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于母亲去世十周年前夕

 尚廉心语 2023-12-30 发布于江苏

​母亲73岁 摄于1998年冬

又到岁末,又到母亲的忌日。

至12月31日,母亲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

2013年12月31日凌晨六时许,母亲走完了她88年的人生旅程,再过两月就是九十岁生日了,带着病痛、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的她,无奈地离开了人间,到另一世界与父亲会面了。

忘不了!2013年11月下旬的一个中午,正吃饭的母亲忽然瘫倒,手里的碗跌落在地。我们当时第一反应:怕是中风了!马上扶她上床休息,其时神志尚清晰,但说话已含糊。

挨到傍晚,母亲病情不见好转,似乎更严重了。这才叫人用车送往医院救治。到那儿我们方知,已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

在江都人民医院住了大约一周,虽经药物与器械治疗,因身患多种疾病,医生回天无力,建议出院回家。12月初,请人用车将母亲接到家,就这样,卧床的她时而清醒,能以手势表达诉求,大都则糊涂昏睡,每天进微量饮食,支撑了二十余天。

母亲病重病危期间,我、姐姐及妻子等都竭尽儿女之孝道,在她床前一直有人守候。妻子是爱干净之人,对婆母所住的房间及床上衣物等,始终保持整洁,绝无一丝异味。

我们收入微薄,用不起护工。在母亲患病的前后一个月里,大都我值夜陪护,尽管当时仍在职上班!

对于母亲的不幸去世,如果说心存愧疚的话,就是她发病之初没能尽快送医,贻误了救治的黄金时间。

1925年2月14日即农历正月廿二,母亲生于江都塘头一于氏家中,也可说属大户人家的千金。幼时与兄长一起念过两三年私塾,母亲打小颇受外婆偏爱与教诲:知书达理,爱读文史;待人热情,办事利落;能下厨房,会做针线。

大约1945年冬,经族人介绍,母亲与父亲喜结连理,父母育有一双儿女,姐长我17岁。

解放初期,那时农村的识字率极低,政府开始重视民众教育。略有文化的母亲很快受聘为小学民办教师,在砖桥、塘头、郭村一带,从教有八九年时间,60年代初因故下放回家务农,又被村干部荐为扫盲教师(好像用冬季农闲的夜晚时段教学),约两三年。

然而,她对家乡对农村的十余年的奉献与付出,离职后却未得任何补偿。及至晚年,自尊心极强又丧失劳动能力的她,对依靠丈夫的退休工资养活自己,一直心存芥蒂,曾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信访申请,以寻求一丝慰藉,结果终未能如愿,遭遇敷衍、拖延或恫吓

2020年5月,上级教育部门公开发文,审核区域内有关“民代幼”人员,决定对健在的同志落实政策,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遗憾的是,母亲她已去世六年多了!


在我最初记忆中,也曾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父亲做小学教师,在镇上中心校教书。母亲和蔼可亲,她会做农活,也是能干的家庭主妇,还是深受乡邻欢迎的大妈。姐姐当时被下方在家务农,时而去村宣传队演出,不久她嫁到了外乡。

然而,在我七岁那年,家里突遭变故:父亲蒙冤被开除公职,遣回原籍接受劳动改造。

原来具有政治地位、尚有经济能力的家庭,由此一下子坠入深渊,跌落谷底。面临突如其来的“祸患”,何去何从?父亲除了沉默就是叹息,母亲迅疾转身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她安慰并劝说丈夫,自己义无反顾的支撑起这个随时可能坍塌的家!

正是母亲的豁达与贤能,才让父亲逐渐走出阴影,去适应当时的新形势,父亲撕下读书人的脸面,跟乡邻们一起学做各种农活,像挑担子、扛大锹、推小车等,身为男人,他要凭体力挣工分养活这个家。

忘不了!最艰难的1977~1978年,迫于生存压力,母亲不得已外出给人家做保姆,除养活自己,还挣得微薄收入补贴家用。那也是平生与父亲共同生活的一段时光,少年的我感受到父亲的宽厚慈爱,理解母亲寄人篱下的无奈,开始懂得生活的艰辛不易,认识到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

直到1979年5月,父亲才得以平反并恢复工作,咱家的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母亲从外地回到家乡,一家三口重新团聚,为这个家操劳大半辈子的母亲,从此终得以安度晚年。

父母于老屋前 2000年秋


若用“贤妻良母”来评价母亲毫不为过,就她的人品与能力,决定了还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果断能干的家庭主妇。

母亲虽没上过什么学,可她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谈到历史名著、历史人物与大事,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与有点文墨的丈夫算得上琴瑟和鸣,相濡以沫逾六十五载。少时与父母共处的日子,常听他们讨论历史,印象中在看过父亲诗文、信笺后,母亲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这让我甚为佩服并受到熏陶。

母亲对我的管教向来严格不放松,这才有了后来的我,从不说脏话粗话、从不撒谎欺骗、从不投机钻营;也才形成了求真务实、吃苦耐劳,朴素节约、秉公正直、与人为善等品性,以及对读书学习的重视、对工作的忠诚与对学生的挚爱。当然,幼时不良的生活质态与所处环境,也对个性发展造成某些负面影响。

2012~2013学年,当时父亲已去世,我供职的学校被撤并至新镇区(我老家周楼),母亲想要单独在老屋居住。这一年,早上班顺便看下她,中午下班去做饭,与她共进午餐。正是那段日子里,母亲教会我如何烹饪菜肴,弥补了人生中欠缺的一课。

母亲对她娘家人特有感情,每遇兄长或侄儿侄女或侄孙来访,总热情接待,必寒暄问候,并招待吃饭。遇兄长家的各种大事,都亲自前往,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其中。

在儿子出世后的两三年里,年近七旬的母亲与大多数祖母一样,担负起带孙子的光荣义务。从陪伴守护、抱出串门,到讲故事、带睡觉,再到引导激励、塑造品行,她无愧于一个知识型祖母的担当。

祖孙仨 1992年6月泰州

母亲还是一位能干的家庭主妇。除了洗衣做饭、卫生整洁、缝补制鞋、手织毛衣,还学会了蒸馒头、包粽子、做各式面点等技艺。咱家与亲友或邻里的交往中,大多她拿主见做决定,总倾向于待人厚道,多给予不亏欠。

母亲您知道吗?在您离开的这十年,我们家发生了新的变化,趋向于发展兴旺,无愧于祖先庇佑。

2013下半年,我们在城区购置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只可惜其时没能带您去看下;

2016年初,您孙子结婚成家了,孙媳品行贤能,不逊于您儿媳;

2017年,您曾孙出世了,这个被唤为“毛豆”的男孩,现已是一名小学生了,照现状展望,日后超越其父将不是奢望;

2018年起,您退休的儿媳也进城了,去尽她为人祖母的义务;

2020年,您心疼的孙子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获得了稳定的职业;

2023年秋,儿子我已经退休,安享晚年之余,与您儿媳一起承担“带孙子上学”的使命。

在这十年里,儿子常常思念他已故的父母,不仅是每年三个祭祀日。你们的美德善行在我身上得以延续,也将伴随我走完余生。

因父母结缘的亲戚故旧,包括姐姐、表哥、外甥、侄儿等,我们友好往来,珍惜亲情,传承接力,愿血缘之亲传承后嗣且得以延续。

母亲您知道吗?十年来,儿子每天都少不了呼唤您,伸懒腰打哈欠,总得叫“我妈”,有妈在身旁护佑,安全、无忧、舒坦!

值母亲去世十周年前夕,借个人公号平台特发此文,诉衷情、以缅怀、代祭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