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将第一之争:杨得志凭啥反超不败上将韩先楚?他至死也没明说

 大连北溟子 2023-12-30 发布于辽宁

杨得志、韩先楚,开国上将中这两位功劳极大,军事水平极高,那么两相比较,谁更强一些?

直接甩结论最容易,但也最没看头。我知道冲着这个标题点进来的军史同好们,都想看看这两位老将军的综合水平衡量。

如果抱着这个想法,那您点进来就对了。

一、上将谁最猛

十大元帅十大将看资历和战功,两者缺一不可,而且资历更重要。这一点大家看粟裕大将和陈毅元帅的对比即可得出结论,论战功粟裕足以代表三野成为元帅,但资历是极大的短板,无法和十位元帅相提并论。题外话就此打住。

到了上将层面,基本就是战功第一,资历第二,授衔时所任职务作为基本衡量。

57位开国上将,除了萧克上将远远超过其他56位,余者资历职务都差不多。但上将们的战功却是泾渭分明的。

上将第一之争:杨得志凭啥反超不败上将韩先楚?他至死也没明说

第一梯队的猛将,如王震、张宗逊、陈锡联、杨勇、陈士榘、许世友、叶飞、韩先楚、刘亚楼、邓华、黄同学、杨得志、杨成武等等,分别是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的顶尖高手,比其他上将和中将群体有相对明显的等次优势。

依据呢?上将们各自亲自指挥过的战役,比如陈锡联飞兵宿县,一个纵队围歼敌军近一个军的兵力;比如陈士榘上将打洛阳、打开封、灭黄维,雷霆万钧,炮至必胜;比如韩先楚四保临江,解放海南;比如刘亚楼29小时拿下天津城,杨得志从红军时代打到对越作战等等。

那么第一梯队猛将中,谁又能排到前几名呢,尤其是第一之桂冠,谁最合适?

这里要申明一句,本文排名并非官方评价,官方评价中对上将及以下的开国将军并没有明确的排名,现在的所谓57名开国上将名单是根据55大授衔时各位将军所任职务,按照先军委机关再各大军区的单位序列排的,并非真实功勋、实力排名。

笔者在此排名,不过是应广大军迷爱好者之心,作一肤浅的对比。

近年来随着网络军事讨论的普及,以及资料逐渐丰富,韩先楚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此公打仗风格善走奇道,善打恶仗,善打出奇之仗,比如四保临江、威远堡之战、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等等,风格颇似粟裕大将,很多人都凭主观感觉说,韩先楚是上将第一能打仗的。

但是一凭主观,就容易以偏概全,抓住点不计其余。

名将之所以成为名将,并不全靠作战指挥,而是看其综合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投射到军事生涯中产生的功勋。笔者认为杨得志上将军事造诣略强于韩先楚上将,正是基于此而言。

二、韩先楚和杨得志对比

首先看杨得志上将的军事水平。

杨之于韩,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他的军事生涯是连贯的。这对一位将军指挥特点、军事水平、打仗风格的塑造,尤其是补其短板非常重要。

杨上将自出道之日,就在红一军团当团长,一直担当主力。长征中是开路先锋,抗战时代仍是八路军115师主力团长,115师分兵东进,杨上将又出任第二纵队司令员,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抗战时代独当一面的,后来事实证明都是综合水平极强的全面型高手,除了三大主力师长,还有聂罗二帅,徐向前(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黄克诚(八路军第二纵队政委)。再有就是杨得志。

1944年短暂回到延安担负保卫任务,但一直没有离开主力部队,军事生涯连贯,始终处在第一线。

相对来说,韩上将在115师过得就不是很如意,抗战中的表现远逊于杨得志,他没有担任独当一面的军事主官,也没有像杨得志一样开辟独立的冀鲁豫军区,1941年还被调回延安参加学习,此后缺席前线战斗长达5年。这个影响是非同小可的。

这一特点对韩杨二位的军事指挥风格带来什么影响呢?

韩上将打仗大家都看得出来,善打奇仗,善于创造条件打出其不意之仗,这是他军事思维敏锐、跳脱、奇谲多智的风格导致的。能想出一般人想不到的办法,看透一般人看不透的节点,像威远堡之战,舍近求远,不打眼前之地,却要飞兵急袭打较远之敌,最后取得一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胜仗。

海南岛战役同样是出人意料之战,笔者就不多讲了。

上将第一之争:杨得志凭啥反超不败上将韩先楚?他至死也没明说

这类打法好吗?非常好,相当好,代表着极高军事水平的指挥佳作。但笔者总有一个感觉,如此神仙仗,需要有极高的领悟能力才能驾驭得住,有极强的战场掌控力才能把握得好,有极充足的战场情报保障才能指挥得好,总之,需要的条件和支撑很多,打得好会出神仙仗,而稍有疏失就容易出漏子,弄巧成拙。

第一,达成胜利非常不容易,不太好大面积推开,一般人也学不会。换言之,这是一种教不出徒弟、军事专业领域也无法广泛推开的军事风格,太吃个人天赋。

第二,容易对本人造成路径依赖。这其中的学问就颇有点意思了。我们细观韩上将各个时期的军事历程,他和搭档的合作并不十分好,比如威远堡之战,他和政委罗舜初意见发生激烈碰撞,最后到了不得不向上级请示裁决的地步。第四次保卫临江战役,他同样也与共同主持指挥的三纵司令曾克林发生较大争执。抗美援朝时,因主要作战方向如何确定,与邓华亦曾发生过争执。

也就是说,韩先楚上将很难从搭档身上获取有效支持,这养成了他师心自用的思考习惯,也进一步固化不习惯听别人意见、惯于质疑别人的指挥风格。与同样有着奇峰突出、善打奇仗妙仗的粟裕大将比,粟大将其实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奇思妙想,是建立在充分思考和调查基础上的,他也极善于激发搭档和部属的思考,进行互动性思考,比如淮海战役中和张震的共同谋划,以及他对张震的指导和开发,这是韩先楚远远不能及的。

后来韩先楚到兰州军区工作,参谋长王德曾说过,韩司令员虽然有高的军事水平,但在抗美援朝战争过去20多年还坚持运用抗美援朝时的老经验,近乎痴迷地让战士们挖坑道住坑道,确实有点不合时宜。这就是路径依赖。

当然,笔者这样讲并不是否定韩先楚上将的指挥水平,他在一个领域把事情做到极致,论其水平,在第一梯队上将中是排前三名的。

带着这样的思考再去看杨得志。杨得志是一位长板极长、没有明显短板的全能将军,他既可以敏捷敏锐地指挥战斗,也可以深入细致的分析情况,具有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稍瞬的意志和定力,当然,这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长期战争实践锻炼出来的。

他打仗什么特点呢?

第一,始终具有极强的大局观,能够充分理解掌握上级的决策意图,并能制定出极其合理的执行方案。

第二,反应极快,能迅速融入不管熟悉还是陌生的战局,不迟疑迟缓,不做错事。

第三,能打硬仗,比如新保安战役生吞活剥傅作义的三十五军。

对比韩先楚,杨得志上将可能在奇谋巧思、力排众议方面略逊于韩,但胜在360度无死角,各个角度找不到弱项的良将。他能排出堂堂之阵,能识破你的奇谋,赶时间能赛得过你,复杂迷乱战局又比你坐得住,这样的战将,任何敌手都很难找到破绽战而胜之。

我们截取几个历史节点看看。

三、融融泄泄老杨哥

第一个节点,担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

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6年底,晋察冀军区打得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大同集宁战役、保卫张家口战役,都失利了,失掉了最大一座根据地首府,造成不小政治震动。

1947年初决定调整军事体制,军区不再直接指挥野战部队,重组野战军指挥机构,野战军司令员没让聂帅一直非常倚重的杨成武出任,而让半道加入晋察冀、人地两生的杨得志当司令。用意非常明显,这位司令是来扭转局面的,作战指挥方面的优势必须非常突出。杨得志膺重寄而出,没有辜负上下三军的期望,一战清风店,二战石家庄,生吞三十五军,逼死敌将鲁英麟。一系列战役,扭转长期被动局面,晋察冀上下无不交口称赞。

上将第一之争:杨得志凭啥反超不败上将韩先楚?他至死也没明说

这与韩先楚上将在四保临江战役中发挥的作用,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杨上将担当的是整个系统的作战指挥,面对的是数十万国民党军,和堪称后期架海金梁的国军上将傅作义。

第二个节点,新保安战役。

新保安之役,其实本不应杨得志兵团当主力,围歼三十五军的重任应由杨成武担任,不料杨成武兵团主力放错方向,让三十五军逃了出来。杨得志兵团在数百里之外,接令之后以急行军速度向张宣线急奔,在并不是预设战场的新保安截住郭景云。截住之后又没有趁热快打,而是奉令急围缓攻,在确保三十五军冲不走的情况下,尽量延长歼灭郭景云的时间,使傅作义不援不行,想援又不敢的尴尬境地。

这个要求难啊!百米冲刺赶上一头野猪,还不能第一时间消灭之,还要顶着他的左冲右突,好整以暇地先烧开水,慢慢磨,烫了毛再杀。兵凶战危,哪里是闹着玩的?郭景云指挥三十五军冲击的很猛,东边又不断有傅作义派来的援军,两者最近仅相隔2.5公里,鸡犬之声相闻。有几个指挥员能镇定如恒,又有几个人能应对裕如?

杨得志圆满完成了包围起来慢慢磨的命令,包围了十几天,让郭景云各种反冲击折腾得没劲之后,终于发起总攻,将其全歼。这不只是歼灭,简直是大型杀人诛心名场面。

同时发生的张家口战役,杨成武消灭孙兰峰5万多人的大胜,而新保安只歼敌1.6万余人,战史上后者更出名,就是因为新保安之战的技术难度更高。

再后来,1979年那场著名的反击战,东西两线两个老将指挥,谁指挥得更好,哪条战线伤亡更小战果更大?相信不用笔者多说,大家都明白。做到这个太难了,杨上将那时已是68岁高龄,生平未履交趾一步,却能迅速适应和克服战场环境不熟悉的困难,首战如天神下凡,把敌军打得落花流水。

纵观杨得志军事生涯,仿佛一位大巧不工、重剑无锋的大师,打仗从不靠奇谲非凡的奇计,而靠光明正大的运筹,阵阵皆能制敌于死地,这是真名将的风范。

说完打仗水平和指挥艺术,十分有必要说一说杨得志的情商。

情商不只是油滑,不止是左右逢源。人生处世,想做事难,想做成事、做大事更难,打仗也不例外,打仗时相当一部分精力要用在处理好人际关系上,上下级关系、同级关系等等,弄不好出岔子了就干不成事,大家可以对比着看看郭天民、陈光。杨得志生平遇到的有脾气的领导、难缠的同事和脾气火爆的下属很多,黄克诚、郑维山等人都不是好处的主儿,包括转隶一野后在暴脾气彭老总手下作战,彭老总是什么人?手下将领被他骂了个遍。但杨得志几乎没有和任何人闹出过什么不和的传闻,和他合作过的历任政委,无论是野战军级别的,还是纵队级别的,无一例外都念他的好。

1979年临时换了王必成的班,从武汉军区调到昆明军区指挥作战,和1946年在晋察冀一样人地两生,仍是如鱼得水,想来不单是威望所致,是老人家一生广结善缘、善于处理各种关系所致。杨得志、杨成武、杨勇号称三杨开泰,另外两杨都恭恭敬敬叫杨得志一声老杨哥,此称绝非幸致。

1980年希贤公卸去总参谋长之职,希公与叶帅、聂帅、徐帅等老同志连番商议推举到底谁来担任这个如山重职,杨勇、许世友、杨得志都是一时之选,论说亲近关系与长期任职渊源,杨勇似乎更合适,但最后军委决定,由老杨哥出任。一时军中皆服。

老杨哥为人为官为将至此,其实核心竞争力就是他的大格局和大智慧,不过老人家生平谦逊低调,从不明言,甚至到了晚年开始撰写回忆录,也只字不评价当年的功绩,更不提及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健在的开国将帅们纷纷撰写回忆录,杨得志不愿意写,不愿意自矜功劳,但当时组织上有安排,不能不写。后来老杨哥定调,只是忠实记录革命战争历史,不过度渲染自己的功劳。所以大家如果对比着阅读当时诸老将的回忆录,有的人写的天花乱坠把自己的功劳写的高如岱岳灿如星河,有的人写的生动曲折披露各种秘辛,不过是想多留下自己的印记。而杨得志这样一位世之虎将,却写的极为平实,甚至有些枯燥无味。不知者甚至会误以为这位老将是不是平庸之极,而只有读懂了杨得志生平做人做事的风格,才知道平实文字之下,隐藏得是一位具有大智慧大境界大胸怀的名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