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韬奋去世,追悼会整整推迟3个星期,周恩来向中央提3条建议

 泊木沐 2023-12-29 发布于辽宁

1941年底,香港沦陷。在香港的爱国人士邹韬奋不得不踏上流亡之路,日伪对一直高呼抗日的邹韬奋是恨之入骨,1942年,为躲避日伪、国民党顽固派的迫害,邹韬奋经中共地下党营救,短暂脱离险境。

邹韬奋,近代著名记者、出版家,同时也是一位满腹热血的爱国人士。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邹韬奋手中的笔,就是他的“刀”。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邹韬奋筹办报纸,宣传抗战救国主张。国民政府一心与共产党人为敌,邹韬奋与沈钧儒等人响应共产党的号召,抨击国民党,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联合红军共同抗日。

然而,国民政府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七位抗日民主人士。

七君子出狱后与爱国老人马相伯的合影

1936年11月22日深夜,邹韬奋等七人被捕,这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幸而有全国人民的不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将邹韬奋等七人释放出狱。

邹韬奋继续全力扑到救国运动,从上海到香港,他始终在不遗余力地坚持战斗。1941年香港沦陷后,邹韬奋成了日伪、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生命受到威胁。

周恩来作出指示:“为确保邹韬奋安全,使他为革命继续发挥作用,建议他去苏北,并可先从那里转赴延安。”

中共地下党员向邹韬奋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邹韬奋面露喜悦之色,激动表示:“求之不得,感谢中共和周恩来先生的关怀,我要到八路军、新四军去,用枪杆子加笔杆子,革敌人的命。”

邹韬奋一路经中共地下党护送,经韶关、株洲、长沙、武汉等地,辗转抵达上海。上海至苏北的交通由日伪控制,沿途充满卡哨,一个不小心就会有性命之虞。

为保护邹韬奋先生的安全,地下党人给邹韬奋换了一身衣服,并装扮成他的家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们走向卡哨,谎称邹韬奋患了痨病,邹韬奋剧烈咳嗽,敌人忌惮疾病,也不敢仔细检查,便赶紧让他们通过了。

邹韬奋安全抵达新四军根据地,他很激动,情不自禁地高举双臂高呼:“到家了!到家了!”

根据地的一切,于邹韬奋而言,都是充满新奇的。粟裕亲自接待了他,并爽快地向其承诺:“绝对欢迎邹先生,无论找谁、到哪里采访,都可以。”

有了粟裕的允诺,邹韬奋怀抱着极大的热情,每日穿梭于各处,广泛接触各方人士,每天回到他的住处,邹韬奋都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回去后他不休息,忙着伏案整理素材笔记,在根据地的日子劳碌又辛苦,邹韬奋却甘之如饴,好不痛快。

他几乎每晚都忙碌到深夜,时间一久,过去的老毛病耳疾又犯了,邹韬奋还是坚持继续忙碌,有人劝他不要熬夜了,为了自己的身体着想,邹韬奋却说:“根据地的新鲜事物太多了,总感到时间不够用。”

1943年,粟裕派人护送邹韬奋,到江苏盐阜地区考察,并计划转赴延安。

一路上,邹韬奋忙着考察,可事实上,早在出发之前,邹韬奋就的耳疾就已经非常严重了,他时常头痛。可苏北战局紧张,战事不停,部队突然转移是常有的事,邹韬奋还特意学了骑马,以确保转移时不掉队。每至一处,邹韬奋受邀演讲,邹韬奋就忘了自己的病痛,以饱满的演讲、澎湃的热情,激起群众的爱国热情。

病情是容不得耽搁的,邹韬奋抱病工作,带病行军,没过多长时间,邹韬奋的耳疾就愈发严重,整个人也肉眼可见地消瘦了许多。

经诊治,邹韬奋是患上了癌症。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了解到这一情况,当即决定中止邹韬奋的延安之行,随即作出指示:“对邹先生的病情要严加保密,送回上海,全力救治。”

粟裕与陈毅

邹韬奋原本是热切盼望到革命圣地延安的这次行程的,延安的名声在外,可邹韬奋却从未去过。如今,行程因疾病受阻,邹韬奋满腹遗憾。

出发上海前,邹韬奋给素未谋面却一直在关心自己的陈毅写信,表达诚挚感谢。邹韬奋还恋恋不舍地表示:“本想再到延安好好学习,岂料事与愿违,难以成行了。但愿早日病好,尽快到延安去,以遂夙愿。”

1943年春天,邹韬奋踏上归程,要回到他熟悉的上海。

为避免被敌人发现,邹韬奋化名“季晋卿”,住进医院,治病休养。

遗憾的是,邹韬奋没能像他所期盼的那样,早日病好到延安。1944年7月23日,48岁的邹韬奋先生在上海病逝。

在他的遗言里,邹韬奋提到:“此次在敌后根据地视察研究,目睹人民伟大的斗争,使我更看到新中国光明的未来。”他对革命的未来满怀希望,可是,他再也难以亲眼目睹那个光明的未来了。

邹韬奋病逝的噩耗很快传到延安。毛主席、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难掩悲痛,作为邹韬奋的老朋友,周恩来怀着巨大的悲痛,指示安排邹韬奋的后事。

周恩来向中共中央提议:第一,在延安开追悼会;第二,在《解放日报》发表追悼文章;第三,中央致挽电。

周恩来发起组织“邹韬奋同志追悼会筹委会”,为接下来纪念和追悼邹韬奋先生做各项准备。他亲自致电林伯渠、董必武等人,委托告知邹韬奋的友人将在延安举行追悼会。

“七君子”对邹韬奋有特别的意义,周恩来还特意请宋庆龄、黄炎培等人,为邹韬奋撰写追悼文章。与此同时,邹韬奋先生的过往文章也在搜集、完善中。

原本,邹韬奋在延安的追悼会计划于11月1日举行。但由于战情的随时变化、再加上各项筹备工作,这场追悼会最终推迟了3个星期。

1944年11月22日,邹韬奋先生的追悼会在延安隆重举行,上千人聚集在一起,缅怀送别一生爱国的邹韬奋先生。

值得一提的是,11月22日,也恰好是“七君子事件”的八周年纪念日,更添了几分纪念意义。

毛主席为邹韬奋题词

邹韬奋病逝前,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成为共产党员,是他的夙愿。

过去,在武汉、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邹韬奋不止一次地向周恩来提出请求,希望能加入共产党队伍。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周恩来劝他,党外人士的身份作用更大,邹韬奋选择服从大局。

1943年,还抱着去延安期望的邹韬奋恳切提出,希望能加入共产党。那时的他已经成为国民党的通缉对象,无法在国统区公开活动,他向同行的共产党员刘季平提出自己的愿望,刘季平答应他,一定会将他的愿望转达给党组织。

刘季平

后来邹韬奋在上海重病,弥留之际,他以虚弱之躯再次提出:“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

加入共产党,最终成了他未竟的遗愿。邹韬奋去世后,党中央正式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赞其精神长存人间,如此,也算圆了邹韬奋的夙愿。

邹韬奋与家人

邹韬奋病逝后的日子里,党中央领导人常常怀念他,尤其是周恩来,在邹韬奋去世后,不忘关怀他的妻子、儿女,与他们一同分享革命胜利的果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