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遗产给姐姐,姐姐遗产赠朋友,他孤独活了75岁,一生没钱结婚

 文史馆 2023-12-26 发布于辽宁

1995年9月,74岁的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的寓所里孤独地死去,一个星期后才被人发现。张爱玲早已写好了遗书:一,所有财产赠予宋淇夫妇;二,立即火化,不要殡殓仪式,如在内陆,骨灰撒在任何广漠无人处。

令大家不解的是张爱玲宁愿把遗产留给朋友,也没有留给她唯一的弟弟张子静。张爱玲是大名鼎鼎的女作家,而弟弟只是个普通的乡下教师,一生贫困潦倒,甚至没钱结婚,曾写信向姐姐求助,却被拒绝。

张爱玲在遭受胡兰成背叛时,仍能寄30万元给胡兰成,从此与他一别两宽。可见张爱玲不应该是个把金钱放在情感之上的人。为什么对自己的弟弟却如此冷漠呢?这可能还要从张爱玲不幸的童年经历说起......

-1-

1920年,张爱玲出生于落魄的贵族家庭,外曾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到张爱玲出生时,清王朝已经被推翻,贵族的身份不再荣耀,反倒成了一种负担。父亲张志沂不仅胸无大志,还抽大烟、流连烟花之地。

母亲黄逸梵是个新派女性,出身名门,看不惯丈夫纨绔子弟的做派,两人经常争吵不休。后来黄逸梵干脆离开了张家,去国外游历半生,成为我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

母亲黄逸梵出国后,父亲对姐弟俩依然是不管不顾,把他们全权托付给保姆照顾,只相差一岁多的小姐弟俩,算是相依为命长大,感情很好。

直到张爱玲14岁时,父亲迎娶了性格强势的继母孙用蕃回家,姐弟俩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甚至还成为了张爱玲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也是造成她后来性格凉薄的一个主要原因。

继母经常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数落弟弟, 父亲从来不论对错,都站到继母的那边,不由分说地打骂弟弟。张爱玲每次看着弟弟被打,都会在一旁哭得稀里哗啦,心中对继母也是越发愤恨。可是一顿饭过后,弟弟又跟没事人一样,嘻嘻哈哈起来。

张爱玲学业上一直很努力,想尽早逃离这个家。但弟弟却经常逃课,打架,让她又心疼,觉得弟弟这样都是父亲和继母造成的,又恨弟弟在这种寄人篱下的环境下,还不思进取,不争气。

-2-

张爱玲17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向父亲提出想去英国留学得想法,没等到父亲开口,继母又开始对她冷嘲热讽,两人的矛盾也开始公开化。

有一次,生母黄逸梵回国,张爱玲去母亲那住了一晚。回来后,继母跟张爱玲吵了起来,还大声喊叫着张爱玲打人,父亲听到后,不由分说地对张爱玲一顿毒打,还把她关在了一个废弃的冰冷房间里。

张爱玲在那里看到了一封被弟弟张子静扔掉的,写给亲戚的一封信:“家姊事想有所闻。家门之玷,殊觉痛心。”

那一刻,张爱玲无比寒心,她本以为在这个家里她和弟弟是同一个阵线的,却没想到弟弟竟然也站在父亲和继母的那边。

所以当张爱玲从那间废弃的房间逃出来后,投奔了自己的母亲,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那个家已经没有她的亲人了,再也没有人值得她留恋。

弟弟张子静在一次被继母和父亲虐待后,也去了母亲的住所,希望可以跟她们一起。但母亲却说自己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育费,张爱玲已经回不去了。张子静明白母亲的意思,只能回到父亲家,继续生活。

-3-

张爱玲7岁开始写小说,14岁改写红楼梦,23岁就已经凭借着写作名震上海滩。

张爱玲成名后,稿约不断。这时候弟弟张子静刚好和中学同学合办杂志《飙》月刊。为了打响杂志的第一炮,同学们让张子静向姐姐张爱玲约稿,当时张爱玲已经是上海最红的女作家了。

那几年,张子静已经感觉到姐姐对自己十分疏离,对待自己跟其他人无异。但又不好在同学面前明说,只能硬着头皮去找姐姐,果然被张爱玲一口回绝了:“我不能给你们这种不知名的杂志写稿,会败坏我的名誉。你可以拿一张素描过去,做插图。”

张子静和同学合办杂志没多久就失败了,又继续过回以前碌碌无为的生活。

张子静的一生,就像张爱玲笔下描述的那样庸碌无为。主要是因为张爱玲和张子静虽然都过着不幸的童年生活,但生母黄逸梵一直在替张爱玲争取学习的权利和资源,父亲也始终支持张爱玲的学费。而张子静却属于妈妈不爱,爹爹不疼,继母虐待,自己又不争气。

-4-

张爱玲37岁时,生母黄逸梵病重想见远在美国的女儿张爱玲最后一面,却只收到了张爱玲寄来的100元美金。

当时张爱玲为了给大自己28岁的丈夫赖雅治病,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丈夫瘫痪在床,她一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一边努力写稿赚钱。根本没办法丢下丈夫,回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黄逸梵病逝后,把全部遗产都留给了女儿。而儿子张子静却穷得连婚都结不起。

有一次,张子静经人介绍交往了一个不错的对象,两人有结婚的打算。但他觉得自己没房没钱不太好,就写信求助远在美国的姐姐张爱玲,毕竟她是一个大作家,又得到了母亲的遗产。

这一次,张爱玲又拒绝了弟弟,给他的回信中写着:”我自己的日子也是勉强维持,实在没有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 

张子静的婚事没能结成,一生平庸,无钱无妻,余生靠着后母留下的十四平米小屋勉强生存。

-5-

很多人觉得张爱玲这样一个知名女作家,一直嫌弃弟弟平庸,却从不肯帮他一把,是不是太过凉薄了。死后还把遗产都赠送给了不缺钱的朋友,也不愿意留给自己唯一的弟弟张子静。

但张子静却从未怪过姐姐,他曾说:“我了解姐姐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 ,“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底是永世不能改变的。”。

其实张爱玲晚年的生活也并不如意,从1984年到1988年搬了180多次家,搬家的原因一个是在一个地方住久了,难免被周围的人打扰,毕竟她是最不善于与人交往的,恨不得与世隔绝。另一个是她晚年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总认为是跳蚤造成的,于是不到一个星期就要搬一回家,但似乎永远都逃脱不了跳蚤的纠缠。

医生给她的诊断结果是她的心理问题。或许正应了张爱玲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而她宁愿把遗产留给朋友,也不留给弟弟。是因为张爱玲当初最艰难的时候,宋淇夫妇曾给过她安身之所,还为她提供了很多帮助。张爱玲这一生从曾亏欠任何人,她把财产留给朋友,只是为了偿还朋友这份情谊。

从此尘归尘,土归土,她与这个世界也再无亏欠了。至于母亲黄逸凡把遗产留给张爱玲,没有留给没钱的儿子。其实早在当年张爱玲逃出废弃的房间那天,母亲就劝过张爱玲回去,如果她离开父亲跟着自己,就等于放弃了父亲那边的继承权。但张爱玲还是选择放弃继承权,母亲的遗产也就自然留给跟着自己的女儿。

而且张爱玲跟随母亲的那段日子,也并不好过。因为母亲黄逸凡一个人洒脱惯了,根本不适应有个女儿在身边,她对张爱玲的要求很高,但又觉得她拖累自己。经常口不择言地责骂张爱玲,“笨猪!”、“你就是来讨债的!”、“你为什么不去死!”。

张爱玲从母亲、父亲、弟弟身上都没有感受到亲情和爱,所以她才会在胡兰成对她百般殷勤时轻易沦陷了,她的内心实在太缺爱了。哪怕他背叛了自己,她还能寄30万元钱给他。

后来在美国,她中风瘫痪,不能自理的丈夫赖雅不离不弃,她一边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一边写作赚钱养家,她照顾了他整整11年,直到赖雅去世。

张爱玲对亲情凉薄是真的,但如果我们经历了她的人生,或许比她还要凉薄,对待任何人和事都觉得与自己无关。

但对待爱过自己,给过自己温暖和帮助的人,她却待他们比自己的亲人还亲。所以她能把遗产留给帮助过她的朋友,一点也不意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