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什么”是第一位的

 行在今天 梦在明天 2011-12-06
“教什么”是第一位的
作者:曹 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9-4-15  点击数: 255

“教什么”是第一位的

南京高淳武家嘴实验学校   曹 刚

一直在实践思考着语文教学,也时常遇到困惑,比如面对选文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怎样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有时甚至反思自己上的是不是“语文课”,因为迷茫,所以求索;因为热爱,所以执着。余老师再一次来到我们身边,在连续两天的学习中,我对语文课“教什么”有了更深的体会,也为自己拨开了长久以来的迷雾。

我的启示要从余老师的《行路难》说起,李白的《行路难》,我们应当教什么给学生,摆在我们面前可选择的取向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对诗文的讲解来理解李白怀才不遇的情怀和在悲愤中豪迈与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乐观思想,我们也可以通过朗读来体悟诗歌的写作手法。而老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的美句”、“话题—说说你对诗中难句的理解”和“背诵 吟诵”三个板块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读,在短短的六分钟内指导朗读诗文五遍,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了对诗歌节奏、抑扬和“心茫然”“会有时”两处关键处的朗读,接着他自己范读,再请大家自由读,从而进入“沉思默想感受诗中的美句”。最值得称道的是,老师巧妙地用两个“课中微型讲座”介绍“警句”和“用典”,帮助学生积累,并通过“课文联读”的方式穿插《己亥杂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进一步提升同学们对“警句”和“用典”知识和作用的理解,然后开始话题,解说对诗中难句的理解,解说诗中两个难句,指出这两个难句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困境和用典来传情达意,最后背诵。

如果仅仅看到老师是按“朗读 感受诗中的美句”、“话题 说说你对诗中难句的理解”和“背诵 吟诵”三个步骤展开教学,那是表面化的,最关键的是这堂课内在的教学设计思想,即老师用这个文本“教什么”,并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的达成。

王荣生博士很明确地界说过: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教学中“应该教什么”;语文教材内容,是指语文教学“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则是指“语文教学实际上教了什么”。因为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大部分不能直接呈现给学生,它只能通过“课文”这一载体隐含着呈现给学生,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只能用“课文”来教,然而由于教材编制的落后,老师作为“课文的处理者”自觉与不自觉地在影响着课文所承载的“语文课程内容”,因此有时甚至出现教的根本不是语文的现象。

那么,老师在这节课里想“教什么”呢?显然,他的目标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诗歌文意和主题的把握,因为这是“是什么”的范畴;在我看来,老师是希望能从《行路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一般的“读诗”的过程中来学习诗歌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所以,老师在第一项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朗读是为感受诗歌中美句服务,接着,两个“微型讲座”是为进一步地帮助学生解读诗歌服务,而另外两首诗的“课文联读”是为学生理解“警句”和“用典”,进而帮助今后能够独立的诗歌阅读服务,最后在对两个难句的解说中,除了分析作者的想法和心情外,老师又鲜明地提出诗句中分别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困境和用典来传情达意,避直就曲,这也进一步地从写作的角度地指导学生。

同样的例子,让我想到老师执教的《我愿是激流》,老师用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和美美地说,四个板块建构教学,最关键的是,他在这四个环块中提出了“意象”“意境”和“意蕴”的概念,并教会学生抓住“意象”“意境”和“意蕴”这三个内容来“鉴赏”诗歌。因为是“鉴赏”,即是对课文的欣赏与感受,所以老师设计了“听”“读”“品”“说”这种教学与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听”喜欢了课文,又因为喜欢,所以“读”,进而“品”出诗歌“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老师用《我愿是激流》这个文本选择了“鉴赏”这个教学内容,同时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帮助实现了对诗歌的鉴赏,学生因此通过这样一节语文课就学会了鉴赏,进而可以独立地用这一方法去鉴赏其他的诗文,这就是技能的积累。

我们语文课程,它不同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王尚文先生提出的:“其他学科所教学的言语所表达的内容,而语文则是用以表达的言语形式。换句话说,其他学科重在‘说什么’,语文重在‘怎么说’。对于其它科课本的言语,懂得它们‘说什么’就可以了,如果要去揣摩它们‘怎么说’,也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说什么’。而对于语文来说,明白它‘说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更好地领悟它‘怎么说’,即主要通过语文教材的言语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我们教学中的“教什么”,归根结底还是要为“学生怎么来读文章”,“学生怎么来思考”,“学生怎么来写作”服务,而上述,老师在其《行路难》和另一节作文课教学中具体表现出来了。

不单单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怎么样”,这才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在面对“教什么”首先要明确的,我们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其根源也可以说是,我们教了很多无效的知识,做了很多无效的努力。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余老师的“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其本质的立场,是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在课堂上积累,积累语言、积累语言学习的方法、积累学习技能、积累情感因素,从而实现学生能够自主准确地读文章、文从字顺地自己写文章的基本功,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实际、实用。

 

 

200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