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渐构】当代人们工作学习中的各种成长障碍

 天承办公室 2024-01-01 发布于北京

这篇文章是之前发过的视频中的截取,剔除了课程推广的部分,方便大家只看精华部分。也预祝大家元旦快乐。

文章讲了三个主题:「人们工作学习中的各种障碍」「理论何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一个优秀理论的基本条件」。

以下是正文

1 学习的障碍

现象 | 学后效果误判

想必你也注意到过一种现象。比如,有人因为常感到焦虑,到网上搜索 “缓解焦虑的知识”,找到了标题为“大脑焦虑的秘密” 的视频或文章,便开始学习,看的时候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可学完后却发现自己还是无法缓解焦虑。其中一部分人会觉得自己被骗了,留言批评作者。也有一部分人会觉得可能自己还没学会,于是反复观看。但这个作品真正所讲的是「与焦虑有关的大脑区域和神经递质」,并未涉及个体如何缓解焦虑。

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视频讲得如何,而在于这些学习者「无法精确区分视频讲解了什么知识」,他们只是模糊的感觉自己学到了 “关于焦虑的知识”,却说不上来自己具体学到了什么。这就好比可以分辨出「蓝色」,但不能更细致地区分「不同的蓝色」。这种对知识点的模糊划分,导致一些人,对「学习某个视频或文章后,能做到什么」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进而对作者或自己产生了错误的期望。

如果这些学习者能精准的识别和区分作品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就可以预判出「学习某个视频或文章后能做什么」,从而决定自己是否要投入时间深入学习。

提问 | 如何记录笔记

而倘若无法精确区分知识点,便也无法合理地记录笔记和建立个人的知识库。

例如,一些学生会习惯性地记录老师的每一句话,因为他们无法确定哪些是关键内容。

又如,一些人虽然记录了笔记,但由于笔记结构混乱,还存在内容的冗余重复或遗漏缺失等问题,使得他们事后难以回顾和扩充笔记中的知识。

提问 | 如何挑选书籍

可能你觉得这些后果也能接受。那试想一下,当你想全面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而市面上有关这个领域的书籍数不胜数。假如你已经学习了一本,接下来,你要如何挑选适合自己进阶的书籍呢?

如果你不能精确识别自己「已经掌握的」和「尚未接触的」知识点,那就很有可能选择一本与前一本知识点高度重合的书,将时间和金钱都浪费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上,降低进阶的效率。这种低效对于时间有限的中年人来说,是不容小觑的。

提问 | 如何验证成果

另外,当看完一本书后,又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书中的知识?

很多人都在采用一种粗糙的验证方式,那就是看自己是否能回想或复述出书中的内容。如果回想不起来,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没学好,然后重新阅读。

但实际上,这种验证方式并不能真实反映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多的只是测试我们对书本文字的记忆程度。

提问 | 如何查缺补漏

而倘若无法有效验证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无法精准地区分不同的知识点,那便也会难以定位自己的弱项。

例如,当解不出数学问题时,很多学生都会习惯性地把原因归咎于“自己对公式的记忆不牢”,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公式的记忆上。他们并未想过,解不出的原因更有可能是他们对公式中的某个概念的理解不透彻,而非记不住公式。对于紧张备考的考生来说,这种误判会导致他们把过多的时间分配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上,影响查缺补漏的有效性。

提问 | 如何评价课程

此外,付费课程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面对海量的付费内容时,判断一门课程的真实价值,变得尤为重要。在购买家电时,我们都会通过比对参数配置,来判断自己是否被骗,那对于付费课程,我们又该比对哪些“参数”,以便客观地评判所买课程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呢?

总结 | 总结困难

总结来说,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如何估计学后效果」「如何记录笔记」「如何挑选进阶书籍」「如何验证学习成果」「如何查找和弥补知识漏洞」「如何客观评价付费课程」等问题。

2 理论的好处

理论作用

你会发现,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存在着很多瑕疵,只要能将其改善,便能极大地提升我们学习新事物的效率,而理论的作用就在于此。

优秀的理论可以让人们懂得:

  • 如何从任意材料(如文章、视频)中,精准识别和区分不同的知识点。

  • 如何分析这些知识的特点,有效地整合和应用这些知识。

  • 如何根据知识的特点和自身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策略。

  • 如何有效验证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普通人拥有优秀的理论,就如同竞技运动员得到国家队教练的指导一样。

知己知彼理论作用

如果用“作战”做类比,优秀的理论可以让人们:

  • 精准识别“对手”(类比知识)的种类和特性。

  • 清晰认识自身的特点(类比大脑特性)和当前的情况(类比对已有知识的掌握)。

  • 熟练掌握所有“武器”(类比学习方法、材料和工具)的种类和特性。

在进行任何学习时,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和对手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武器”,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以不变应万变

不可否认,有些人仅凭「敏锐的感觉」,或者说“天赋”,有时也能达到类似效果。然而,与感觉不同,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框架。理论并不依赖于突发的灵感或特殊的才华,而是利用一个个明确且固定的概念,去描述「关于学习的现象和规律」,不会出现,换个学习场景就不知怎么办了的情况。正如物理经典力学,利用「力」「功」「能量」「速度」等固定的概念,来描述「关于运动的现象和规律」一样。

观点 | 常识复杂化

但有人也会觉得,理论往往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明明一些常识就能判断的事情,在理论中却仍被概念化和命题化,并冠以专业术语,徒增了学习和记忆的负担。

解决复杂情况

如果仅解决简单问题,人们并不需要理论。理论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而理论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方式,往往是将其拆分成「简单问题的组合」,因此才需要对简单事物也进行明确的概念化和命名。这的确会增加初学者的学习难度,但只要度过了初期阶段,开始用理论去分析复杂问题时,就能切身体会到理论的好处。倘若初学者觉得基础概念过于直观而疏于掌握,就很难获得「以该理论框架来分析问题的思维」,当面对复杂问题时,也就无法将其拆分成理论中的简单命题来解决。

逻辑学

例如,在逻辑学中,有许多命题看起来就像“废话”一样简单,即便不学逻辑学也能懂。但当这些基础命题被组合起来形成复杂的论证时,大众就会被立刻难住。如果对那些看似“简单”的逻辑命题掌握得不牢,也就识别不出「眼前的复杂问题是由哪些简单逻辑命题组合而成的」。

物理学和数学

这种现象在物理学和数学中也十分常见。一些学生在学习基础概念时,觉得太简单了,不用学就能懂,疏于了对概念的掌握,没有养成用物理学和数学来分析问题的习惯。结果遇到稍微综合点的问题,就做不出来了,无法将复杂的现实问题拆解成简单的数学或物理问题来解决。

精细控制

除了能解决复杂问题,掌握「关于学习的理论」还有另一大好处。那就是:允许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精细的控制力」。

大多数人在学习时,都会用到「预习」「记笔记」「做题」「练习」「复习」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在大部分人的脑中,往往都是非常笼统的。

单拿「做题」来说,做题过程就包含许多需要做出决策的细节:

  • 选择什么题来做?

  • 做题前要先准备什么?

  • 做题中要关注什么?

  • 做题后又要反思什么,怎么反思?

  • 什么情况下可以接着做另一道题?

  • 又是否要把习题记住,如果要,那该记什么?

这些不同的选择组合在一起后,可以形成数不清的「做题方式」。尽管它们都被称为“做题”,但到底哪一种「做题方式」才最适合「当前正在学习的知识」呢?对大多数人来说,仅凭感觉是很难做出准确判断的。而大众往往会采用同一个做题方式,来学习所有类型的知识。

至于「记笔记」,则更加多变。现今的笔记工具,功能其实非常强大,甚至过剩,但许多人的学习效果却并没有获得与工具相匹配的提升。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使用这些工具的指导思想」,无法具体知识,具体分析。

但优秀的学习理论就可以利用类似物理和化学中的通用概念,对「预习」「记笔记」「做题」「复习」等行为,做出更精细的描述,让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精细的控制力」。

乐理精细控制

就好比,所有人都能听音乐,但是没有掌握任何乐理的人,只能用「激昂」「轻柔」「亢奋」「舒缓」等笼统、且不固定的概念来描述音乐,而掌握乐理的人却会用「调性」「和声」「节奏」「旋律」「曲式」等大量内涵明确的、且在各种音乐中都普遍存在的「基础概念」来描述音乐,再利用这些「专业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转换」,实现对音乐的「更精细的控制」,在编曲和调音等工作中,比普通人更有效率。

色彩模型精细控制

又好比,所有人都认识颜色,但没有掌握色彩理论的人,往往只能靠“赤橙黄绿青蓝紫”来描述颜色,所能明确区分的颜色种类并不多,甚至不少男生连女朋友的口红色号都分不清,而掌握色彩理论的人却不同,例如,可以用「色调」「饱和度」「明度」三个在所有色彩中都通用的「基础概念」来描述色彩,再利用「这些专业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转换」,实现对色彩的「更精细的控制」,在平面设计和色彩调控等工作中,获得比普通人更高的效率。

总结 | 总结优点

总结一下,理论的好处有:「能在学习中深刻理解自己和学习对象,做到知己知彼」「能以不变的框架,应对万变的情况」「能解决复杂的学习难题」「能更精细地掌控学习过程」。

交互界面理论作用

总之,掌握理论就好比为大脑加装了一个高级「交互界面」。理论中的每一个「专业概念」,就如同交互界面上的一个个「参数」或「调节旋钮」,不论面对何种类型的学习,这些参数始终适用,不会轻易失效或“变灰”。有了这样的参数和旋钮,再结合一些「参数之间的转换规则」,我们便能更精准地评估和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3 好理论的条件

概括 | 优秀理论条件

当然,并非所有理论都能实现上述目标,正如并非所有交互界面都是友好和高效的一样。优秀的理论与优秀的交互界面一样,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概念明确

首先,理论中的每个概念,都应有尽可能「明确」且「固定」的内涵,否则会导致,在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人之间,出现不同的解释。

“经验”内涵概念明确

例如,「“经验”这个概念」,在不少大众的定义中,有时指代“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知识”,有时却又指代“未经加工的原始经历或遭遇”。倘若在某个学习理论中,“经验”的内涵并不明确,那么当这一理论提出“应基于经验进行学习”时,理论的应用者就会产生困惑:这句话是说“应利用自己已提炼过的知识来学习”,还是在说“应通过回溯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学习”?

“学习”内涵概念明确

还有“学习”、“记忆”、“内化”、“信息”等概念,其实在大众的脑中,也都是内涵不明确的。

按钮功能概念明确

概念内涵不明确,就好比,手机音量按钮的功能不明确一样:有时按下它,调整的是音量,有时却成了调节亮度,无规律可循。

足够细致

其次,理论不能仅停留在宽泛宏大的概念层面,还应提供充足的细微概念,否则会导致无法准确控制学习过程。

“知识”宽泛足够细致

例如,「“知识”这个概念」,在不少大众的定义中,就是一个“筐”,什么都能装。在他们眼中,书本上就没有一句话不属于知识,于是记笔记时统统记下,无法精准定位自己在学习时应处理的对象。

选择工具足够细致

仅有宏大概念的理论,就好比一个糟糕的修图软件,只能提供宏大的选区功能,即使用户想单独放大眼部,也无法实现,总是连带整张脸一起放大。

反映现象

第三,理论中的概念和命题应能如实反映现象。

进度条反映现象

这一点很好理解,就像交互界面中的「进度条」应如实反映「程序的实际进度」,不能进度条上显示100%了,可实际上,程序的进度却并未完成,否则「进度条」就失去了参考意义。

对内一致

第四,同一理论体系内,不同概念和命题之间不应产生矛盾或不协调的情况,否则会导致使用者无法决策。

“记忆”与“学习”对内一致

比方说,某理论先是明确界定了“记忆”与“学习”的区别和各自功能。但随后,却违背了最初的界定,将二者视作同一个概念。这种理论不仅会让学习者感到困惑,也会让人产生疑问,既然没区别,当初又何必要创造两个概念呢?这就像,明明都是“放大音量”,却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按钮,还给按钮起了两个不同的名字。

亮度与对比度对内一致

内部不协调的理论,就好比一个修图软件中,亮度和对比度这两个旋钮互相干扰,明明增加亮度,却会导致对比度同时减小,

对外协同

除了内部一致,一个优秀的理论还应与外部的关联体系相兼容。尤其是在人机协作的今天,人们会与计算机软件和AI程序协同完成工作。理论中的概念,应该与「计算机和AI体系」保持一定的兼容性,至少不应该产生严重的矛盾冲突,让人类和机器的协作可以无缝衔接。

与现代技术对外协同

拿“记忆”、“学习”、“信息”和“知识”来说,这些词汇在现代技术中,如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都有明确的内涵,可在传统学习理论中却十分模糊,还与技术定义相冲突。如果不加以协调统一,当人们将AI引入工作流中时,就会因含义上的冲突和混淆,降低协作效率。

特别是,一些人为了让机器与人类始终有区别,会在AI完全满足其理论定义时,仍然否认AI行为与对应概念的归属关系。这种做法会使理论中的内涵更加飘忽不定,无法对外协同。

接口兼容对外协同

对外协同就好比:文件经一个软件处理后,其格式仍可被其他软件读取,而不是仅局限于该软件中。

总结 | 总结条件

总结一下,一个优秀的理论应具备以下特点:「概念明确」「包含丰富的细节概念」「能准确反映客观现象」「理论内部各部分相互协调一致」以及「与其他相关理论彼此兼容」。

结尾 | 元旦快乐

祝大家元旦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