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纪录片《定风波》完整版 第五集《结庐记》解说词

 蚂蚁上树啃大树 2024-01-01 发布于河南

图片

     这一集讲述苏东坡济苍生,度余生,保持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态度。

第五集《结庐记》解说词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惠州人喜食羊肉,更有一种烤羊脊骨的吃法,竟与一位千年英雄有关。北宋时,苏轼被贬官至此,囊中羞涩,只能半买半捡来骨间有微肉的羊脊骨,焯水、控干、浸酒、点盐,然后炙烤至骨肉微焦,再以牙签剔出碎肉,分明是苦中作乐,他却形容此物吃起来如食蟹螯,甚觉有补。客居他乡的苏轼还写信给弟弟苏辙,说这种吃法唯一的坏处就是将碎肉和骨髓吸得太干净,让众狗不悦。吃和远方,足以让他忘记眼前的苟且。

      1094年,宋哲宗下诏改年号为'绍圣',全面改回神宗朝的施政方针。随后,章敦、安焘等变法派大臣重掌大权,可是,他们完全抛弃了王安石当年变法的革新精神,只把打击元佑党人作为主要目标。罢黜与贬谪的诏令一道接着一道,短短一两个月间,便将当时在朝任职的高级官员 30多人贬到岭南等边远地区,苏轼、苏辙兄弟首当其冲。1094年,绍圣元年3 月26日,苏辙去职离京,谪守汝州。年近花甲的苏轼连落两职,被取消端明殿学士和翰林侍读学士称号,又被撤销定州知州之任,以左朝奉郎知英州,就是去广东英德任军州事。前道诰命刚下,紧接着又传新命,再降为左承议郎,正六品下,仍知英州。没多久,又一道诰命下达,直接取消了苏轼叙官的资格。按照宋朝官职,官员每隔一定年限,如无重大过失,即可调级升官,称为叙官。半个月后,苏轼走到安徽当涂,朝廷发布的第四次降官处置的语命又随之而来,落左承议郎,责受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随后又是一降令,落建昌军司马,贬宁远军节度副使于惠州安置。苏轼千里迢迢奔赴贬所,一路上朝廷居然连环五改谪命。苏轼由地方大员变成了不得签书公事,一切听候地方安置的罪人。看来,有人处心积虑要让他老死于岭南之地。

       落得这步田地,苏轼不想再带着家人前往被贬之地,他把家中仆人和侍妾一一遣散,儿子儿媳都哭着要求与父亲同行,侍妾朝云更是绝不肯在患难之中弃苏轼于不顾,坚决随侍他南行。于是,苏轼决定只带小儿子苏过、侍妾朝云赶路,其他家眷全由苏迨带回宜兴,跟长子苏迈一起居住,那里之前置下了田产。6 月 25 日,苏轼亲书往年所作的六篇赋《赠别苏迨》。此时,苏轼已是轻装上阵,心中无所畏惧。

       黄江之沙,水天无际,驶来一叶扁舟,船上是苏轼一家。晓行夜宿直入岭南,天色渐晚,一家人不免饥肠辘辘,忽然,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江上来了一艘卖饼的舢板,让一家人喜出望外。蓦然间,有了柳暗花明重回人间的喜悦。苏轼在诗里记下了这一天,'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破天,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刚到惠州这处岭南的流放地,一家人被安排在合江楼暂住。这座合江楼地处龙川江与西江汇流之处,可以远眺海山葱茏,云水浩渺,风景虽好,却是离人心境。合江楼不是谪官久居之地,半月后只能搬到嘉佑寺去住,苏轼终日闷闷不乐。一天,他从嘉佑寺信步上山,往松风亭而去,山路陡峭,脚力不济。苏轼当年居住的嘉佑寺原址如今变成了惠州东坡小学,东坡小学专门设立了《东坡诗词乐园》课程,学生们每周都有一节课学习苏轼诗词。

        来到惠州的第二个秋天,1095年,苏轼与朝云在家中闲坐,看窗外落叶萧萧,不禁心里沉闷。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请她唱一曲《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见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朝云开口欲唱,眼中却泪落如雨。她说,'每当想到那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便念及主人流落天涯之哭,怎么唱也唱不出'。1083 年,元丰六年 9 月,朝云曾为 46 岁的苏轼生过一个儿子,取名苏遁。次年6月,当苏轼终于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同中,幼子却不幸夭折,尚不足一岁。当时朝云痛不欲生,几次欲投水自尽,苏轼也伤心欲绝。在这穷途末路的岭南,朝云毅然担负起了家庭主妇的责任,照料六旬老翁的日常起居,招呼天南地北的上门宾客,张罗捉襟见肘的柴米油盐。从当年朝云踏进杭州通判的府邸,20 年来,经历了苏家所有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苏家所有的悲欢离合,更分享着苏轼所有的喜怒哀乐。如今,两徙合江楼,两迁嘉佑寺,看到朝云还在跟自已吃苦受难,苏轼十分自责,他决定要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一个家,否则就扫除习气不吟诗。

      北归之望已绝,苏轼决定买地建房,把惠州作为终老之地。然而,来到惠州第三个年头,新居还没有建成,朝云突然染病身亡,终年 34 岁。悲痛欲绝的苏轼遵照朝云遗愿,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一处松林之中。之后,寺僧加建六如亭以为纪念。1097年,北宋绍圣四年 2 月 14 日,花甲之年的苏轼在惠州迁入白鹤峰新居。新居两进三间,中有天井,取《论语》之典,左为正厅德有邻堂,右为书房思无邪斋。从思无邪斋望向窗外,正对着东江山水,朝云夕霭,进入眼中,打开后门,就是两家他中意的美邻﹣﹣酿酒的林行婆和老秀才翟逢亨的家。闰二月初,苏迈、苏迨带领两房家小来惠州团聚,白鹤峰上,一家人笑语盈室,其乐融融。这种寻常人家的天伦之乐,对苏轼而言却奢如天堂。

       除了独创炙烤羊脊骨的吃法,苏轼更是爱上了惠州随处可见的荔枝。为了这种甜美多汁的水果,他随手一写,又是让天下人传诵的金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给自家建房的同时,苏轼也不忘百姓,见当地百姓弯腰插秧辛苦,他便教大家制作武昌农夫插秧用的秧马,写成《秧马歌》,详细介绍秧马的形制、操作和效用,让劳动强度大大减轻,百姓称赞不已。虽然不得签书公事,却并没有妨碍苏轼在惠州发挥经世致用的精神。惠州城自水东至水西,中间隔着一条东江,行人往来却只有一座简陋的竹制浮桥。江流峻急,竹桥每年都会被冲垮几次,苏轼建议改用船桥,就是以四十舟联为二十舫,铁索石碇,随水涨落,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了。为了造桥,他以自己的影响力,发动提刑程之才、漕使傅才元等人一起筹措经费,苏轼没多少钱,他把自已朝服上的犀带都捐了出来。在杭州与湖州,苏轼都修过苏堤,在惠州,他也修了一条苏堤。堤桥建成,百姓奔走相庆,苏轼写诗以贺,'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把此堤也命名为苏堤,'苏堤玩月'成为惠州西湖八景之一。

         '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是朝廷里的政敌不愿意就此把他轻轻放过,来自朝廷的一纸诏书又把他贬到更加荒远的詹州。白鹤峰上这所新居足足花了一整年时间才刚落成,他在新居里住了还不到两个月,又要被流放海南。捧着诰命,62 岁的苏轼已是万念俱灰,只想着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临行前,苏轼来向朝云告别。'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亲'。从此,他的身边不会再有红袖添香,这一次将只有三子苏过陪他渡海赴詹州。在前往海南的路上,苏轼意外听说苏辙刚刚被贬往雷州,此时两人都在路上。苏辙还在藤州,相距不过 250 里。苏轼立即以诗代谏,派人急急送了过去,要弟弟在藤州稍候,自已马上赶路,前往相会。那一天犹如百年般漫长,苏辙从路上折返迎候哥哥,苏轼则一路打问向前,终于听一个路人说,半天前,这里刚过去了一位长者,和先生您有些相像,沿着这条路追个半天就追上了。于是苏轼带上苏过,追赶不已。见面那一刻,兄弟二人却都说不出话来。叹息一声,我们都老了,故乡峨眉山的白雪都落满了头。掐指一算,这年过花甲的一对老兄弟,竟又是四年时光未见。

        两人坐在路旁一处卖汤饼的饭档吃饭,那饼的味道实在是粗恶难咽,苏辙投著不食,苏轼却几大口吃完。苏轼大笑着对弟弟说,'这种食物不用咀嚼,吞下去就好了'。在雷州天宁寺,兄弟俩共处三日,同睡同起,再度对床夜雨,却都感时日无多。遥想当年,宋仁宗曾对曹皇后说,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此时两宰相却是一个贬谪詹州,一个贬谪雷州。想必兄弟二人从此再难相见了。1097年,北宋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苏轼在徐闻递角场辞别苏辙,登上了一条渡海的客船。临别之际,他向苏辙交代勿忘故乡的祖宗坟墓,听上去仿佛是遗言。

       到达詹州后,当地百姓关爱苏轼,帮他搭了三间茅屋栖身。只是这屋顶漏雨,有时一晚上要苏过帮他挪三次床,方能找个干爽处安睡。雨水不断落在他的白发上,他却笑称那是天上之水,落在谁的头上,谁就能沾染天地之灵气。东坡不改乐天本色,他为茅屋取名叫做'桄榔庵',还饶有兴致写下了《桄榔庵铭》。这时,他发现当地人大多认不得这三个字,教化之风远未普及。入住光榔庵后,他见当地民众多取闲滩积水饮用,以致常年患病。为解除民众疾苦,苏轼亲自带领乡民挖了一口井,如今仍然水流汩汩,四季不竭,润泽着一方百姓。后人将这口井命名为'东坡井'。

      有天晚上,苏东坡喝了酒去散步,半醉半醒间却迷了路。恍惚间似乎走到了海边,扶杖听涛声拍岸,他禁不住望洋兴叹。自已这一生,风雨多晴天少,一直在路上,却总也回不了家。20岁丧母,28岁丧妻,29岁丧,42岁想投水自尽,43 岁被贬黄州,48 岁丧子苏遁,57 岁被贬惠州,60岁被贬海南。这一次,只怕埋骨天涯海角了。 

      在詹州的生活虽然极其艰苦,乐观旷达的苏东坡在这块边荒之地依然能过得别有一番滋味。在今天的詹州,有一道地方美食玉惨羹,这是当年苏过以山芋为主要食材为苏轼烹制的,苏轼品尝后不禁拍案叫绝,'色香味俱佳,天上有没有我不知道,反正人间是绝无仅有'。总是沉醉不知归途,苏轼却没有颓唐绝望,詹州与雷州一海相隔,苏轼总在远眺海那边的苏辙。听说苏辙因水土不服而体重骤减,苏轼写信要他向哥哥学习,不妨多尝尝当地那些匪夷所思的食物,补充一些肉食来源。

       1099年,北宋元符二年,一个叫姜唐佐的海南人慕名来向苏轼求学,他自备干粮和书籍,从海口一路来到詹州,日日跟随左右,随时向苏轼求教,并将自已的作品奉上点拨。姜唐佐在苏轼这里住了半年,临别之时,求苏轼赠诗一首。苏轼便在他的扇子上提到,'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可破天荒。'并对江唐佐说,'等你将来金榜题名,我再为你续足成篇'。姜唐佐没有辜负苏轼的期望,后来北上赴试,成为海南第一位举人。四年之后,苏轼已逝。苏辙含泪替兄长给唐佐补足了赠诗,'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1100年,元符三年正月初九,哲宗皇帝驾崩,时年仅 23 岁。是年二月底三月初,海南才传来皇帝崩逝的消息。苏轼因是戴罪之官,不敢为这位曾是自己学生的早夭皇帝写挽词,只是听说徽宗即位,朝廷权力格局逆转。风闻朝廷要重新起用元佑旧臣,苏家兄弟有内迁的可能,正在广州的老友吴复古非常兴奋,即刻让人过海来报喜。饱经忧患浮沉之后,苏轼对此早已看开,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先生笑说江南事,只有青山绕建康'。不久后,苏轼奉命北归,章惇则被流放岭南,两人命运再一次反转。章惇的儿子章援听说苏轼可能要回去做宰相,于是特意向苏轼写信替父亲求情。苏轼回信,要他放宽心,还专门叮嘱若来岭南,要带些什么,注意什么。渡尽劫波,苏轼只觉得人人皆可原谅。

       苏轼曾为光榔庵写下过一首小诗,那几个口吹葱叶的少年,莫非正是他在归来?'总角离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雾风'。那一天,原本计划白天渡海未归,却终日风雨大作,不能成行。入夜之后,天色忽然放晴,船夫说,不如趁此月夜渡海。苏轼仰天长笑,欣然登船,'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凄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成桴意,促使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孔子的咏而归,这是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杜甫的青春做伴好还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不止于独善其身,在与伟大先贤们的灵魂唱和中,苏轼在中华文化长卷里获得了永生。

图片

清风朗月,不期相逢,感谢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