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刚刚出版的一本新书,叫《你能做任何工作:“无用的”自由技艺的惊人力量》(You Can Do Anything: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a 'Useless' Liberal Arts Education),作者是纪实作家乔治·安德斯( George Anders )。 用中国话说,这本书就是文科生就业指南。但是请注意,这可不是说文科生不好找工作,所以安德斯写本书帮他们找 —— 这本书说的是在今天这个新形势下,文科生其实更容易找到好工作。 过去理工科出身的人工资高,中美两国整个社会都比较崇尚理工科。而安德斯说,最新的调研数据显示了一个趋势,现在美国的就业市场中新创造的岗位中,文科生的优势越来越大。 从2012年到2016年,美国新创造了101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只有5% —— 也就是541,000个岗位是在计算机相关的领域。就算你把所有和互联网、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岗位加在一起,也不到10%。 那么剩下的90%的新工作是什么呢?大部分都和“文科”有关系 —— 也就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比如说“市场研究员”,新增了55万个就业岗位,四年增加了30%,比程序员都热门。类似的还有咨询、教育、娱乐业等等,都不是纯技术的工作。 这其实是技术进步造成的。现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像计算机领域,它消灭旧岗位的速度和创造新岗位的速度几乎是一样快的,并没有增加多少新岗位。 这个世界可能不再需要更多程序员了 —— 但是只要人工智能跟真人还有区别,就业市场就需要文科生。 文科生不但存活了,而且正在反击。 不过,这里所说的文科生,可不是那些只知道死记硬背考试知识点的人。想要抓住这波机会,你得是一个比较高端的文科生。 01什么文科才是好文科? 我以前认识一个美国人,他儿子考上了斯坦福大学,结果选择了学中文。我当时一听就觉得非常奇怪,美国根本不缺会说中文的人,你一个美国人中文学得再好又有啥用呢? 结果过了几年,他儿子从斯坦福毕业,马上就在 Google 找到了一个很不错的职位。 这个现象非常有意思,学中文的人,为什么能在 Google 找到工作。这是因为美国的文科教育和我们设想中那种死记硬背的文科教育有很大差异。比如有个男生叫乔希(Josh),大学学的是人类学。这是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比较爱研究什么热带雨林中的原始部落之类。这样的专业,除了知道一些趣闻谈资,还有什么用吗? 乔希在大学的时候,有一天讲课的是一位女教授。教授带了一把指甲刀,当着学生的面剪下了自己的指甲,然后把剪下的指甲放在一张纸上,让全班同学传看。同学一看这也太恶心了。 这时候教授说,指甲还长在我手上的时候,你们都夸指甲好看,可是我把它剪下来,你们就觉得很恶心,这说明什么道理?说明同样一个东西,我们对它的评价并不完全是由东西本身决定的,而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文化这些背景条件有关系。我们研究人类学,就要学会理解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文化中意味着什么。 这就给了学生一个考察复杂世界的眼光。你学了人类学,就可能拥有一种比直来直去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自由技艺教育的价值所在:它培养的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比如乔希学到的一个技能,是他特别擅长听别人说话。哪怕这个人和他的文化背景非常不同,他也能理解这个人。 现在有很多人是技术盲,买了复杂的科技产品不知道怎么安装使用,他们可以找乔希。乔希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他开了个小公司,专门帮不懂技术的人用电子产品。他就把自己的人类学技能和技术结合在了一起,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定位。 现在乔希已经进入人机交流领域,成立了一个公司专门帮企业设计网站和软件的用户界面,非常成功。 像这样的例子书中有很多,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你必须把文科的见识和理工科的技术结合起来。比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