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诗里的人生

 昵称41082923 2018-03-30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我在年轻时喜欢读唐诗,中年后渐入宋调。自以为,宋诗非人到中年不能读懂其中三味。

下面我们来赏析一首宋诗的经典之作,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领略下宋诗的理性之美: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北宋嘉佑六年,苏轼被任为凤翔府签判,弟弟苏辙送兄长至郑州分手。不久,苏轼经过渑池,便收到苏辙归京后寄来的一首诗,名字为《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辙寄来的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情谊。自郑州一别,弟兄各奔前程,都在仕途之中奔波沉浮。宦海险恶,人生难料,不知兄弟何日再能相聚。苏辙的诗中还表现了一种虚无的情感:百姓们还记得我这位县吏吗?那些题在僧房壁上的诗文,是否还留在那里?回想起往日与兄长共同走过的艰苦岁月,苏辙的心中充满对兄长的牵挂。

宋仁宗嘉佑元年,苏轼与弟弟苏辙赴汴京应举,经过渑池,寄宿于老僧奉闲之舍,受到奉闲的热情接待,兄弟二人曾题诗于墙壁,这次苏轼再次经过渑池,又收到弟弟的诗作,感慨万千,便依照苏辙诗的韵脚写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回寄。

苏轼的回诗没有回应兄弟之间的情谊,开篇两句直接进入对人生的终极追问。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经历过的种种,不过像飞鸿踏过雪泥,即使雪泥上偶然留下点印迹,也不过似有若无。“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而在旁观者眼里,飞鸿的身影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印迹也好,飞鸿也罢,全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短短五年,再经过寺庙时,奉闲已经亡故,昔日题诗的墙壁已经坏掉,旧日的墨迹已远处寻觅。老僧那慈眉善目的鲜活笑容仿佛就在眼前,可眼前看到的却是安放其骨灰的新建佛塔。这是多么让人惆怅的事实,怎能不勾起人的无尽缅怀。人生短暂,偶然驻足,倏忽而已,真如“雪泥鸿爪”。

苏轼写此诗时虚岁才二十六,但已经进人仕途。恩师欧阳修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对他大力提携,众人也以青年才俊视之,可谓前途无量。但年少得志的苏轼在思想上却是少年老成,对人生,有着异于同龄人的深刻认识。

此诗最后诗歌一联笔锋一转:“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问弟弟,那些在崎岖山路上跋涉的日子还应该记得吧?指此前兄弟俩为读书求仕而作出的努力,受到的各种艰辛。其实不用回答,苏氏兄弟都不会忘记人生中这一段艰辛历程,是“不思量自难忘”。

诗中最精彩的两句是“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理性看待人生,在永无止境的时间长河里,人生就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不管是碌碌无为,还是出将入相,最终所有的一切都被雨打风吹去。

这两句诗还有一层意思,即透露出把人生看作悠悠长途,所有的所历不过是鸿飞千里行程中的暂时歇脚。即“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之意。

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鸿”意象。如“归鸿”“惊鸿”“等。陆游《沈园》

中“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欧阳修《戏答元珍》诗中的“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等句。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回忆再美好,时光也不会倒流,人总是要向前看,向前走,更好的风景永远在前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