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逋化用江为残句,妙笔生花,写就梅花诗,成为千古绝唱

 谁家庭院木樨香 2023-12-26 发布于山东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元 王冕

元代诗人王冕,一生布衣,他在会稽九里山下建有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他笔下的梅花,一身傲骨,一如他本人。凌寒开放的梅花,是历代诗人的最爱。诗词里的梅花,各有不同的风韵。

唐代诗僧齐已《早梅》的早梅,立意独特,被称为诗林“咏物台”上的一枝独秀。诗中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境界高远,广为传颂。

众多写梅花的诗词中,宋代诗人林逋的咏梅诗,最为惊艳。辛弃疾为此填了一首《念奴娇》,词中奉劝文人墨客,不要轻易为梅花赋诗,因为梅花的神韵和风骨,已被林逋写尽,别人无从落笔。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辛弃疾的词,对林逋的咏梅诗评价颇高。

南宋诗人王十朋对其评价更高,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在他看来,林逋的诗可谓千古绝唱,后人难以超越。更有姜夔自度《暗香》、《疏影》词牌,写成二曲咏梅词,成为佳话。

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林逋的两首《山园小梅》为七律,诗人以梅花自喻,明写梅花之美与众不同,品行高洁非众花可比,暗写孤高幽逸、不落凡尘的生活情趣。人与梅花,默契无间,融为一体。

第一首诗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颔联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侧面加强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最后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需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

第二首诗首联写梅花像是剪碎的丝织品,自然且画不出来。颔联写梅花享受春晚日落而受不住寒冷霜夜,表达出诗人对梅花的无比深情。颈联把“邻僧”和“俗客”对举,用以赞美梅花孤高绝俗的品性。尾联描写落下的梅花打着走在江南路上吟诗者的马鞍,以此作结,饶有情趣。

山园小梅二首

林逋〔宋代〕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第一首诗,首联展现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百花凋零时,独有梅花在寒风中盛开。梅花盛开的明媚景色,占尽了小园的风光。暄妍,意为景物明媚鲜丽,诗中用以形容梅花之美。

独暄妍、占尽风情,突显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高洁孤傲的气质。苏轼非常推崇林逋的诗和书法,他在《书林逋诗后》中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气质脱俗、神清骨冷的林逋,写诗不留稿,随手散去,是真正看淡名利之人。

林逋自幼爱好读书,通晓经史百家。他的性格孤傲自好,甘于清贫,喜欢宁静、淡泊的生活。二十年来,林逋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他经常泛舟西湖,游遍寺庙,往来有高僧、诗友。繁华的杭州城,却从未有过他的足迹。

终身布衣的林逋,一生未娶,他在自己所住之地,广泛种植梅花,养了很多仙鹤。“梅妻鹤子”。可谓他最真实的写照。据说,每当有客人来拜访林逋,他的童子便会放飞仙鹤,给家中主人送信。而林逋看到飞来的仙鹤,便会棹舟归来。

颔联描绘梅花的具体形象,诗人将梅花独特的气质、高雅的风姿写到极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意为月色朦胧,与上句的清浅遥相呼应,有双关之义。

清浅的水中,横斜着稀疏的梅影;昏黄的月光下,清幽的梅香若隐若现。此处“疏影”、“暗香”二词用得绝妙,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以及桃李的特质,以及独有的芳香,写得精妙绝伦,让人叹为观止。

月下赏梅花,自有一番雅致的朦胧美。美诗人漫步水边,稀疏的梅枝倒映在水中,一缕清幽的梅花香,沁人心脾。如此静谧的意境,让人沉醉其中。林逋的这两句咏梅诗,在艺术上臻于极致,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陈与义写诗称赞林逋,认为他的咏梅诗已经超越唐代齐己。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可谓形神兼备,有余韵,有余香,对仗极为工整。

优秀的诗人,总会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林逋便是其中之一。五代南唐诗人江为写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江为的两句诗,美则美矣,却嫌太满。既有梅,又有竹,竹影的特点尚未明了,桂花的清香也不知从何而来,飘向何处。因为没有完整的诗篇,没有一个主题,让我们无从了解江为要表达的意境。

初看,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很美,却不惊艳。聪明的林逋,妙笔生花,只改了两字,便让整首诗活色生香。他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的两笔,让梅花有了神韵。从此,疏影、暗香成为梅花的代言,可见林逋点化诗句的才华之高,功力之深。

颔联写梅花之形,诗人写尽梅花姿质后,笔锋一转,颈联从侧面渲染梅花之神韵。“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诗人没有正面夸赞梅花,却从白鹤、蝴蝶的角度写出写出梅花之美。飞翔的白鹤,被梅花吸引,想要飞落梅花园,一睹梅花的风采;倘若蝴蝶懂得梅花有多美,一定会万分神往,为之销魂。

颈联明写白鹤爱梅之甚,蝴蝶爱梅之深,暗写自己爱梅之心。白鹤还没来得及落到地上,便迫不及待地偷看梅花几眼;蝴蝶对梅花之爱到了销魂的地步。诗中拟人的手法,堪称绝妙。先偷眼三个字,极为传神地写出白鹤爱梅花。可见,诗人平日里心思细腻、观察细致,方能信手拈来,不落窠臼。

尾联由景及人,从借物抒怀改为直抒胸臆,诗人爱梅之情逐渐浮现出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庆幸的是,我为梅花写诗词,低声吟诵亲近梅花,而不是一面击着檀板,一面唱歌,一边手拿酒杯,欣赏梅花了。

在诗人看来,梅花素雅高洁,无需音乐、宴席那些热闹的俗情来凑趣。至此,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节操全盘托出,将咏物与抒情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林逋的第一首咏梅诗,首联、颔联、颈联,梅花为主题,诗人对于梅花的感情隐藏其中,通过议论、叙述、拟人等手法表现出来。到了尾联,梅花转变为客体,而诗人的感情则变得明显。幽静的山林中,诗人在梅园内,低声吟诗,别有风趣。

山园小梅 其二

林逋〔宋代〕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林逋的第二首咏梅诗,首联别出心裁,“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诗人将梅花比喻为剪碎的丝织品,上面涂以油酥,正反两面的颜色深浅不一。这样自然的姿态,很难画出来。“向背”、“稀稠”,形象地描绘了阳光下梅花的风姿。

宋代丝织业发达,丝织品绢不仅精美,而且极其精细轻薄,将其剪碎后,异常轻盈,自然难以画出其神韵。苏轼在《腊梅》一诗中说道,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非常传神。苏轼的天工点酥作梅花,与林逋的剪绡零碎点酥乾,可谓异曲同工。

第二首诗的颔联,诗人以对比的手法,写出对梅花的怜爱之情。“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从太阳初升到夕阳西下,一整天的时间,梅花都沐浴在阳光下,感受春天一样的温暖。等到夜深霜寒,梅花应该不会胆怯,畏惧严寒吧?

二十四番花信风,起于小寒,始自梅花。耐寒是梅花的本能,她就属于这个季节。诗人的担心看似多余,却是爱梅之深的真切体现。

第二首诗的颈联,诗人开门见山,赞美梅花孤高绝俗的品性。“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孤傲的梅花,虽清雅明媚,却只愿被隔壁的僧人垂怜,哪怕被冷落,也不愿落入凡尘,被城里的俗客欣赏。

诗人以“邻僧”和“俗客”对举,明写梅花的风骨,暗写自己隐逸自然的决心。清净无为的佛门弟子,与隐士常有思想共鸣,总能不谋而合。人称“诗佛”的王维,往来都是僧侣,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二十多年不曾踏入城市半步的林逋,其思想,与王维一致。

尾联以回忆作结,情趣盎然。“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诗人回忆过往,记得当年,江南路上,洒旗飘扬,梅花盛开。微风吹过,花瓣簌簌地坠到马鞍上。此情此景,让人陶醉,一时诗兴起,情不自禁地吟起诗来。

林逋说,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所以,他把心爱的梅花当作陪伴自己的妻子,把仙鹤当作可爱的儿子。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他的隐居生活有些清苦,对农业并不擅长的他,草盛豆苗稀,收成并不理想。

与陶渊明相比,林逋无疑是幸运的。当时,宋真宗给杭州的官吏下令,让他们平时对林逋加以照顾。有了真宗这道护身符,林逋的隐居生活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丞相王随,杭州的地方官薛映,非常欣赏敬重林逋的为人,当然更爱他的诗词,因此常去孤山看望他。

林逋的诗词能够流传下来,多亏他这些热心的诗友或者粉丝。朋友们深知林逋的怪癖,诗写完随手丢弃,从不惋惜。曾经有人问他,为何不把这些诗传给后人。林逋说,我现在隐居,从不在乎写的诗能否出名。为了让这些绝妙的诗留存下来,大家心照不宣地偷偷记录他的诗,争相传阅。文字让时间有了痕迹,林逋的诗词,也因为文字的记载,被更多人铭记。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诗,因为林逋的妙手,流传天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