纷)君。

师:对,“君”是一个表敬词语,鲁迅与刘和珍是师生关系,老师称学生为“君”,可见老师对学生满怀敬重。作为学生的刘和珍,竟被鲁迅先生这样的大师敬重,那她到底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请同学们在结合预习任务思考:在你所概括的刘和珍的有关事迹中,你认为哪件事最被鲁迅先生敬重?

(投影):在你所概括的刘和珍的有关事迹中,你认为哪件事最被鲁迅先生敬重?为什么?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分享你概括的事件?

生1:在第四节和第五节,刘和珍遇害。

师:(追问)遇害,能看出敬重吗?因为什么遇害?

生1: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遇害。

师:这样的概括能表现鲁迅的敬重吗?你再想想,其他同学呢?

生2:不是因为第四节,到政府请愿,而是第三节,刘和珍被开除,然后被强拖出校。鲁迅说她总是有些桀骜锋利,却总是很温和。这件事情,让他很敬重。

师:概括的事件,是哪一件呢?用你的话来概括。

生2:桀骜不逊,而又善良温柔。

师:(追问)桀骜不驯也罢,善良温柔也罢,是事件吗?要注意审题。

生2:不是,是性格。事件是被强拖出校。

师:(追问)你所概括的被强拖出校,我们能看出鲁迅先生的敬重吗?

生2:可能有点难,不好意思。

师:请坐,还有吗?

生3: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在请愿过程中,她从容赴死的过程。

师:如何概括事件?需要抓住关键要素,从人、事、结果等方面来概括。你尝试把你刚才所说的话概括为事件。

生3:刘和珍,在十八日的早晨,向执政府请愿,居然开枪,最后惨遭杀害。

师:我们概括事件还需要简明,请从你刚才的回答中提取关键词来概括。

生3:刘和珍,在执政府前请愿,被杀,遇害。

师:用关键词再压缩一下。

生3:请愿和遇害。

师:请愿和遇害。事件,找到了。你从“请愿”和“遇害”这两个词,能否读出鲁迅先生的敬重呢?

生3:能够主动请愿,说明刘和珍是一个勇者。她是猛士,不是苟活,有那种为中国要做点什么,要发声的念头,或者声音。让我敬重的,是有勇气,有认知,有责任。

师:(追问)什么样请愿,被鲁迅敬重。需要在前面添加关键词,即“勇敢请愿”。同样,请你在遇害前添加关键词来表现表现敬重。

生3:不幸遇害。

师:(追问)“不幸”能否表现敬重?一个人死了,遇害了,从敬重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换一个词?

生3:牺牲。

师:对,“牺牲”能表现敬重,如果在“牺牲”前添加描述性词语,可添加请愿的目的和初衷,是什么?

生3:课文给的注释,中国政府与八国政府签订了八国条约,到了执政府的门前来请愿。

师:初衷是什么?用鲁迅在文中的话来说。

生3: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可以概括成“为国牺牲”。

师:对,勇敢请愿,为国牺牲。这样的概括才能表现鲁迅先生的敬重。我们要根据问题的指向,来确定概括的角度。从敬重的角度出发,表现人物主要的品质。而主要的品质包括爱国和勇敢。因为从请愿的动机看,刘和珍是爱国的,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于是“欣然前往”请愿。从请愿中的表现看,她“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说明她不畏牺牲,表现其勇敢。

任务二  概括人物形象

师:刘和珍勇敢请愿,为国牺牲,这是本文的关键事件,接下来,我们从这一关键事件出发,概括人物形象。大家来看这两座雕塑,你认为哪一座雕塑更能表现刘和珍在这一关键事件中的形象?请阅读第四五节,结合你所概括形象特点说明理由。给大家3分钟时间阅读并思考。

(投影):以下两座有关刘和珍的雕塑,你认为哪一座更能表现刘和珍在这一关键事件中的形象?请阅读第四五节,结合你所概括形象特点说明理由。

图片

师:好,时间到,先做一个调查,倾向第一座的请举左手,倾向第二座的请举右手。

(学生或举左手,或举右手)

师:我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大多数男生举左手,大多数女生举右手。我们找一个举右手的女同学,来说一说。

生4:我关注到的刘和珍,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也写到从容地辗转于文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是沉着勇敢的形象。然后,结合前面写的态度的温和,她应该是一个很温和、但是面对灾难却给人很从容、勇敢的感觉。右边的雕像,更加沉静、从容。左边的比较桀骜,有锋芒,表现得明显和直白,不是很符合态度温和、从容不迫的形象。

师:你选择右边的雕塑,理由是表现了刘和珍温和的形象特点。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5:我们需要从第四节和第五节出发,在关键事件中,面对敌人的枪弹,第二座不能表现,而第一座很形象,最能表现刘和珍君为国请愿的气魄。

师:(追问)左边雕塑,主要表现的形象特点是?

生5:勇敢。

师:(追问)除了勇敢之外,还有什么?

生5:能够看到请愿的形象。

师:(追问)请愿的本质,是什么?

生5:反抗、斗争。

师:左边表现的是斗争。右边表现的是温和。鲁迅在这一关键事件中是为了表现刘和珍的斗争,还是温和?

生:(纷纷)斗争。

师:从文本看,请愿这一行为的本质是斗争,欣然前往请愿表现其爱国斗争精神,从容辗转于枪弹的攒射中表现其勇敢。左边的雕塑更能表现刘和珍斗争精神,右边的雕塑侧重表现刘和珍的温和。在这一关键事件中,我们最能够看到的是爱国斗争的精神。现在,大家觉得哪边更好?

生:(纷纷)左边。

师:我们在概括形象的时候,需要和人物行为结合起来,分析行为背后的本质。

任务三  分析情感态度

师:这样一位勇敢坚毅、为国斗争的爱徒,却在请愿中牺牲,作为老师的鲁迅对这一关键事件进行了评议。鲁迅评议的对象主要涉及哪几类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勾画能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结合他们在事件中的表现分类概括。

(投影):刘和珍勇敢请愿,为国牺牲,作为老师的鲁迅对这一关键事件进行评议。鲁迅评议的对象主要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他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在全文中勾画能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结合他们在事件中的表现分类概括。

师:分类概括评议的对象分为哪几类人,需要筛选整合。筛选就是从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即鲁迅写了哪些人。整合就是按照一定标准对有效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即依据这些人在事件中的表现和鲁迅的情感态度进行分类加工。有没有人愿意交流你的分类?

生6:从第七节“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可分为三类:凶残的当局者、下劣的流言家、从容的临难的女性。

师:(追问)临难的女性指哪些人?

生6:刘和珍、杨德群等四十余被害的青年。

师: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爱国青年或者烈士。但当局者和流言家在关键事件中的表现是一致的吗?

生6:表现不一致,但情感态度一致,都是反对的人。

师:(追问)我们可以把他们合并求同,可以怎样概括?

生6:反派人物。

师:(追问)如果考虑到他们与爱国青年对立,可以怎样概括?

生6:反对的敌人。

师:对,敌人,或者说是反动势力,这类人除了当局者和流言家外,文中还用了哪些称谓?

生7:段政府、有恶意的闲人和学者文人。

师:很好,除了烈士和敌人,还有哪类人?

生8:第三节写到的校长,是很多羽翼的校长,是批驳的对象。

师:(追问)我们来审题,看关键事件,在请愿事件中,是否涉及校长?

生8:没有。

师:既然没有,就应该排除,还有哪类人呢?

生9:还有苟活的人,还有忘却惨烈事件的人。第二节写“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

师:(追问)忘却的救主是忘却的人吗?忘却的救主指的是什么?

生9:救世主,使人忘记的神。

师:除了苟活者,还有什么人?

生10:麻木的旁观者。

师:(追问)对于旁观者,这篇文章有没有评议?

生10:有,就是在第六节中“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在第二节中“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师:(追问)如果从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和庸人这三个词中,选择一个词来概括这一类人,你会选择哪一个词?

生10:庸人。

师:对,依据这些人在事件中的表现,并结合鲁迅的情感态度将评议的对象分为烈士、敌人和庸人。我们首先来分析作者对烈士的情感态度。请结合你勾画的句子概括对烈士的情感态度,并用自己的理解诵读。大家听好,一定要从文本出发,做到有理有据。

生11:鲁迅先生是赞颂的。依据是第五节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师:对,鲁迅先生肯定并赞颂爱国斗争的精神,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诵读)

师:对烈士的情感态度,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发现?

生12:悲凉。依据是“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师:(追问)这句话中情感的词除了悲凉,还有什么?

生12:哀痛。

师:(追问)请将悲凉和哀痛这两个关键词合并,我们可以用哪一个词概括?

生12:我想是悲痛。

师:就是悲痛,为烈士牺牲而悲痛悼念,请你尝试用悲痛的情感诵读这句话。

(学生诵读)

生13:看到第六节“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鲁迅不主张向反动派徒手请愿的方式。斗争方式还有待商榷,但因为付出生命,所以带有一些痛惜。

师:你很有审辨思维,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并非全盘赞同。一方面肯定并赞颂其爱国斗争的精神,另一方面否定并反思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因为在鲁迅看来,徒手请愿幼稚天真,缺乏理性,无法改变社会历史,只是无谓的牺牲。这是鲁迅对革命斗争理性的思考,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在反思后的革命观吗?

生14:革命需要武装斗争,斗争需要勇气,更需要方法和策略。

师: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对敌人的情感态度。请结合你勾画的句子概括对敌人的情感态度,并尝试用自己的理解诵读。

生15:悲痛。依据是第一节中“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师:(追问)这句话中鲁迅的情感仅仅是悲痛吗?

生15:还有愤怒。

师:提取了的关键词,要进行关键词进行合并,可以用哪个词概括?

生15:悲愤。

师:很好,对敌人的情感是悲愤,对敌人的态度又是什么呢?

生16:批判。我的依据是第四节中“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能闻”;第七节中“一是当局者竟会如此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师:(追问)你能运用转化提炼的方法来概括,这是可贵的,但“批判”语义是不是太轻了,可以换一个词吗?

生16:特别强烈的厌恶,以及愤慨。

师:“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能闻目”,“一是当局者竟会如此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目不忍视和耳不能闻,如此之凶残和下劣,将这些两处形象的语言转化为抽象的词,你觉是什么?

生16:仇恨。

师:特别强烈的厌恶是仇恨,愤慨的目的是为了揭露。所以对敌人的态度我们可以概括为什么?

生16:谴责、指责。

师:对,鲁迅对敌人的态度是控诉和谴责。控诉反动政府的武力镇压酿成惨象,走狗文人的思想控制形成流言;谴责当局者的凶残卑鄙和流言家的下劣无耻。如果根据鲁迅对敌人的情感态度,结合他对爱国青年请愿的看法,谁来概括鲁迅的革命观?

生17:敌人很卑劣,所以要放弃请愿的幻想。

师:对,鲁迅想说明革命斗争的对象异常卑劣,要认清现实,放弃幻想。最后,我们来分析对庸人的情感态度,请结合你勾画的句子概括。

生18:对庸人的情感是悲哀。依据是第二节中“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

师:(追问)你能分析为什么悲哀吗?

生18:因为庸人忘记血债,暂得偷生,不觉醒、不抗争。

师:对,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对庸人的态度呢?

生19:对庸人的态度是呼唤。依据是第四节中“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师:对,呼唤庸人觉醒斗争。唤醒之外,还有什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

生20:批评。第六节中“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批评庸人的麻木冷漠。

师:我们可以把批评这个词换成批判,批判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对庸人的态度既有批判,又有唤醒,批判其麻木冷漠,呼唤其觉醒斗争。据此,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鲁迅的革命观吗?

生21:革命需要改造国民性,让民众不麻木、敢斗争。

师:对,革命需要改造国民,需要壮大队伍,唤醒和团结更多国人斗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反动势力是如此的卑鄙,却依然横行;爱国青年是如此的高尚,却死于非命。通过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浮出水面。对烈士,悲痛的悼念,赞颂其爱国斗争的精神,反思其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对敌人,是悲愤的揭露和谴责,揭露并谴责反动势力令人发指的卑劣行径;对庸人,悲哀痛心,批判其麻木冷漠,呼唤其觉醒斗争。让我们饱含深情,齐读第七节最后两段。

(学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聚焦事件析情理,从关键事件出发,概括了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探究了鲁迅对革命斗争的理性思考。并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训练了概括能力。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终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寻找道路。如果想要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了先生的革命思想,请完成课后作业。

(投影):鲁迅先生终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寻找道路。在刘和珍勇敢请愿,为国牺牲这一关键事件中,先生对于革命斗争还有哪些观点?请结合鲁迅评人议事的情感态度,深入探究鲁迅的革命观。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图片

图片

《记念刘和珍君》评课

图片

今天无论上课的老师、评课的老师,还有待会儿做讲座的李奇老师,全都是男老师。所以,树德光华校区的教研组长肖敏给我们这个组合起了个名字叫CD boys——成都男孩。

今天教研的主题是“课型分类当中的文本分析课”,所讲的两篇都是经典。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思考一下,学习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在七种课型分类中,文本分析课是语文学科的根本,也是其他课型的基础,而文本分析课,首以经典文本作为分析对象。

通过经典文本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文本分析的方法。相对于非经典的作品而言,经典的意义在于它能把文本分析的方法体现得更为具体和典型。今天的文本分析课,授课老师所选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散文。散文跟小说的不同在散文通常有大量不同类型的材料,而且散文的主旨表达的是作者一时一地对世界的局部认知,以文学化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而非小说那样借助人物来表达整个世界观。

如果说小说有三要素的话,其实散文也有三要素。散文的第一个要素是材料,它是散文文本的主体,用以说明和佐证主旨;第二个就是线索,是材料的组织方式,并将之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第三就是文本主旨,主旨是散文文本的核心和作者表达的根本。

我们循着这三个要素来看《记念刘和珍君》这个具体的文本,从材料的角度来讲,有两个大的类别,第一个类别是鲁迅及不同的人对这个具体事件当下的感受和思考,这也是张伟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断地提到的这个“核心事件”,我觉得这个点在张老师的教学当中是一个亮点,体现得特别突出。

课堂上,张老师提供了两个雕塑,然后问同学们:哪一个雕塑更符合刘和珍这个人在这个具体事件中的形象?刚开始的时候,让这些孩子们举左手或者举右手,后来发现他们是围坐的,不太好区别,但依然很容易发现,很多女生选了那个看上去好看一点的雕塑,因为她要白一些,形象要好一些。男生则更多的是选了另一个举着拳头的形象。但是,张老师的提问包含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要素:刘和珍在这个具体事件中的形象。张老师是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讨论人物形象。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学生最大的毛病其实就在审题。新老高考在知识体系上面有多大的变化呢,我觉得没有。最根本的变化在新高考设问方式跟传统高考比,它变得更加灵活,而我们的学生往往在审题上不准。比如如果不特别强调这个事件中,我们这个讨论是没有意义的,你说哪个更符合刘和珍君的形象,这个非常主观。但是,加上一个“具体的事件”限制之后,我们就知道我们讨论的是事中的人,而不是一个凭空捏造、大而化之的人物形象。

第二类材料是记忆中的刘和珍君。因为写这个文本的时候,刘和珍已经牺牲了,所以鲁迅之于刘和珍的所有形象都是回忆。鲁迅是一位非常超前的作家,我们都知道鲁迅是好莱坞电影的爱好者,他的日记里经常记录他坐着黄包车去看好莱坞电影。他在这个文本当中大量地运用闪回,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电影手法,运用闪回把刘和珍的形象和当下的感受和思考拼接在一起,使得文本材料连接成一个整体。

再来看一下《记念刘和珍君》的线索。《记念刘和珍君》最重要的一个线索是对“三·一八惨案”的反应。我们知道,鲁迅本人并没有亲历“三·一八惨案”,他本人也没有去过执政府,鲁迅关于“三·一八惨案”的几乎所有信息都来源于两个人,一个是他的朋友许寿裳,还有一个就是许广平。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之前还写过一篇文章,写那篇文章的时候,鲁迅的心态和情感更为激烈,《记念刘和珍君》属于鲁迅沉淀一段时间之后所写的。这段时间“沉淀”出了这个文本非常有意思的线索串,就是“说与不说”。

这个“说与不说”几乎遍布文本:“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鲁迅很纠结,一直在“说与不说”当中。那么这种“说与不说”是鲁迅非常真实的感受,作家其实是按照自己的感受把材料组织起来的,说是为了什么而说,不说是为了什么而不说。

文本分析课的教学,多多少少还是应该给学生一个抓手,不然面对《念刘和珍君》,包括张期梦老师讲的更难的那篇《为了忘却的纪念》,我们会发现在课堂教学当中,对学生而言,文本分析靠他们独立推进,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个事件一方面距离他们很远,另外一方面就是以他们现在的年龄去理解这个事件,经历和经验都明显不足,难以处理这样的材料。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张伟老师的课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了,这就是文本材料的分类。

我觉得我们语文学科应该向数学学科借鉴一个重要的学科思维,就是分类讨论。数学中再难的题,只要借助分类讨论,就能把大问题小问题化,小问题具体化,一个一个地解决。

张伟老师将文本材料按事件、人物和情感进行分类,这个过程拿罗晓晖老师的话来讲,就是使文本材料结构化的过程。“结构化”的意思是:所有的文本材料提供的都是信息,我们需要把这些信息结构化,结构化以后的信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达什么,更好地指向那个我们最后要落实的文本主旨。

这些文本材料,有的是作者的直接表达,学生回答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还有一些话则必须借助文本分析才能得到这个信息,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是怎么引导学生的?其实就是合理的设问和追问,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我们可以看到今天两位老师的课,在设问、追问上都做得非常到位,领着学生一步步往前走,去实现学习目标。

听完张伟老师和张期梦老师的课让我很感慨,也很感动。他们的课是质朴的、纯粹的语文课。不像现在有的语文课,搞得跟《非诚勿扰》一样,你很难相信这竟然是语文课——语文老师就在上面递话筒,下面的学生讨论得很激烈、很热闹。热闹是热闹,但是我想问,这个课结束之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尤其是像这样的经典文本,如果我们都采用那种花里胡哨的教学方式,这是有愧于经典的。今天的课堂教学过程,老师和学生一直以一种互为的互动的方式,使得文本分析课在对经典的学习中,被不断推向深入。

我今天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版式编辑 | 杨洁

审读编辑① | 彭粒

审读编辑② | 寇凯华

终审 | 胡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