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事重提︱选修课:努力追求清晰的教材意识的课堂

 书生游子 2024-01-02 发布于浙江
今天,听了三节《<论语>选读》课,别样的感觉在心头。我总觉得选修课最重要的意识应该是教材意识,教材意识清晰、明晰,课堂自然流畅清晰,文言、文章、语文、文化的意味自然生成。这就使我想起了今年4月份听过的人教社选修教材《项羽之死》的课来,执教者晓忠老师就是在努力追求“清晰”的教材意识的课堂。
《项羽之死》是人教社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散文诗歌鉴赏》第三单元第二板块“自主赏析”中的课文,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这样的课型教学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是既是“自主赏析”,就让学生“放羊式”的赏析,教师不作为。二是既是选修课,教师教学随意的拓展它的文化内涵,从东到西,从古到今,想到哪,教到哪,课堂结构混乱。《项羽之死》该怎么去教,怎么设计,怎么处理才更有效,教材的定位既然是自主赏析,那么在教师引领下具有教材意识“清晰”的课堂上自主赏析就非常重要。一是具有教材意识的课堂结构要清晰,二是具有教材意识的自主赏析探究的主问题设计要清晰,三是具有教材意识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要清晰。总而言之,就是教材意识要清晰。
整堂课(具体实录略去)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赏析具有“清晰”的教材意识,完成比较流畅的,基本达到具有清晰的教材意识的预期目标。这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这样的:
一、整个课堂结构的组织安排流畅清晰
整个课堂结构安排了三个环节,培养的是三种能力。
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整合概括。自读课文,用三个短语概括文中写道的三个场景。这是培养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也是学生走入文本进行评价、鉴赏、探究必要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研读鉴赏,品评人物。在李清照的眼中,项羽是一个大英雄。从《项羽之死》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项羽是不是一个英雄?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鉴赏、探究的能力,也是在探讨古代散文创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三环节: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一是比较阅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和课文《项羽之死》,让学生认识在创造形象方面,诗文有什么不同。二是让学生明白,散文中的形象更为具体逼真,欣赏以人物形象为主的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三是链接了温州市2009年的二模考试题苏轼的《书上元夜游》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文中作者呼之欲出的形象和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及思考。这是培养学生的拓展应用能力,也是一个规律总结、知识迁移的的过程。
可以说整个课堂从感知到感受,从感受到应用,课堂结构的组织安排非常流畅,十分清晰。
二、基于学生自主赏析的主问题设计突出清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赏析紧紧扣住教材意识,思路清晰。
这一节课的基于学生自主赏析的主问题设计是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鉴赏、探究的能力的主问题,是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主问题。其问题是:在李清照的眼中,项羽是一个大英雄。从《项羽之死》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项羽是不是一个英雄?
在对于这个主问题的探究中,老师拓展了学生自主赏析探究的开放思维,因为学生的生成非常丰富,例如项羽是一个悲情英雄、末路英雄;项羽是一个有情有义、重情重义的英雄;项羽是一个敢作敢为、勇猛善战的英雄;项羽是一个自豪自负、知耻重义的英雄等。也有学生说项羽是一个推卸责任的懦夫,项羽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夫······最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明白项羽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然后才是一个英雄。项羽的性格是立体的、多重的,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人”的角度去评价他、鉴赏他、探究他。
其二在学生对于这个主问题的自主赏析探究中,老师还掘深了学生品读文字的线性思维,例如老师对于两处文字的替换,很有考究。一是项羽的泣下沾襟“莫能仰视”中的“能”换成“敢”行不行,一是项羽的东城“快战”的“快”换成“决”行不行。第一处让学生体味项羽的凄怆悲凉、悲伤无奈内心世界,第二处让学生领略项羽战场的骁勇气魄,淋漓痛快的情感。课堂主体是教师引领学生赏析,重点突出。
三、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规律总结和拓展运用的教材意识目标定位准确清晰。
《项羽之死》是选修课《中国古代散文诗歌鉴赏》中的第三单元,对于散文来说是散文的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编者意图是让学生明白“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就是教材、课程意识,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这一单元的结构由“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三个部分组成,《项羽之死》属于“自主赏析”板块。因此,引导学生寻找并总结出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规律和拓展运用于实际的阅读训练自然成为它的目标定位,这一目标定位非常准确,因为他的教材意识十分清晰。
晓忠老师最后环节链接的温州市2009年的二模考试题苏轼的《书上元夜游》,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文中作者呼之欲出的形象和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及思考,这是培养学生的拓展应用能力,因为浙江省高考文言诗文阅读的最后一道试题就是这样的赏析题。当然,我们平时的教学不能跟着高考转,但也不能在平时的教学不兼顾高考。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高考题也无非是一个练习。
另外,我还想针对选修课说几句话。我一贯认为选修课的教学应该是为学生的文化生命奠基,我们的选修课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选修课程那博大、丰富、深厚的文化世界,让学生感受选修课的文化之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陶冶学生思想情操,让学生自觉的走进中国文化的乐园,发现她,感受她,创造她。《项羽之死》是我们的同学在高中阶段最后一次接触《史记》了,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妨来一点文化的提升,让学生感受一下史迁创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诸如在矛盾的冲突中刻画人物,选择典型的事件刻画人物,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等。我们还可以联系这一课的课后的资料——司马迁对于项羽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对照,感受一下太史公的史学观、人物评价观等等。总之应有一种《史记》文化的呈现。但有的老师不太赞成,这观念需要转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