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纪录片《定风波》完整版 第四集《悬壶记》解说词 持续更新中

 蚂蚁上树啃大树 2024-01-01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悬壶记讲述苏东坡二度为官杭州,负责防疫,建安乐坊以及重新治理西湖。

第四集《悬壶记》解说词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食他自美。杭帮菜里东坡肉肥而不腻的关键就在这火候的拿捏。小火慢烧,水火交攻,瓦罐蒸煮,驱赶出肥腻的油脂,用时间的煎熬激发猪肉的美味。苏东坡乐活此生的秘密,享受生活,承受命运,人生正如东坡肉,功夫到了自醇美。

       1085年,北宋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年仅八岁的太子赵煦继位,史称宋哲宗。次年改年号为元佑元年,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王安石发动的新法被废除,以司马光领衔的旧党得到启用,苏轼、苏辙兄弟被召回了京师。在太皇太后关照下,八个月内,苏轼竟被接连提拔了三次,从起居舍人到中书舍人,再到翰林学士知制诰,一下成了天子之师。当时,苏轼专给宋哲宗诵读治乱兴衰、奸邪正直以及朝政得失的典籍,希望能对小皇帝治理天下有所启发。

      1087年北宋元佑二年 8 月,重回京师两年的苏轼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寄给他一盒茶叶,随信还赋了一首诗,有'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的诗句,这位小他八岁的老弟似有所指。此前一年,元佑元年春天,黄庭坚在京师见到了神交已久的苏轼。那一年,在复出的司马光推荐下,黄庭坚负责校定《资治通鉴》,又被任命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参加古史编修工作。黄庭坚送给苏轼一方石砚,当作正式拜入苏门的见面礼。两人虽为师徒之名,却以兄友相待,诗人送之以'苏不离黄,黄不离苏,苏黄写尽天下诗'的文坛美誉。黄庭坚请苏轼点评自已的草书,苏轼看后说,你的字可以用五个字形容,'枯树挂死蛇',黄庭坚也不甘示弱,老师的字也可以用五个字形容,'乱石压蛤蟆'。正因说话百无禁忌,所以黄庭坚才要寄茶劝苏轼知晓进退,保持清醒,哪怕眼下春风得意,也千万别忘了当年被贬黄州的旧案。适时地来个功成身退,一句话,京城是个是非之地,早点离开才是上策。

        苏轼回朝时,旧党一派在太皇太后强有力的支持下迅速壮大。司马光重入朝堂,太皇太后对他言听计从,一切朝政皆有赖他的筹划。第一次与司马光见面,苏轼便将自已对于新法利弊的深思熟虑和盘托出,希望司马光能更全面慎重地对待免疫法的存废问题。谁知司马光个性极为执拗,对新法成见太深,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不待苏轼把话说完,便拂袖而去。苏轼回家后连声怒呼,'司马牛!司牛马!'朝堂上带来的不快,总能被兄弟和妻儿带来的慰藉驱散。元佑元年,苏辙也回到京师任右司谏,那是兄弟俩最幸福的时光,两人宅第相邻不远,每次退朝后,苏辙都会先到哥哥家里盘桓一阵。此时,苏轼的两个儿子苏迈、苏迨都已成年,小儿子苏过天资聪年,喜欢吟诗作对,时人称其为小坡。让苏轼不舍的并非高官厚禄,而是难得的兄弟重聚。卧听儿子读书,让他回忆起从前和弟弟站在父亲面前诵读的情形,更想起在怀远驿逍遥堂的对床夜雨之约,如今总算接近了这个目标。夫人王闰之跟随自已东飘西荡,如今再也不用为养家糊口而躬耕东坡,只要她愿意,在京城的街面上,绫罗绸缎与珍馐美馔应有尽有。苏轼酒至半酣,轻抚自已的肚皮问大家,'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有人说是锦绣文章,苏轼微微一笑,摇摇头,也有人说是满腹经纶,苏轼还是摇摇头,朝云听到后笑着说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听了大笑说,'惟有朝云懂我'。

        两党依旧明争暗斗,苏轼实事求是,却被认为立场不坚定。左右为难之际,苏轼猛然想起了黄庭坚那两句诗的确不无道理。和 18 年前一样,苏轼再度要求出京外放,去地方做些实务。1089年元佑四年3月,朝廷批准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任浙西路兵马铃辖,管辖隶属于浙西路的六个州郡,兼任杭州知州。'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在他心目当中,杭州一直是人间天堂。元佑四年夏,年过半百的苏轼再来杭州,正如他自已所说,上辈子本就是杭州人,理当为家乡父老做点实事,以答谢这座城市对自己的恩情。杭人素有杭铁头精神,当年苏轼银铛入狱时,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杭州百姓却仗义执言,还以众筹方式设下解厄道场,日夜为苏轼祈福。贬至黄州时,也有许多杭州百姓凑钱托人将当地特产带给苏轼。七月到任,炎炎苦夏,迎头撞上的却是江南的干旱与饥馑之灾。粮食欠收,米价猛涨,七月每斗六十钱,到11月则卖到每斗九十钱。为了避免出现饥荒,苏轼一再上奏朝廷,请求缓交部分上供米,终于获准拨本路上供米二十万石,宽减当年上供米 1/3,并赐度牒 300 道,以赈济灾情。天旱,运河水位下降,带来了货运阻塞,势必造成谷米与柴草全面涨价。苏轼很快提出主张,一是浚治北出天宗门的茆山河,专受钱塘江江水;二是清理北出余杭门的盐桥河,专受西湖湖水。若不把这两条运河水源隔开,则每天江潮带入大量泥沙,不出三五年,运河必然淤塞。两河疏浚,杭州百姓皆言,'30 年来开河未有此深快者也'。当年的河道已不复存在,如今我们只能透过盐桥遗址和东河桥上的行人往来感受宋朝时盐桥运河上舟楫来往频繁,商贾云集。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瘟疫开始迅速蔓延。杭州本是水陆交通之要冲,因感染瘟疫死去的人往往比别处更多。忧心如焚的苏轼立即推出两项措施:一是广设病坊,二是遍施汤药。情急之下,官府经费不够,他立即拨出结余官钱 2000 贯,又自已捐出黄金五十两,在城中众安桥分设病坊,请僧人出面施药,取名'安乐坊',专门收治病人。这个分坊治病的安乐坊根据病情轻重分别隔离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直到患者痊愈后方可离开。悬壶济世一直是苏轼兼济天下的最大心愿,苏轼给杭州带来的这副特效药,是被他视为灵丹妙药的圣散子。他要求安乐方的僧人用大锅熬煮好此药,路过百姓不问男女老少各服一大碗,就可使疫气不入其门,平常疾病空腹服用后也能百病不生。圣散子方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从老友巢谷那里讨来的治疗瘟疫的秘方。为了得到这个秘方,苏轼曾手指大江为誓,不得传人,否则将终生随波逐流。然而,面对百姓疾苦,苏轼却第一时间把秘方传给了黄州名医庞安时。七年之后,在杭州,他再次义无反顾地将药方传播开来。终于,这场瘟疫被控制住了,他创办的安乐坊官办药局得到了朝廷的重视与推广,后来各地纷纷设立官办药局,更名为'安济坊'。苏堤南岸的苏东坡纪念馆,记录了苏轼在杭州的点点滴滴。展馆的一侧有一处安乐坊模型,让后人不忘苏轼悬壶济世的恩情。

       杭州这座城,一直在等着苏东坡来赴一场人间天堂之约。而立之年的苏轼,曾经用诗文勾勒了杭州这座人间天堂的诗意轮廓。年过半百的苏东坡却是躬身入局,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诊治瘟疫、疏浚河道、稳定谷价、救济饥馑中去了。疫情稍定,16年前修复的钱塘六井又告淤塞,时逢旱灾与瘟疫并起,军民皆苦于没有生活用水。当年主持修景的四明差僧唯余七十多岁的子理还健在,他向苏轼建议,改用瓦筒代替易朽的毛竹做导水管,再将瓦筒盛放于石槽之中,两边以砖石培护加固,底盖力求坚厚周密,如此费时不过一两月即可完工。六井修复后,西湖淡水几乎通达全城,家家都有渴饮之水。如今,当年的六井只剩下相国井。杭州市解放路西段往来行人中,相国井屹立其间,成为回忆苏轼的重要景观。'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阔别整整 16年,苏轼心心念念的第一目的地仍是梦中的西湖。

      元佑五年3月的一天,苏东坡约了三位同僚徒步西湖群山调研。他给出的邀约理由是去韬光寺寻访唐人宋之问笔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壮观景色。其实,他想通过这次远足深入了解杭城市井百态与真实民生。从杭州州治出发,他们先至龙华寺,翻慈云岭,转方家峪,过长桥,拜净慈寺,这一段行程基本以踏勘为主;接下来沿赤山呸,渡惠因涧,越大麦岭至茅家埠,再翻胭脂小岭,这一段行程重在了解西湖淤塞情况;最后转九里松,跨合涧桥,过灵隐寺,登韬光径直抵韬光寺,与沿途路人多有交谈,全面感受民生。游遍湖山,苏东坡对自已重回杭州的使命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征集了 100 多位杭州父老的意见后,他决心治理西湖的淤塞。在《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里,苏轼上奏道,'杭州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1090年元佑五年 4 月 28 日,西湖的重生之日,苏轼征召民工,打撩葑草,挖掘湖泥,将草泥沿直线堆于湖中,筑成从南山下直抵栖霞岭的一道长堤。重整西湖第七日逢端午,苏轼只觉得自已正做着一件利于众生的大事,心情大好。他走上孤山,在白居易当年治湖之处,远眺西湖,快慰平生。在苏轼的号召下,杭州官民各界都被动员起来,计有 20万河工投入开湖,相当于每天都有 1600 人在工地上劳作,只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西湖便恢复了旧日容颜。

       有一道流传千年的美食,也与重生的西湖一起成为传奇,竣工那日,城中百姓纷纷抬来猪羊酒水慰劳治湖大军,苏轼曾在黄州首创红烧猪肉,这一次,他带着王闰之与朝云一起将猪肉斩成大块,加入黄酒小火焖制,在黄州烹制之法上又做了升级。苏轼在黄州收获了一个东坡,在杭州再造了一个西湖,乃至丰富了杭帮菜。苏堤春晓,如今已是天下闻名的西湖十景第一景。长堤筑好后,两岸遍植芙蓉和杨柳。苏轼的故乡在眉山,那里遍植杨柳芙蓉,他仿照眉山的样子造了苏堤,其实是把杭州当作了故乡。这条长堤,苏轼当年修筑完成后并未命名,下一任知州才给这条堤起名为'苏公堤'。苏堤全长 2800 米。上筑六桥,分别取名映波、锁澜、望山、压堤、束浦、跨虹。苏轼曾为此赋诗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杭州人,毛惬意,西湖高头靠偎儿,苏堤春晓看花儿,三潭印月划船儿。今天的杭州流传着一个美好的说法,若是一对恋人能携手走完苏堤,就可以白头偕老。靠偎儿,在杭州话里就是谈恋爱的意思。苏轼曾直言,故乡无此好湖山。在很多杭州人心中,这位'老市长'也曾经和杭州谈了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

         当年,苏轼常命旌旗随从走北山路的钱塘门以障人耳目,他自已则带着一两个老兵,带上折叠屏风,从涌金门泛舟而来,在普安院午饭,再到西湖一带走走。每遇凉亭可歇脚处,令人支起屏,摆下书案现场办公处理辩讼,然后落笔如风,迅速判定积案。公事既毕,与人痛饮,日暮时分,骑马回程,百姓夹道都来看知州。今天的杭州国家版本馆中这一行行青瓷平扇,也正是由宋韵的日常美学而来,就像从前苏东坡喜欢在西湖边户外办公一样,如今的杭州人依然喜欢坐在湖边喝茶聊天。或许这是从他开始,这种与湖山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直至今日仍处处可见。疏浚西湖后,为了显示湖泥再度淤积情况,苏轼在堤外湖水三个最深处立了三座平行石塔以示标记。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相传在月明之夜,洞庭映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其影难分,夜景迷人,故得名'三潭映月'。每年中秋佳节,杭州人都会来三潭印月,看谁能找到 33 个月亮。900 多年前的这次西湖之旅,奠定了西湖的格局和景观。苏轼凭着他的智慧和实干精神,给杭州重建了一座天堂一般的西湖。苏轼一生创作了 453 首与杭州和西湖有关的诗词,所谓前世因缘,绝非虚夸。纵有千万不舍,也要告别杭州,苏轼只想尽可能多与湖山相处。虽是春寒料峭,西湖边依然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全然不似北国京师的风刀霜剑。身处这片自已一手打造的西湖风光里,山寺闻钟,堤上策马,湖中泛舟,苏轼胸中那个追寻白乐天、悠游林下的旧梦,忽地又在心中回荡起来。'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

        1091年元佑六年3月,54 岁的苏轼奉诏进京,自西郊下塘乘船离杭,他决计不愿留京供职,所以单身一人上京,一路七上封章力辞,希望途中就能得到朝廷别给一郡主政的恩诏,从此避过京城中那些无休无止的争斗与麻烦。他隐隐觉得,在汴京这个权力中心,总有一场巨大的风波等着他。1092年,北宋元佑七年,哲宗皇帝年已 15 岁,即将亲自主持朝政。九月,苏轼抵京赴兵部尚书任,诏兼侍读,交集大典之后,再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这是苏轼一生所至最高的官位。元佑八年三月至五月,御史黄庆基、董敦逸连上七道弹章,从六七年前苏轼任中书舍人时所撰写的制语中摘取片言之语,断章取义,指责他讪谤先帝。苏轼实在厌倦这无休无止的党争,但又无可奈何。8月1日,一个沉重的打击突然降临在苏轼身上,与他同甘共苦25载的王闰之因病去世,享年仅 45 岁。回想过去岁月,王闰之跟随自已起落沉浮,饱受磨难,穷而不怨,富而不骄,对于王弗留下的长子苏迈视同已出。在王闰之的照顾下,苏家和睦,夫妻相携。可他一对患难夫妻本该白头偕老,却在苏轼人生的巅峰时刻阴阳两隔。苏轼悲痛万分,长歌当哭,泪尽目干。他誓与夫人死后同穴,唯如此方能稍寄哀思。

         9月3日,一直力挺苏轼的太皇太后病逝,政局将变,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哲宗亲政第二天,便下旨恢复刘瑗等十名内侍的官职,那些在元佑年间失势但仍散布朝野的新党蠢蠢欲动。太皇太后去世前,苏轼已获准知定州军州事,要前往今天的河北定县赴任。作为朝廷要员,出守重南边郡,理应入朝面辞,君臣共商军政大计。哲宗竟以本任阙官迎接人众为借口,不予召见。苏轼只得留下一篇《朝辞赴定州论事状》劝谏哲宗坚守安稳万全之策,对自已的学生奉上最后的忠告。9月 14日,冷雨萧瑟,梧桐叶落,苏辙在家中设宴为哥哥饯行。隔着窗棂,兄弟二人听雨打梧桐的悲秋之声,苏轼不禁有些黯然神伤,这雨中的梧桐,他迎近过多少来宾过客,又见识过多少兴亡盛衰。这一别过后,兄弟二人又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夜雨对床之约恐怕终将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苏轼心潮起伏,提笔为弟弟写下了《东府雨中别子由》一诗:'起折梧桐枝,赠汝千里行。归来知健否?莫忘此时情'。

       元佑八年 10 月 23 日,苏轼抵达定州任上。定州地处宋辽交界地带,本属北宋军事重镇,苏轼在边郡欲整兵守护大宋边疆,却不知案件已在身后潜伏。苏轼甫上任,立即采取雷厉风行之措施整顿军纪:首先是惩办贪污军饷的将领,严禁赌博酗酒,加强士兵操练,亲自主持检阅。同时,他又差派部署带领工匠逐一检查老旧军营,做出合理预算,请求朝廷拨款维修。吴中人苏坚当曾协助苏轼浚西湖、修长堤,两人交情甚多。元佑六年,来定州之前,听说苏坚就要回归故里,苏轼欣然提笔为他作词一首,也隐隐透露出他对归隐山林的渴求。只是,他的这个愿望从来都不曾实现过。

图片

清风朗月,不期而遇,感谢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