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怜悯是人的天性》深度解读

 清风湖畔有人家 2023-12-30 发布于山东

本文的核心论点是怜悯是人的天性”。
在第一段首先介绍了自然状态中的人的特点,他们没有道义,没有义务,只是具有生理意义上的人而已。接着卢梭指出自然状态下的人比社会状态下的人更幸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社会状态下的人有邪恶,有伤害,还有奴役,而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是没有这些缺点的。作者所论述的这些内容和怜悯是人的天性有何关系呢卢梭着重指出文明社会的问题所在,从而引向对自然状态的理解和思考,并为论述“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论点张本。
第二段则重点驳斥霍布斯的论点。霍布斯认为人性本恶。霍布斯指出人性本恶的原由:人没有善的观念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不对同类效劳,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但卢梭指出霍布斯的着眼点是错误的。首先,霍布斯把欲望满足生存的需要混为一谈了。而欲望是社会造成的。自然状态下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存这是有利于和平的。接着卢梭驳斥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强壮”好理解,“孩子”应是柔弱的代名词,然而自然人是不依赖他人的,所以不应是“柔弱的孩子”,所以“强壮的孩子”本身就是矛盾的。
然后,卢梭进一步驳斥霍布斯的错误观点,“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这句话很复杂,不好理解,我们需要拆分开细细分析。先看第一句话“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是什么?是野蛮人只知道自我满足,不懂理智。再看第二句话,“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是指野蛮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侵犯他人、伤害他人。如何阻碍这些行为,按照霍布斯的观点就是用社会的观念去约束他们,就是用理智。这两句话连起来就是说,野蛮人过度的自我满足自我需求会伤害他人的自爱自利,因而要用理智。
但是卢梭紧接着分析,自然人不是恶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根本就没有“理智”,翻译一下就是,不知是恶,所以就不是恶。卢梭说真正防止他们作恶的,应是他们对欲念平静对恶事无知,这种无知状态是有益的,相反有了美德之后反而会做一些坏事。接着卢梭指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并且类比证明。本段的论证思路是驳立结合,边驳边立,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之后,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论点。
作者为何要区分自然人和社会人这两个概念呢主要是为了说明在社会状态下的人,其人性并不纯粹了,已经受到欲望以及各种美德所蒙蔽了。而在最原始状态下的人没有杂念的干扰,只是出于本能去行事,反而更容易有怜悯心。
3段,卢梭进一步对这种怜悯心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纯粹的天性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并且举例暴君苏拉和亚历山大的例子加以证明。
4段则进一步阐释美德是从怜悯心中产出的。接着用自然之心和理智之心进行对比,指出理智之心使人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情,结果导致了人的麻木无情。相反,野蛮人没有智慧和理智,他们更容易发挥人类天然的感情。
最后一段,卢梭总结阐释了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本文的写作思路如下:首先作者对自然状态中人的特点作了说明,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自然状态的人与社会状态的人(文明人)哪个更幸福;接着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然后从正面提出怜悯心出于天性的观点,指出种种美德由怜悯心派生,进一步论证怜悯心的自然性;最后指出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整体上属于先破后立,边破边立的论证思路。
本文段落长,长句多,关联词语多,逻辑严密,思想性强,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学生做好充足的预习。越是理论性强,越是阅读难度大的文章,越是需要学生好好阅读。因为,真正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不是浅显的文本,而是有深度的文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