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苏东坡:此处心安是吾乡

 登记去 2023-12-27 发布于湖北

一直非常喜欢辛弃疾,以至于前几年书友们在群里大谈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A的时候,我几乎不看群里的消息,也不看伙伴们写的关于苏东坡的文章。

因为我只喜欢辛弃疾。

喜欢他的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万丈红尘的繁华喧嚣中,他却一直在寂寞地坚守,坚守他的理想,也在等待着知音的出现。

在辛弃疾的词里,有年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羁傲,也有“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新愁;有“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也有“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遗憾……

任尔东坡是何人,我自独爱辛弃疾。

那天,有个书友在群里说了一句“此处心安是吾乡”,我觉得这句话很治愈,于是便问出处。

苏东坡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书友回复。

苏东坡?!

心里随即生出一丝愧意,转而宽慰自己:想必他是不会怪罪的吧。


毕竟苏东坡和辛弃疾二人都是是宋代豪放词的大家,并称“苏辛”,并且二人的词作,都是借词言志纵放才情。

我们在诗词里读他们的故事,读他们的喜悲,读他们无奈,会在心里与他们一起悲喜,叹息,却又被他们治愈着。

读苏东坡,你会常常为他的被贬不平,更会为他的洒脱生出崇敬与钦佩。

苏东坡一生漂泊不定,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生出许多感叹。感叹最多的无非跟现在的人一样,希望有自己的房子,有固定的居所。

“此处心安是吾乡”,是他漂泊多年经历了许多的起起落落之后,对自己的治愈。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著名的“乌台诗案”。提到乌台诗案就要提到王安石,一提到王安石,想必就会想到王安石变法。苏东坡为此还蹲过大狱。

当年王安石主持变法,苏东坡持反对意见的,因此遭到排挤。

苏东坡觉得自己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主动申请离开京都外任。

苏东坡才华横溢,很得神宗的喜欢,在他的干预下,苏轼被派到人杰地灵的杭州做通判。之后又分别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在任职期间,苏轼依然对王安石的变法持反对意见,比如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两浙路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 苏轼都极为反感,无奈之后,于是便形诸吟咏,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

可是,当时王安石已经两次罢相,变法的主持者已经从王安石变为神宗本人。

反对变法就是反对变法决策者神宗。尽管才华横溢,神宗也大为恼火。

后来他发泄的诗词被沈括看见,被弹劾,后被捕入狱。

其实苏东坡自己也承认,他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

……


当时的乌台诗案牵连二十多人,都是苏东坡的好友,王定国就是其一。

当年王定国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岭南(广西宾阳),当时的岭南是荒僻野蛮之地,从1079到1086,七年,苏东坡对他一直心怀愧意。

当王定国从岭南回来,看到苏东坡因为才华又重新回到朝廷,非常高兴,就设酒宴宴请苏东坡。

看到王定国没有怨天尤人,苏东坡很是感慨;经历起起落落,苏东坡看清了现实,不在执于“人生到处知何以”,于是,写了这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俞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处心安是吾乡。这不是消极的认命,更不是苟且,而是无论身处何地都很快乐。

这既是苏东坡赞叹友人的旷达,也是对自己的慰勉和治愈。

读苏东坡,有很多感悟,却不及林语堂的一句“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信,也许这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


苏东坡,当年苏家父子三人一同参加开封府试,均名列前茅。后在欧阳修主考的吏部考试,苏东坡苏辙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名扬天下。

苏东坡,值得一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