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盾文学奖背后的故事,《书摘》告诉你

 城北十五里666 2023-12-25 发布于北京

雪山就是大地

——   茅盾文学奖背后的故事    ——

姬小琴

Image

Image

姬小琴,作家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编辑作品主要有:黄永玉《见笑集》《还有谁谁谁》,杨志军《雪山大地》《最后的农民工》,张翎《归海》等。其中,《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十年前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怎么都不会想到,我会因为一部文学作品与这片土地产生深度关联。
今年十月从西宁飞玉树,这里刚刚结束一场大雪,飞机上俯瞰连绵雪山,似触手可及。这里海拔多在5000米上下,人烟寂寥。一个多小时的航程里,我的眼睛几乎没有离开过窗外的壮阔雪景。是的,除了“壮阔”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词适合形容当时的景色。因海拔的高低错落,雪山呈现出了不同的景致:高海拔处有如大片大片厚实的棉被,覆盖住一多半的山体;海拔稍低处有融雪化成的细流穿行其间,强光照射下如碎银遍洒,明晃晃亮晶晶。峡谷地带间或闪现出一片两片依势而建的城镇村落,领受着四周巍峨雪山的庇佑。
同行的杨志军老师脱口而出:“你看,雪山就是大地。”

Image

杨志军,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环湖崩溃》《藏獒》《海底隧道》《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最后的农民工》《雪山大地》等。其中,《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此行是为了拍摄《雪山大地》主题片,作为责编,难得的机会和作者一同踏上小说故事的生发地,也是作者杨志军的出生成长地青藏高原。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壮年时期,即使四十岁后因工作调动迁居到零海拔的海滨城市山东青岛,青藏高原依然是他魂牵梦萦的所在,是他始终不曾淡忘的故乡。这片土地滋养着他的生命,也滋养着他的文学创作。
回到故乡,杨志军的口音瞬间神奇地藏语化了,与当地人交谈连连“噢呀(好呀)噢呀(好呀)”;走在辽阔的草原,地上密密麻麻的鼠洞把我们外来人看呆了,他兴奋地介绍这些鼠洞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帮助草场储存水源,讲鹰、鼠怎样使草原保持生态平衡,酷寒时期野生动物们如何自动靠近人类居住的帐房以寻求帮助;天空中不时掠过的百灵鸟、雪雀,雪地里出没的雪狐、雪狼、秃鹫,满墙晒干的牛粪(小说中“怒放的黑牡丹”)都让作家找回了故乡。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奖词

杨志军的《雪山大地》,追求大地般的重量和雪山般的质感。青藏高原上汉藏两个家庭相濡以沫的交融,铸就了一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碑。在对山川、生灵、草木一往情深的凝望和咏叹中,人的耕耘建设、生死歌哭被理想之光照亮。沧桑正大、灵动精微,史诗般的美学风范反映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历程。

  

闲聊中杨老师不期然来了一句:“很多人都觉得我写的是理想主义,可在这里就是现实。”这句话旁人听来可能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作为编辑,我是理解其中之味的。这几年和杨老师合作过多部长篇小说,每每新作出版,媒体访问的时候几乎都会问“担不担心读者会认为您写的内容有些理想化了”。杨老师在回答里斩钉截铁:“我承认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但同时也觉得不光我是理想主义者,大部分作家都应该是理想主义者;作家必须高举理想主义旗帜,他必须唤醒这片土地。”可以说,理想主义贯穿了他四十年来所有的创作。可是这理想主义,落在青藏高原上,就是密密匝匝的现实。
《雪山大地》起初还有一个名字叫《情深似海》,小说深情讲述了青海藏族人民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曾经的部落头人、后来的公社主任角巴德吉,做副县长的父亲和医生母亲,以及年青一代才让、江洋、梅朵等为三代建设者的代表,细致绵密地呈现出几代奋斗者为使这片高海拔土地走出原始蒙昧走向现代文明所付出的艰辛探索和生命代价。
这个故事是有众多原型的,其中就有杨志军自己的父亲母亲。杨志军的父亲是河南人,1949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跟随部队一路西进到达青海,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办了《青海日报》;杨志军的母亲从卫校毕业后在部队当了卫生员,后来考入青海医学院成了一名妇产科医生。父亲母亲将一生奉献给了青海的建设事业。

Image姬小琴和杨志军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现场合影。

同他们的经历类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海出现了一大批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建设者, 他们满怀激情忘我地建设着这片土地。那是怎样激情澎湃青春无悔的年代。遥想祖辈父辈当年如何在高寒缺氧的艰难环境里白手建起第一座学校,第一所医院,使这个民族由部落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进而走进文明走向现代化,心中怎能不感慨。曾经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如今有了固定安全的生存场所,不必时常受疫情和雪灾的威胁,充沛的生活物资可以让他们培养起健康的饮食习惯以更久地存续生命,这些于他们都是切切实实的跨越式改善,背后是几代人持续的高强度付出。他们使命般地护佑着土地上的生灵。父辈祖辈对这片土地未来的想象,杨志军写在了《雪山大地》里,那是“父亲”建起第一所小学后给孩子们上课用的讲义:“我生地球,仰观宇宙,大地为母,苍天为父,悠悠远古,漫漫前路,人人相亲,物物和睦,山河俊秀,处处温柔,四海五洲,爱爱相守,家国必忧,做人为首……” 
杨老师是一位有实力且低调、谦和的作家,甚至可以说,他是我的理想作者。就我所了解的,他的社交活动很少,即使有新书出版,在例行的发布会和研讨会之外,他几乎不参加其他任何活动,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创作里,是一位保持高度纯粹性的写作者。他于孤独和安静中汲取能量。他甚至有意识地与评论家保持距离,以保证自己作品评判的公正性。时代喧嚣,能够摒弃诱惑始终专注于自身的独立创作,需要定力,更需要智慧。
我没有特意问过他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但我猜想很可能是白色。他之前的一部讲述农民工群体对城市的建设的长篇小说《最后的农民工》原初的名字是《雪白》,《雪山大地》里随处可见的雪山更是明净澄澈,他在作品中始终追求干净、挺拔、昂扬向上的人生,即使身处困境,依然选择精神上的不坠落。
Image姬小琴和藏族朋友在一起。
在乌镇茅盾文学奖颁奖晚会上,他再次说到了此前在多个场合里提到的一段话:“一个人的历史一定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情感一定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一个人的发展一定是时代发展的一部分。”我相信这于他是始终不曾动摇过的信念,他坚定地相信这片土地上坚韧的人们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更多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给读者签书时特意要在扉页上写下“扎西德勒”,他将青藏高原的祝福带给每一位读者,那是一位作家最纯粹也最真挚的祝福。
期待杨老师更多西部写作;那片土地足够丰饶神奇,值得被更多看见。
题图人像素描:郭红松    
原载《书摘》2024年第一期    

  

读书,是一种信仰

——《书摘》致读者

Image

《梅花图》(国画)

作者:马硕山,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专职画家、研究员,当代著名大写意花鸟画画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斋号“虚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