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筛选还是育人?

 sun918 2024-01-02 发布于北京
这是我写过的第249篇个人感悟:

图片




育人,然后把育不明白的筛选掉,把资源留给能育出来的。
像我这种,当年就是没“育明白”的那一个。
在咱们这个村,每个人出生自带“九年义务教育”属性。意在让你通过9年的时间掌握初级文化水平。保证你识字、写字、买菜算账、与人交流的最低下限。不管你是好学生还是吊车尾,都像骡子进城被赶着往前走9年。
在前六年,筛选作用还看不出来,主要以育人为主。后三年,筛选机制开始慢慢出现了。我记得我那会儿,我们班有不少被班主任劝了去读技校的。
因为我坐在后几排,身边走了个小环线,还好我那时成绩尚可,幸免。
真正筛选的第一大环在中考:
五五分流,一半儿去高中读书,另外一半去职高、技校、中专。后边的这类三校生其实就相当于被筛出去的,因为按照我们的教育逻辑来说,三校生的定位压根儿不是升学,也不会进入下一轮筛选,而是成为掌握中级知识水平的工人。
而去读高中的这些呢?继续进入下一轮筛选
筛选的第二轮是高考:
在这一环60%的人会被划入一个叫“专科”的地方,另外的40%会被划入称为“本科”的地方。诚然,以当今的价值评判体系来说:“本科生”要比“专科生”更优秀。
好吧,我在这个环节被筛选掉了。或者换句话来说,我“在通往筛选的路上,被筛选掉了”——我高二辍学了,当我的同学正在经历筛选的时候,我已经在广东服装厂里踩缝纫机了……
大筛选筛出来40%的本科生还要经过小筛选。小筛选里又有985、211、双一流、双非、二本、民办之分,所以这一环要复杂得多。
清华大学,一年经费410多个亿;喀什大学,一年经费才寥寥4-5个亿,连清华的零头都不到。
每个清华大学学生享受到的资源,大约是喀什大学学生的100倍……
前者就属于“育明白的”,吃肉;后者不至于说“育不明白”,但至少没前者“育得明白”,吃渣子。
所以当你越靠前,资源就会越向你聚拢,会把你“育的越来越明白”。
也就是假设一个村有100个孩子,第一轮筛选(中考)直接筛掉50个,第二轮筛选(高考)筛掉30个,剩下还有20个,这20个又在“微筛选”内继续进行筛选,不保证全部成才。
所以,教育的筛选机制是残酷的,如果第一轮、第二轮通不过筛选怎么办?被筛掉就废了吗?
富人的方法:
砸钱、出国、海归三件套。直接避开国内筛选机制,弯道超车。
我的方法:
剑走偏锋。其实,除你自己外,没有人可以定义你是胜出者还是失败者。只要你自己不倒下,游戏就还没有结束。
自考、电大、成人高考,这是上帝留给被筛掉的普通人的一扇窗。
虽然竞争者已经堵死了门,但通过这扇窗仍然可以让你冲出屋子。
虽说我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后来通过自考,照样考上了研究生。
这是适合我这种底层的弯道超车。也是可以复制的弯道超车。
每每回想起那段经历,不至于说是最正确的选择,但至少是不后悔的选择
自考这个跳板让我跳到研究生后,让我找到了更多的选择,也望见了更大的世界……

如果你已落选,请记住,还有一扇窗在等着你
除你自己外,没有人可以定义你是胜出者还是失败者。
只要你自己不倒下,游戏就还没有结束。



图片

我啊,是跟你一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自考生。高二辍学,去打工,吃过苦,挨过累,后来凭借自考本科考上了全日制的研究生,现在硕士毕业正在全职帮助自考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