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但愿人长久,世世为兄弟

 静雅轩345 2020-03-12

来源:抓来一位诗人(id:zlywsr021)

何为“三苏”?

大苏打(Na2S2O3)、苏打(Na2CO3)、小苏打(NaHCO3)


    “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他们同为“唐宋八大家”,因“三苏”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有“一门父子三词客”的美称。

     苏辙,字子由,北宋著名文学家。他与其兄长关系极好,彼此的政治立场与人生经历又惊人的相似,相互间都视对方为最重要的知己兄弟,忧伤时相互慰藉,患难时相互扶助。

     今天就讲一讲兄弟二人间的故事。


     苏洵在《名二子》一文中对苏轼、苏辙兄弟取名缘由有交代:轮、辐、盖、轸都是车的重要部件,必不可少。

     轼(车前横木,供站立车上远观时扶手之用)看似默默无闻可有可无,但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

     所有的车都会留有车辙,但在功劳簿上却没有它的份。但车坏马死,祸不会殃及车辙。车辙处于祸福之间,虽然没有福也不至于有祸。这与苏辙内敛的性格也相符。



     苏轼年长苏辙三岁,兄弟二人从小一起接受文学经典和熟读经书,自小相处,便培养出深厚的兄弟情谊。

     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三苏出川,进京赶考。赴京科考的路上曾路经渑池,宿于县中寺舍,共同题诗僧壁。

     苏辙十八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薄,尚未到任时,兄弟二人就同中进士。

     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冬天,苏轼得到人生之中第一份官差,签书凤翔府判官,在赴任途中又经过渑池。苏辙将苏轼送到郑州,回到都城汴京,便作诗一首: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轼收到后,也和诗相送: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似雪泥鸿爪般无常,兄弟二人对往事旧迹充满无限惆怅与眷恋。此后,他们的人生足迹就如似“雪泥鸿爪”留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散发出的文学与精神光芒使之熠熠生辉照耀着后世来人。




     熙宁七年(1074年),39岁的苏轼结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为了能够与在济南做官五年未见的弟弟离得更近一点,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做官。

     苏轼赴密州时,想绕道济南看望弟弟,但由于冬天冰封,航道封锁,想见面的愿望就落空了。后来又因兄弟二人公务缠身,一直没有机会见面。

     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已经七年没有与弟弟相聚的苏轼面对一轮明月,思弟之情令之心中感慨万千,心潮澎湃,喝了很多酒后,便写下了这千古绝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弟弟子由在河南陈州(今淮阳)任学官。当时由于陈州经济穷破,地方官员不太重视,苏轼便愤而写了一首诗: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身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从饱死笑方塑,肯为雨立求秦优。
                        ——苏轼《戏子由》

     看似是以此诗来戏谑子由的清苦,其实本旨不在“戏”而在“赞”子由,从而达到为弟弟出口气的愤懑之情。




     哥哥心疼弟弟,弟弟当然也关心哥哥。

     元丰二年(1079年),任湖州知州的苏轼被指控在诗句里愚弄讥讽朝政,御史台派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缉拿苏轼回京问罪。

     此时,正在河南任职的苏辙提前知道了消息,冒着自己被查办问罪的风险,马上派人,星夜快马地去湖州,将此事告知哥哥苏轼。后来,苏辙也因为这桩罪被贬到了筠州。

     在哥哥苏轼被关押期间,苏辙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请求朝廷削掉自己所有的官职用来赎兄长的罪。苏轼和苏辙都志向高远,兄弟二人学养丰厚,学贯古今,想要有为于天下。

     但苏辙在面对哥哥即将遭遇的巨大灾祸前,不但通风报信,以身试法,而且还请求削减自己的官职用来赎兄长的罪责,足以证明二人的兄弟情义之深。

     在乌纱帽和骨肉亲情的选择上,苏辙毫不犹豫的给出了令人钦佩的答案,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误以为自己将要被判死刑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弟弟,他给弟弟写了一首绝命诗: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狱中示子由》


     子由,今生的兄弟我还未做够,来生还要继续。




     苏轼因反对新党变法被贬到遥远的广东惠州与海南,苏辙由于受哥哥牵连也先被贬汝州,后来被贬到了广东雷州。

     苏轼平时并无积蓄的习惯,所以到广东这一路上所需的大量盘缠成了问题。囊中羞涩的苏轼只好到弟弟那里请求援助,苏辙倾囊相助,给了兄长七百万缗(相当于七百万文钱)。这七百万缗如似雪中送炭,资助着苏轼后来到了惠州,到了海南以及从海南返回后的安家置业。

     苏轼将由惠州再次被贬到儋州的时候,苏辙也被贬到雷州,兄弟二人在广西藤州的地方见了面。苏辙得知苏轼将要渡海而去,不知道这辈子还能否见面,心中无限悲凉。

     到达雷州后,苏轼犯了痔疮,疼痛难忍,一晚上都在呻吟。苏辙也一晚上没有休息,坐在哥哥的床前,给自己的兄长念陶渊明的《止酒》诗,劝诫他把酒戒了。第二天早上,苏辙陪着哥哥来到海边,这海边一别,是他们兄弟二人的最后一面。

     苏轼在海南生活三年后,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得以北返,但却在北归的途中,病逝于江苏常州,一代大文豪就此陨落,终年66岁。

     苏辙为兄长作了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墓志铭之后,归隐在家,74岁时病逝于河南许昌。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哥哥,我怎么忍心为你写墓志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