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思成与佛光寺大殿

 昵称7563359 2023-12-29 发布于江苏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靠真功夫。谈及唐朝建筑的寻觅与发现,我们始终绕不开近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夫妇。他们曾先后发现了两座唐朝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大殿(1937年发现)和南禅寺大殿(1953年发现)

今天,我们古物有画说的主题就从这两座唐朝木构建筑说起。

图片

1.寻找五台山佛光寺

佛光寺历史悠久,始创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即公元471~499年)。到了唐朝中期,唐宪宗和唐穆宗虚心礼佛,在元和、长庆年间,法兴禅师在佛光寺内兴建弥勒大阁。可是到了会昌五年,即公元845年,唐武宗却大举灭佛,寺内建筑全部被毁,包括弥勒大阁,仅有一座祖师塔剩余。

灾难只是一时的,三年后,也就是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此时佛教再兴,佛光寺由此得以重建。到了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终于重新建成了佛光寺。现存的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

近代以来,五台山佛光寺的被发现,它的声名,它的命运,都与梁思成夫妇密切关联。梁思成最是从一张照片认识佛光寺的,那张照片由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拍摄。照片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壁画主题乃是一幅唐朝人绘制的完整清晰的五台山寺院图,其中有一幅名为“大佛光之寺”。由此,激起了梁启超探索的兴趣。

可是当时的日本学者却以讥讽的口吻断言,中国不存在唐朝建筑。若要看唐朝古建,必须去日本的京都。那时的梁思成觉着以中国之大,必然会存在唐朝的建筑,于是决定和妻子及学生一同前往山西考察。1937年6月,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带领学生和助手莫宗江、纪玉堂,一行四人,雇了马车和毛驴,风尘仆仆来到山西五台县五台山。

在《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中,他描述了一行寻找佛寺的行程。文笔雅丽,文辞结构也具有建筑美感。文章写到:“二十六年六月,偕社友莫宗江,林徽因及技工一人入晋,拜谒名山,探索古刹。抵五台县城后,不入台怀,折而北行,迳趋南台外围。乘驮骡入山,峻路萦迴,沿倚崖边,崎岖危隘,俯瞰田畴。坞随山转,林木错绮;近山婉婉,远峦环护,势甚壮。旅途僻静,景至幽丽。至暮,得谒佛光真容禅寺于豆村附近,瞻仰大殿,咨嗟惊喜。国内殿宇尚有唐构之信念,一旦于此得一实证。”

辗转访问一些寺庙后,他们终于来到佛光寺。1937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佛光寺考察。在这里,他们惊喜地发现,东大殿南侧的一座砖塔与敦煌壁画上所绘的一模一样。凭经验,他断定这是唐代建筑。最后,在寺内僧众帮助下,他们在殿内搭起了架子,拭去千年的浮尘,终于在大殿木梁找到唐代墨书。于是,他们确凿无疑地证实中国有唐代木构建筑。

关于工作细节工作之苦,梁思成亦一笔不漏。他写道:“摄影之中,蝙蝠见光振翼惊飞,秽气难耐,工作至苦。同人等晨昏攀跻,或佝偻入顶内,与蝙蝠壁虱为伍,或登殿中构架,俯仰细量,探索惟恐不周,盖已深惧机缘难得,重游匪易,此时图录未详,终负古人匠心也。”但是结尾他却很谦逊,说自己负古人匠心。其实,面对古人的技艺,敬佩与谦卑是常有的心态。如今,我们看他们一行的举动,不也是极具匠人精神吗?

图片

图片

图片

通过当时的摄影照片,可看到佛光寺之形态美。它是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34米;进深四间,17.66米。其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内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坛,对着开间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胁侍菩萨,坛上还散置菩萨、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而山墙和后壁列置的罗汉像则是后代添置的。殿前面中央五间设有板门,二尽端开窗,其余三面围以厚墙,仅山墙后部开有“扇面墙”。

图片

梁思成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亦提到,目前所知的木构建筑中最早的实物,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大殿。该殿建于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武宗会昌灭法之后十二年。该址原有一座七间、三层九十五尺高,供有弥勒巨像的大阁。现存大殿是该大阁被毁后重建的,为单层﹑七间,其严谨而壮硕的比例使人印象极深。巨大的斗拱共有四层伸出的臂……构件都有其结构功能,从而使整幢建筑显得非常庄重,这是后来建筑所未见的。

由此,佛光寺大殿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五台山及中国没有早期的木构建筑。因此佛光寺大殿被梁思成誉为“中国建筑第一瑰宝”。

2.木构建筑的力与美

木构建筑既具有力学支撑,又具有美学特征,这离不开古代能工巧匠的技艺。梁思成在谈木构建筑的时候,特别提到的关键词是梁柱、斗拱、举折和榫卯。这些名词不仅仅是简单的名词,而是构成木构建筑完美力学的关键点。关于力学,本人实为外行,我们可以从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中一窥究竟。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他写到:大殿内部显得十分典雅端庄。月梁橫跨内柱间,两端各由四跳华拱支承,将其荷载传运到内柱上。殿内所有明袱的各面都呈曲线,与大殿庄严的外观恰成对照。月樑的两侧微凸,上下则略呈弓形,使人产生一种強劲有力的观感,而这是直梁所不具备的……从结构演变阶段的角度看,这座大殿的最重要之处就在于有着直接支承屋脊的人字形构架;在最高一层梁的上面,有互相抵靠着的一对人字形叉手以撑托脊榑,而完全不用侏儒柱。这是早期构架方法留存下来的一个仅见的实例。

建筑美学最主要的是造型美蕴含人情味儿。尤为珍贵的是,这座大殿内还保存了一批唐朝的塑像、壁画和题字。须弥座上,也有三十多尊佛像和菩萨像,真真宝相庄严。此外,还有两尊谦卑的等身人像,其中之一便是女施主宁公遇像,另一尊乃愿诚和尚像。时隔千年,我们再看到女施主宁公遇像和住持愿诚和尚像,仍会被他们的佛心感动。

图片

图片

关于女施主与主持的造像,还有一段工作细节。在《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一文中,梁思成写到:“工作数日,始见殿内梁底隐约有墨迹,且有字者左右共四梁。但字迹为土朱所掩,梁底距地两丈有奇,光线尤不足,各梁文字颇难确辨。审视良久,各凭目力,揣拟再三,始得官职一二,不辨人名。徽因素病远视,独见“女弟子宁公遇”之名,甚恐有误,又细检阶前经幢建立姓名。幢上有官职者外,果亦有“女弟子宁公遇”者称“佛殿主”,名列诸尼之前。“佛殿主”之名既书于梁,又刻于幢,则幢之建造应与殿为同时。即非同年兴工,幢之建立要亦在殿完工之时也。殿之年代于此得征。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靠真工夫。若不是林徽因有远视,估计也不会很快就确定下来该建筑的建造时代吧。其实他们靠的不仅仅是运气,还有全心全意去考察的真功夫、真耐心。若无爱好,若无工夫,若无耐心,若无吃苦之心,怕是在民国时代,永远也证明不了佛光寺的年代与背影。从此亦可看出民国学者的求真之精神。

图片

东大殿建筑本身,加上大殿内的唐代雕塑、壁画、题记,都有着很高的压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大家称为“四绝”。

3.南禅寺大殿

南禅寺在1953年首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梁思成等人在大殿的梁上发现“因旧名青(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的题记。从而确定这是比其之前发现的佛光寺东大殿,还要早75年的木构建筑。

图片

位于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始建于唐建中三年,即公元782年,这是唐代武宗灭法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佛教大殿,大殿中现在还存有17尊唐代雕塑,其造型姿态自然、表情平静,是难得一见的唐代彩塑精品。

南禅寺寺院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形式。至于南禅寺大殿,其面阔、进深各3间,俯视平面近方形。横宽11.62米,纵深9.9米,约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

顶有九脊,乃单檐歇山。屋脊两侧有鸱吻,鸱尾秀拔。正面设板门和直棂窗。殿内无天花板、无柱,以通长的两根四椽袱横架于前后檐柱之上。全殿共用檐柱12根,贯穿大殿南北。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作用。12根檐柱柱头均直接承托斗栱,带有明显的唐风。

图片

至于大殿斗拱规格与用料,其形状较大,断面尺寸多为26厘米,拱高多为37厘米,均超出宋代《营造法式》的规定。至于其宽度,则多为17厘米,则小于规定。其余斗拱构件与规定基本一致。可见,唐朝斗拱结构更加豪劲,唐朝之后则多醇和婉约。从中亦可看出,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延承。

大殿首次被发现时,由于受到历代重修效果的影响,外观已非唐代原貌。屋顶的鸥吻、筒瓦、瓦当等构件,均是历代重修之物。但测量屋顶的坡度,却是1:5.15,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是已知中国木构建筑中最平缓的。

图片

整个大殿有收有放,有抑有扬,体现了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特色。到了1970年代,人们又对南禅寺大进行大修,基本恢复了唐代建筑风貌。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舒展,有着唐代建筑的疏朗大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