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浅注》学习72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3-12-31
陈念祖 修园 集注
卷二
辩太阳病脉证篇

《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伤寒论浅注》
    太阳病从微盛而转属:
阳微则转属少阴为虚证,以太阳与少阴相表里也;
阳盛则转属阳明为实证。以阳明与太阳递相传也。
   存津液为治伤寒之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阳明水谷之津竭矣。故胃中干,土燥于中,
心不交肾则烦;
肾不交心则躁不得眠,即《内经》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也。
   欲得饮水者,人身津液为水之类,内水耗竭,欲得外水以自救,只宜少少与饮之,令胃得水而不干,斯气润而和则愈;切不可误与五苓散。
   若脉浮,小便不利,乃脾气不能传输,而胃之津液不行也。
微热,乃表之邪未解也;
消渴者,饮入而消,热甚于里故也。
   以脉浮在表,而微热,以脾不传输,故小便不利而消渴。与五苓散,能布散水气,可以主之。

此一节,言发汗后胃之津液有干竭与不行之分别也。

“太阳病”,至“胃气和则愈”,言津液干竭。
“若脉浮”,至未言“津液不行”,当作两节看。
    张令韶云:合下四节,皆论发汗后烦渴证也。
    五苓散……。

笔记者附:

伤寒论语译
    “胃中干”,是烦躁口渴的形容词,并不是指胃脏的干燥,实际是唾腺和口腔黏膜的分泌缺乏。

     大汗后损伤了津液,唾腺和口腔黏膜无所分泌,因而烦躁很厉害,口渴要喝水,这时只要慢慢地补充它的水分,水得补充,唾腺分泌的机能恢复了,这就叫作“胃气和”。
    五苓散证就不这样简单了,肾脏泌尿机能障碍而小便不利,血液中水毒充积,胃肠便不再吸收水分入血,胃里亦发生蓄水,这样体液代谢障碍的结果,唾腺和口腔黏膜还是不分泌,所以还是口渴。
     因而知道了缺水或蓄水同样会引起口渴,
缺水便补充水,
蓄水的便要利水。
    脉浮发热,这是表证还存在的关系,陆渊雷云:“凡霍乱、肾脏炎、糖尿诸病,小便不利、口渴,而兼表证者(按:脉浮发热),皆五苓证也。”

伤寒论直解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则阳明水谷之津竭矣,故胃中干也;
胃无津液,故烦躁;
胃不和,故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阳明燥热之气甚,欲得水寒以滋之也,然不可恣其所欲,宜少少与之,微和润其胃气则愈。

浮则为表,若脉浮小便不利者,乃脾气不能转输,而胃之津液不行也;
微热者,热微在表也;
消渴者,饮入而消,热甚于里也。
    以脉在表,故微热;以脾不转输,故小便不利而消渴。宜五苓散布散其水气。
散者,取四散之意也。
茯苓、泽泻、猪苓淡味而渗泄者也,白术助脾气以转输,桂枝从肌达表,外窍通而内窍利矣,故曰多饮暖水,汗出愈也。

《陈慎吾伤寒论讲座》
    我们要总结一下五苓散证。五苓散的主症为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有微热,无论病人有没有表证都可以用,如果有表证的时候用五苓散,记得一定要多喝热水。
    五苓散的病理部位在肾,而水停部位在胃。另外五苓散的应用范围很广,并不限于书中所讲的这几条病证,……。

伤寒论辑义按
    铁樵按:凡水入胃,吸收入于血液,其命意在使血液稀薄,利于运行。
    血液稀薄,然后能分润各脏器。各脏器得此分润,分工制造之,以成内分泌,然后有唾、有涕、有泪、有汗、有精、有黏液、有尿。
    汗与尿,其专职在排泄糟粕。
    涕泪、黏液,其专职在保护官能。 
    精之为用,目的在生殖,而使本身发营滋长,实为生殖之手段,此生理形能之大略也。详说在《新生理》第四篇
    凡在健体,此种机能均不失职;凡百疾病,亦无非此种机能失职。失职则各种液体非过多即涸竭。大约初步则过多,最后则涸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