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绝章法

 xnycpfb 2023-12-26 发布于安徽

七绝第四课·古人写滥的题材今人再写何以避熟避俗

第四课:古人写滥的旧题材,今人再写,要怎样避熟避俗

【宾主相映法】

我们看影视剧,有“主角”与“配角”之分。主角自然占主要地位,而配角往往在于衬托主角或推动剧情发展。我们看绘画作品,有主体与背景之分,背景起烘托、映衬的作用,以突出主体。

咏人咏物之作,所咏之人或物,即为“主”;用来对比、陪衬之人或物,即为“宾”。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诗中的自我形象或主人公,即为“主”;用来侧面陪衬的人物形象,即为“宾”。

1.一首诗光是正面刻画主体形象,内容容易写尽,且角度、写法单一,而采取“宾主相映法”,可以拓开写作空间,换一种思路、角度着笔,更利于诗词写作的展开;

2.诗文创作,贵曲不贵直,侧面以宾衬主来写,在表现方式上更为宛曲一些,而且有时会减省笔墨,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谒船山先生墓

两间风雨闭冥庐,楚色平分共左徒。
三尺土高山岳小,数声杜宇不曾孤。

首句“两间风雨闭冥庐”是正面刻画主体。“两间”是指天地之间,“冥庐”是长眠之地,指坟墓或阴间。因为来的时候,正值风雨之时,故曰“两间风雨闭冥庐”。天地间正值风雨交加,船上先生闭于冥庐之中,安详地眠于此地。

次句“楚色平分共左徒”,这个属于拉人作宾,借屈原的形象映衬王船山的形象。“左徒”是指屈原,因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故后世以“左徒”代指屈原。屈原是楚人,贬于湖南,死于湖南;王船山是楚人,生于湖南,死于湖南。

三四句“三尺土高山岳小,数声杜宇不曾孤”,这个属于拉物作宾,一远一近,一大一小。上句“三尺土高山岳小”,“山岳”是指南岳衡山,衡阳地近衡山,故这里借南岳衡山映衬王船山墓。王船山墓不过三尺坟土而已,非常矮小;而南岳衡山高极千仞,何等巍峨。可是,坟墓里葬的是船山先生这样伟大卓绝的人物,那么在我看来,这三尺之坟的形象就变得非常巍峨高大了;相比较而言,那真正巍峨高大的南岳衡山反而映衬得小了。

下句“数声杜宇不曾孤”,这里是借杜鹃鸟的形象来映衬船山先生。坟墓周边,有杜鹃声声啼鸣,想来船山先生埋于此地,当不会感到孤独。传说杜宇本为古蜀国君主,死后魂化为鹃,悲啼不止,乃至血出,故有“望帝啼鹃”、“杜鹃啼血”之典。那么,杜宇、杜鹃在古诗词中往往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对故国的忠爱。这里说,船山先生死后,有杜宇啼鸣之声为伴,其实是借杜宇的形象,来映衬王船山,衬托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忠爱。

我在系列课里讲“宾主相映法”时,主要提到了两种,“前两句刻画主体,后两句以他物陪衬”和“前两句正面写人,后两句侧面以细节传神”。但我这首七绝《谒船山先生墓》,并没有完全照搬这两种谋篇布局之法中的一种,而是加以变化运用的。我上一课也强调,“关键是要汲取其要义,把握其原理,知道如何融会,如何变化才好”。

第一句“两间风雨闭冥庐”,属于正面刻画主体;第二句“楚色平分共左徒”,是拉人作衬,以屈原的形象映衬王船山。三四句“三尺土高山岳小,数声杜宇不曾孤”,是拉物作衬。这里又有区别,上句是大景,以南岳映衬王船山墓,其实是进行对比映衬。

下句是小景,以杜宇映衬王船山,这里其实是正面衬托。杜宇在诗词中象征着对故国的思念、忠爱,一如王船山本人的形象,二者相映相衬。

【正反进退法】

前两句描述景象,后两句作翻案语

所谓“善于翻案”,就是要打破常见的思维方向和思索习惯,推翻陈旧的观点而有所翻新。“求异”就是避免雷同,避免千篇一律,而能发掘出不同点。

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则采取翻案法。前两句先摆出论据,“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有懂得忍辱负重,方不负男子汉大丈夫,方能成就大业。后两句作翻案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作者说只要项羽渡过乌江,江东子弟有许多卓绝出众的人才,未必不可以卷土重来,重新干出一番事业。

王安石的《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唐人刘长卿有诗句曰:“汉文有道恩犹薄。”

王安石则善作翻案语,认为汉文帝对待贾谊并非恩薄。后两句,作者摆出解释:“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你看古往今来,有那么多公卿贵族,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也就是说,尽管贾生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英年早逝,但是他的谋略都得到了施行,才华得到了施展;相比较而言,有很多身居显位的公卿王侯,爵位固然很高,但是其才华、谋略都被废弃了,并没有真正得到施展。

袁枚的《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袁枚咏马嵬,跳出这种窠臼,认为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关注、同情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可是同样在“安史之乱”中,像石壕村里那对老夫妻的生离死别,较之唐明皇、杨贵妃的生离死别,还要悲痛得多,还要凄惨得多,却很少有人去关注。

重要一个原因就在于摆脱了俗常的套路,跳出了陈腐的窠臼,诗人善于翻案,以自己独到的见解、观点入诗,或表现自己卓异的眼光,或展现自己不凡的抱负,或抒发自己悲悯的情怀,故而皆能独树一帜。

访章华台遗址

其一

崇台遗迹想嵯峨,草树离离野色多。
故国丘墟等闲事,几人垂涕吊宫娥?

章华台,又称章华宫,是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离宫,后毁于兵乱。这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史载章华台“台高10丈,基广15丈”,曲栏拾级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达顶点,故又称“三休台”;又因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漫舞,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故亦称“细腰宫”。

按照一般的思路,凭吊章华台,往往会兴起昔盛今衰的感慨,会由这座离宫的衰亡,想到楚国的衰亡,从而为之唏嘘、悲慨不已。

我在想自己为何不能跳出这样的思维方式,把悲慨和同情寄托于那些为细腰而饿死的宫娥身上呢?

前两句描述景象,“崇台遗迹想嵯峨,草树离离野色多”,“嵯峨”,高峻的样子。首句由昔日的高台化为一片遗迹,而想象它曾经嵯峨耸立的样子。次句写周边景物,如今遗迹四周,野色茫茫,只有离离的荒草和树木而已。——这两句极力写章华台荒废、凄凉之景。

后两句作翻案语。“故国丘墟等闲事,几人垂涕吊宫娥”,“故国”,这里指故宫,旧宫殿;“等闲事”,寻寻常常之事。上句“故国丘墟等闲事”,昔日的故宫,化为一片丘墟,这本是寻寻常常之事。当然,有人要问,为什么故宫化为丘墟,乃是翻案语。

有两点原因:1.自古以来,历朝历代,无论多么繁盛的时代,多么奢华的宫殿,总会烟消云散,时移世易,终究会化为丘墟,这的确是极寻常之事。2.这章华台乃是楚灵王所建,楚灵王是春秋时代有名的穷奢极欲、昏暴之君。他建这座章华台,原本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而已。那么,这样的离宫化为丘墟,又有何值得悲慨和落泪呢?

事实上,我在这组诗的第二首开端已经交代:“故宫歌舞自天亡”,这故宫乃是为了满足楚灵王的歌舞享乐而已,故而最终走向衰落、毁灭,乃是“天欲其亡”,咎由自取。

下句“几人垂涕吊宫娥”,可是古往今来,有几人会为那些细腰而饿死的宫娥一掬同情之泪呢?有谁会为她们凭吊落泪呢?

按照《墨子》记载:“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再到《晏子春秋》记载:“楚灵王好细腰,其朝多饿死人。”已经提到朝中之臣为了节食细腰,而多饿死者的情况。《管子》则记载:“楚王好细腰,而美人省食。”这里,“细腰”的对象已经由朝中之臣,演变为宫中美人了。

后来,典故一再演变,就成为“楚灵王好细腰”,而宫中美人“多饿死”的情况了。古典诗词中,有“楚腰”一词,一般都是专指女子的细腰。

晚唐李商隐有《梦泽》一诗写道: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即是写楚王喜欢细腰女子的歌舞,故而宫中美人多“虚减宫厨”,约束腰身,导致饿死者极多,而“葬尽满城娇”。

前两句“崇台遗迹想嵯峨,草树离离野色多”,描述景象,写章华台化为遗迹,周边草树离离,野色苍茫;后两句“故国丘墟等闲事,几人垂涕吊宫娥”,作翻案语,认为故宫沦为丘墟,乃是寻常之事,而那些为细腰而饿死的宫娥,又有几人会垂泪凭吊呢?

【总分开阖法】

先总后分

“先总后分”之法,可分为:1.前两句总领,后两句并列分述;2.第一句总领,后三句并列分述。

游返湾湖湿地

泽国封疆入望赊,波臣结侣老生涯。
苍烟绕渚沙鸥郡,黄荻生滩野鹜家。

我在构思这首诗的时候,其实想到了杨万里的两句诗:“霜林乌鹊国,冰岸鹭鸶家。”这两句拟人,很有几分野趣。乌鹊栖息在霜林,那霜林就是乌鹊的国土;鹭鸶歇宿在冰岸,那冰岸就是鹭鸶的家园。他是把动物的世界,当成人类社会来写,显得很有意趣。我是根据杨万里的句子,先想出后两句:“苍烟绕渚沙鸥国,黄荻生滩野鹜家。”

——苍烟缭绕的洲渚,沙鸥栖息在那里,这洲渚就是沙鸥的国家;黄荻长满湖滩,野鹜在这里做巢,这湖滩就是野鹜的家园。但是我们写诗,除了要有句子之外,还要有全篇。要把前两句补足,同时又要处理好前后之间的意脉、关系。那么前面如何开端,如何承接,这都是需要构思的。我把整个返湾湖想象成一个泽国——水的王国,这里有鱼鳖、有沙鸥、有野鹜。

“泽国封疆入望赊”,来到返湾湖,望着整个水国的疆域,觉得那么广阔;“波臣结侣老生涯”,那些水族生物(波臣),就像这个国家的臣民一样,在这里结侣而居,度过自己的一生。“波臣”出自《庄子》,说庄子遇到涸辙中的小鲋鱼,就问它:“鲋鱼呀,你怎么了?”鲋鱼就说:“我,是东海的波臣。你有没有升斗之水,救一下我的性命?”(原文: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波臣,就指水族生物。因为古人设想江海的水族也有君臣,被统治的臣民称为“波臣”。古人不是称龙为“龙君”吗?说明龙是君,其他水族生物是臣。前两句一补足,基本思路就可以衔接起来了:首句写整个泽国,次句写水下的波臣,三四句写水上的鸟族。但这样还有一个小问题,首句的“泽国封疆入望赊”,跟第三句的“苍烟绕渚沙鸥国”,两个“国”,不但字一样,意思也一样,而且冲突。刚开始试着把第一句的“泽国”换掉,但不成功。

后来,就想着把后面的“国”字换掉,改成“县”“镇”“郭”“郡”等等,发现试下来,“郡”字语感、意思最好,后两句就成了“苍烟绕渚沙鸥郡,黄荻生滩野鹜家”。这个我觉得比之前的“沙鸥国”还要好。因为一方面,改动一字,借鉴杨万里的痕迹少了。而另一方面,把洲渚、树林比作鸟的王国,其实这个思路也说不上特别新鲜,我们也常听到。但把洲渚比作沙鸥的郡县,这就新鲜了。郡县,可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用来形容沙鸥生长的地方,就显得更有味道。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首小诗的谋篇布局之法。首句“泽国封疆入望赊”,属于总领之语,把整个返湾湖湿地想象为一个水乡泽国,疆域是那么辽阔。第二句“波臣结侣老生涯”和三四句“苍烟绕渚沙鸥郡,黄荻生滩野鹜家”属于并列分述关系,第二句写水下的波臣(水族生物),三四句写水上的鸟族。

可是,后两句本身写鸟族,上下句之间也是属于并列分述关系,上句写洲渚上的沙鸥,下句写芦荻滩中的野鹜。——因此,从整体上来看,首句属总领之语,第二句和三四句是大的并列分述关系,而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又属于小的并列分述关系。

我在课上所讲的谋篇布局之法,具体到实际的创作运用中,压根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结合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句、语境,在章法安排上作相应的调整,使结构与内容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首完整的作品。教育上讲究“因材施教”,农业上讲究“因地制宜”,诗词创作何尝不是如此。

“苍烟绕渚沙鸥郡,黄荻生滩野鹜家”,即属于对仗句。

也有很多绝句,后两句采取并列写景的方式,且用工稳的对仗句;但是前两句却并非总括的写法,而只是一般性的交代。

油坊村

其一

野水穿畦玉一痕,摇风岸柳未全髡。
云边鸟没低低岭,陌上人归小小村。

首句“野水穿畦玉一痕”,先写田野之间有一条溪水穿过,水色澄碧,像一痕玉一样;“摇风岸柳未全髡”,写岸边之柳,尚未凋尽,摇曳着秋风。三四句即属于并列写景,以对仗句的方式呈现。“云边鸟没低低岭,陌上人归小小村”,上句写远景,远处低低的山岭,笼着轻云,鸟儿飞还,消失在山岭之中;下句写近景,乡间小路上,有村民劳作而返,归于小小的村落中。

村望

鸡犬村深碧树重,溪行野老醉扶筇。
稻田擘画分疆宇,樊圃经营入岁功。

首句“鸡犬村深碧树重”,写重重碧树掩映之中,有一座村庄,村中传来鸡犬之声;次句“溪行野老醉扶筇”,村旁流过一条小溪,有一位野老喝得醉醺醺,拄着拐杖沿溪而行。前两句是写村中和村边之景,后两句则拉开视野,写村外之景。

“稻田擘画分疆宇,樊圃经营入岁功”,“擘画”,筹划、安排;“疆宇”,疆域、领土。“樊圃”,有篱的园圃;“岁功”,一年农事的收获。后两句并列写景,上句写一畦一畦的稻田,好像是完整的疆宇被划分成一块一块的;下句写篱笆围成的菜园,经过农民的经营,定然会有丰盛的收获。

第一种谋篇布局之法是“宾主相映法”,所举例诗:

谒船山先生墓

两间风雨闭冥庐,楚色平分共左徒。
三尺土高山岳小,数声杜宇不曾孤。

这是属于传统的吊古题材。所谓“宾主相映法”,既可以拉人作衬,也可以拉物作衬,既可以正面映衬,也可以对比映衬。

第二种谋篇布局之法是“正反进退法”中的“前两句描述景象,后两句作翻案语”,所举例诗:

访章华台遗址 其一

崇台遗迹想嵯峨,草树离离野色多。
故国丘墟等闲事,几人垂涕吊宫娥?

这也是传统的吊古题材。怀古咏史诗若要摆脱前人的窠臼,避免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写法,那么运用“翻案法”打破常见的思维方向和思索习惯,推翻陈旧的观点而有所翻新,是一条不错的路径。

第三种谋篇布局之法是“总分开阖法”的“先总后分”之法,所举例诗:

游返湾湖湿地

泽国封疆入望赊,波臣结侣老生涯。
苍烟绕渚沙鸥郡,黄荻生滩野鹜家。

这是传统的田园题材。而这种传统题材,要避俗避熟,写出耳目一新的感觉,除了要在章法上有所讲究外,构思方式的新颖也是很重要的。这首七绝,将整个湿地想象为一片泽国,水中有波臣结侣,老于此间;湿地上的洲渚苍烟缭绕,那时沙鸥的郡县;岸边的芦荻长满滩头,那是野鸭的家园。把自然之物的生长之地,想象为人类的王国去写,就有了一些妙趣。

再像上次课所举的《小巷餐馆》:

豫州烩面夙知闻,沙县天南张一军。
不道旗开东北饺,英雄割据定三分。

把整个小巷当成一片天下,有来自北方的河南烩面,有来自东南福建的沙县小吃,有来自东北的哈尔滨饺子馆。三家餐馆占尽风光,俨然英雄割据的东汉末年,三足鼎立,势均力敌。 前者是先总后分,后者是先分后总,还不光是章法上有思索,更重要的是构思上也要新颖。

最后还举了两首田园诗,都是属于“后两句以对仗句的形式并列写景”的情况:

油坊村 其一

野水穿畦玉一痕,摇风岸柳未全髡。
云边鸟没低低岭,陌上人归小小村。

村望

鸡犬村深碧树重,溪行野老醉扶筇。
稻田擘画分疆宇,樊圃经营入岁功。


图片
慰文堂
分享收藏
发消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