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巧对下联,称得上千古绝对

 建老真人图书馆 2023-12-30 发布于山东

前言

什么是对联文化?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当我们提起中国的传统文化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京剧、书法、京胡等。

然而对联文化作为一项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却很少被人们所熟知。那么,中国的对联文化,真的值得我们自信和骄傲吗?

一、渊源历史,道不尽其源

据文献记载,中国的对联文化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当时,对联主要应用于宗教仪式等场合,多与民间信仰和巫术活动相关。东汉末年正值政局动荡时期,百姓普遍有求神拜佛、祈福平安的需求。

于是用对联形式表达祝福和祈愿的风气也应运而生并逐渐流传。 民间传说中,桓雄创作的“五方祝、四时祷、三星历、二仪和、一身受”最早被认为是我国最先的对联作品。这种说法虽然确凿性尚待考证,卻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对联文化的历史悠久。

明朝洪武年间,我国曾经在江西出土过一尊特大的铁十字架,上面铸有“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的对联字样。据推测这可能与当时的孙权有关系。这幅对联就像人们在春节期间贴在门口的春联一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祝愿。

历史学家分析这种形式的对联多见于基督教仪式,采用典型的问答结构,上下对仗工整,押韵整齐,可见当时对联艺术已经发展成熟,为古今文人所推崇。

可见,对联文化在中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内涵和形式代代相传,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生活与心灵之中。它像一条长流,源远流长,道不尽其源。

二、蕴含文化,源远流长

对联不仅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用简短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几千年的沉淀中,涌现出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杰出对联作品和对联大家。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与大臣纪晓岚之间的一场“切磋”。

当时的纪晓岚,只是二十出头的年轻翰林。他睿智聪敏,博览群书,对典籍了如指掌。他还具有很高的文思敏捷性,写文章和对对联都有独到的造诣。乾隆皇帝则是一代贤明之主,学贯中西,对汉学与文学艺术推崇备至,也很喜欢和臣子切磋对联雕虫小技,以求玩味其中。

一日,乾隆皇帝视察民间时,行至路中窥到一老鼠洞,一时兴致大发想出一绝妙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

简简单单七个字,却恰如其分地折射出老鼠一族的生命现象。老鼠无论大或小,都被人们统称为“老鼠”。字里行间透露出乾隆平和睿智的性情和高超文采。

乾隆暗自得意,以为纪晓岚必定无法对出下联。谁知,纪晓岚眼尖瞥见一只鹦鹉,顿时灵光一闪,对出下联:“鹦有雌雄都叫哥”

上下联意境深远,反义相生。老鼠一族无分大小老幼,鹦鹉一族无分公母,均被统称。顿时,两人不分君臣贵贱、长幼尊卑,只剩文人墨客般淡然处世的从容不迫。这幅千古流传的对联,被称为“千古绝对”。

通过这则轶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中国的对联文化历史悠久,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确实值得我们自信和骄傲。 此外,对联中的“鼠”“鹦鹉”看似简单,却暗合老鼠喜群居、鹦鹉双栖的生态习性;“老”“哥”二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动物界的“老大”,彰显动物的自信。可谓匠心独运,深得民族文化精髓。

三、丰富多彩,与时俱进

对联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历史典故中,它的时代气息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 以当红爆款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艺术加工的“鹦鹉对老鼠”典故为例,该剧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大学士纪晓岚与乾隆之间的传奇经历。

该剧巧妙融合虚实,增加了大量生动细节,如纪晓岚与权臣和珅互掐的戏码,通过杜撰的锋芒对话,将帝王将相的博弈戏剧化,为古典严肃的历史注入了活力。

此外,该剧中“鹦鹉对老鼠”的描述更是丰富多彩。剧中设定鹦鹉是乾隆皇帝宠幸的爱宠,而老鼠则取自民间谚语“官老鼠偷油”的典故。上下联通过动物性情的鲜明对比,巧妙彰显了帝王臣子的个性特征。这无疑为传统的对联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在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中重新焕发光彩,深受年轻人喜爱。

我们不应该因为它的古老而远离,更不应该因为它的古老而羞于面对。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这一瑰宝,它也在不断进化,与时俱进。电视和网络剧的创新尝试,使这一古老的文艺形式实现了空间的跨界和跨时代的传承创新。

这正应了联中“老”“哥”二字,虽历经沧桑却从未衰老,广受后人喜爱。它彰显了中华文化永葆青春活力,与时俱进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也体现在对联文化本身生生不息的传承当中。

这正应了主席的教导:“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文化是根本。”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四、传承发扬,文化自信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瑰宝,也面临被同化和全球化的洪流冲击、被窃取和消失的危机。

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来传承和发扬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这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我们不能失落祖宗的遗产。我们更要自信地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

对联文化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从典籍传世的作品数量和艺术水准来看,中国的对联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发扬和传承,中国的对联文化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结语

当今世界,也正需要中国独特的对联文化为之增光添彩。作为东方古国,中国所孕育的这种短小精悍、内涵深邃的独特语言艺术,必将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带来全新视角。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联文化这一瑰宝,就是要汲取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养分,消化吸收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哲理,使其融入现代语境和传播方式,与时代和世界同频共振。这需要我们孜孜以求,聚精会神,方能让这一民族瑰宝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