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鲍红新 | 书法家叶在壮与著名作家苏童的一段因缘(随笔)

 家乡文汇 2024-01-01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鲍红新,男,文学硕士,河南濮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语文教师,曾在《安徽文学》《西部散文选刊》《青年文学家》《新聊斋》《现代语文》《教育时报》《鲁迅研究动态》《愚伯的自留地》《作家荟》等报刊杂志、公众号发表作品多篇。

随笔


书法家叶在壮与著名作家苏童的一段因缘

--————————--

  【河南】鲍红新


     我与苏州书法家叶在壮先生是多年文友,也是微信好友,时常在朋友圈互动。叶在壮是名门之后,苏州观前街名铺“叶受和”茶食糕点店即为其曾祖叶鸿年所创建。与此同时,叶在壮也是苏州教育界及知青界知名书法家,其书作经常在全国及省市大赛中获奖。研习书法的同时,叶在壮也酷爱文学创作,笔耕不辍,迄今已在《印华日报》《消费者报》《姑苏夕阳红》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二百余篇。阅读这些篇什,我惊喜地发现,叶在壮与著名作家苏童竟然也有一段因缘。

图片

    1978年初夏,随知青返城潮,叶在壮由苏北大丰县三总村小返回苏州,以乡村教师的身份,到市教育局报到,被分配到位于齐门外大街138号的齐门小学工作,而齐门小学,正是著名作家苏童童年时期的母校。

    彼时的齐门小学,是一所由基督教堂改建的学校。这一点,叶在壮的《教坛情缘》一文与苏童的《初入学堂》等散文中均有提及。在苏童的回忆中,他童年时代的小学一年级教室就在那座当年传教士所住欧式小楼的一楼,而这座小楼的二楼,在叶在壮返城进入齐门小学任教后,曾经一度成为他的单身宿舍,直到三十岁结婚时才离开。也正是在1978年的秋季,叶在壮在齐门小学迎来了自己回到苏州任教后的首届学生。这届学生中,有一个活波可爱、聪明机敏的小女孩,她便是苏童夫人魏红的妹妹,名字叫做魏青,现居香港,也是一位成功人士。魏青与姐姐魏红、姐夫苏童当年都是齐门小学的优等生。许多年后,当年的老教师提及他们,还是赞不绝口。

图片

     苏童是1969年进入齐门小学读书的,在这所学校,他的注册名字叫童忠贵。1975年,苏童以优等生的资格从齐门小学毕业,并考入与齐门小学仅一桥之隔的苏州市39中读书。在这所学校里,苏童各门功课都很好,还由于这一原因被班上同学推选为班干部。与此同时,他开始爱上了缪斯女神,时常写散文歌咏他家后窗外那条黑不溜秋的河流,并初步展露了自己过人的文学才华,他的作文经常代表苏州市参加江苏省的作文比赛。1980年高考,苏童一鸣惊人,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此开始步入神圣的文学殿堂。

    据叶在壮回忆,他当年也是在苏童考入北师大中文系以后,才开始关注校友苏童的。毕竟在那个年代,考上北师大是颇能引起轰动的一件事情。童忠贵的名字自此常常被母校齐门小学的校长段威年及各位老师所提及。但苏童真正开始成名,还是在他的先锋小说代表作《1934年的逃亡》在名刊《收获》发表以及中篇作品《妻妾成群》被导演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

图片

    1989年秋季,苏童的外甥女陈怡入读舅舅的母校齐门小学,并与陆胤(现为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系陈平原夫人夏晓红高足)以及叶在壮的女儿叶佳茂(现为青年书法家)成为同班同学,他们的班主任正是叶在壮。在叶在壮的记忆中,陈怡天资聪颖,喜爱书法,她的母亲就是苏童的二姐,平易朴素。陈怡的父亲也极和善,是个古玩收藏爱好者。每次去学校接孩子放学,他都要和班主任叶在壮聊几句,还极力相劝叶在壮收下他收藏的一件古物,叶因无此爱好,极力不收,他还为此深表遗憾。

    在阅读叶在壮散文的过程中,我还惊喜地发现,他和苏童一样,对齐门小学与齐门外大街都有极浓厚的情结。苏童祖籍扬中,他在苏州的老家就在齐门外大街南段的铁路洋桥以北不足百米处。苏童的外公是早年来齐门外大街落脚的外来移民,有竹业手艺。当然,这条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古街在苏童的一系列小说中,已被虚构为“香椿树街”了。此外,在苏童的一些童年视角的小说与散文中,曾屡次提及齐门小学的一位工友“老年”,也实有其人。老年在学校的传达室工作,兼顾敲钟,叶在壮和他私交很好,后来校工老年因病去世,叶在壮曾亲去追悼会现场吊唁。

    在苏童散文《城北的桥》与叶在壮散文《再谈消失的齐门外大街》中,都曾提及地处齐门外大街的两座石拱桥以及铁路洋桥,在南马路桥的东堍还有一座颇具江南特色的老茶馆,也是二人念念不忘之物,八十年代流行的电影《开枪,为他送行》和《特殊身份的警官》均在此处拍摄,可惜这处茶馆最后遭遇火灾,现已不存。

图片

     时光流转,岁月不居。如今的齐门小学,已于2008年更名为崇道小学,并移址于苏州市东汇路7-9号。在崇道小学校史馆的《著名校友名录》中,作家苏童赫然在列。进入新世纪以来,苏童在文学界更是屡次斩获大奖,声誉日隆。2010年,苏童凭借短篇小说《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15年8月16日,又凭长篇小说《黄雀记》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同年,苏童离开南京,入驻莫言任主任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任驻校作家。任职期满后,苏童又留任母校北师大中文系教授至今。叶在壮熟读苏童作品以及文坛名家给苏童写的印象记和作品评论,对苏童的求学经历及对于文学的执着追求赞不绝口。对于苏童在文学界取得的诸多成就,叶在壮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八个字来概括。在叶在壮看来,苏童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的热情以及他矢志不移地为文学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是他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文学成就的主要原因,他能够屡获大奖并成为北师大教授,乃实至名归!

(图片 由叶在壮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