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的病位分析

 ZHENGNS331 2023-12-25 发布于湖南
作者:董洪涛
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第2464原创内容

五苓散方出于《伤寒杂病论》,为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代表方剂。大多数医家对五苓散的病位都拘泥于膀胱,认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是五苓散的病机。从临床来观察,五苓散所能治疗的病症远不止于此。那么,五苓散的病位应该在哪里?

一则,病位在中下焦

有学者认为,张仲景创制五苓散,用其治疗水饮内阻胃肠之霍乱、水停下焦上逆之呕眩悸、水停膀胱之太阳蓄水,加减用于湿热困脾之黄疸等病证,病位在脾、胃、大肠、膀胱,病因为水湿、湿热邪气。

并从吴鞠通临床应用五苓散来分析其病位:吴鞠通用五苓散治疗水饮内阻胃肠之霍乱、湿热困脾之黄疸、湿热下注大肠之下利、湿邪痹阻筋脉之痉病、寒湿困脾之腹胀、寒湿蒙蔽心脾之神志异常,病位在脾、胃、大肠、筋脉、心包,病因为水湿、湿热、寒湿邪气。

分析仲景与吴鞠通两位医家用五苓散的特点,其共同点是两者病位均在中下焦之脾、胃、膀胱,病因为水湿、湿热邪气。其不同点是仲景的病位亦包括膀胱。

图片

二则,病位在脾

也有学者认为:五苓散证病机实质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五苓散证病位在脾。五苓散功效健脾通阳,蠲饮化津,原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而设。

另有学者也支持这样的观点,其从脾之转输探讨脾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基于药象理论分析五苓散药物配伍规律,得出的结论是:五苓散治疗水湿内停作用机制应是通过健运脾土达到消除各个脏腑水湿停聚的作用。

三则,病位在胃

有学者认为,五苓散证强调的病位应该是在胃。其理由有三点,其一,五苓散证实质在于全身津液匮乏,在严重脱水的状态下,予以五苓散配合暖水通过胃肠道迅速补充水液;其二,因为严重脱水导致津液匮乏,欲通过大量饮水来缓解其症状,致使水饮阻于胃形成水痞、水逆等证,以桂枝通阳化气,用茯苓、猪苓、白术、泽泻健脾行水;其三,胃阳受损,热势无外达之载体,郁滞于表,五苓散能兼以解表,方后注中申明“多饮暖水,汗出愈”,亦是助药力以行津液而散表邪。

立冬之后,天地之气机以寒水为主,肾主水,冬属阴,因此补肾要趁冬天。选择中医特此推出立冬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四则,不拘病位

从临床来观察,五苓散治疗效果最好的疾病以水肿、泄泻、癃闭多见。有学者因此而认为:五苓散是调节人体津液循行的方剂,临床应用中只要符合“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的核心病机,即可运用其进行治疗。

我倾向于接受第四种观点,在临床应用五苓散时当不拘泥于病位。只要有气化不利和水湿内停的病机,那么,不管病位在中,在下还是在上,都可应用五苓散。

进一步说,五苓散是通利三焦水道的。而三焦有上中下之别,分布于周身上下。只要三焦主通畅水道的生理功能出现了异常,并因此造成了水湿内停,可不拘泥于其部位,都可应用五苓散。

比如,水停头面,会出现面肿虚浮,或上眼睑肿;水停胸胁会出现现代医学所谓的胸腔积液;水停腹部会出现腹水;水停四肢亦会出现四肢的肿胀,或关节腔的积液……凡此种种,都是五苓散的适应症。

吴鞠通甚至根据水饮湿邪上逆下注、逆流横溢、无处不到之特点,将五苓散加减用于腹胀、神志异常等寒湿类疾病,以及痉病、神志异常等病位在筋脉、心包的病证。显然,五苓散的病位是全身上下,无所不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