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洋意外发现明朝石碑,上刻3种文字,揭开郑和下西洋真正目的

 文史道 2024-01-02 发布于山西

1911年夏天。

一位名叫托玛琳的炮舰工程师,正在斯里兰卡南部的一个港口进行工作,工作中他意外发现了一块黑色的石碑。

石碑高约145厘米,宽约76厘米,厚约13厘米,顶部两侧呈圆拱形,上面刻有二龙戏珠的浮雕。

石碑背面光滑平整,正面刻着三种文字碑文,分别为汉语、泰米尔语和波斯语。石碑的发现,一时轰动了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历史学家曾邀请了印度考古学家进行鉴别,最后没有破译出来。其实,那时泰米尔语和波斯语几乎都已失传,早已无法辨识。

最后,还是经由英国驻北京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帮助下,才最终破译了碑文内容。虽然石碑经受多年海水侵蚀表面损坏严重,但大部分中文内容还是容易识别的。

经研究,这块石碑就是历史上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由郑和下西洋期间所刻。

通过碑文,不仅揭示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意图,更揭开了大明与斯里兰卡当年的往事历史。

郑和下西洋与“锡兰国”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怀揣着朱棣皇帝的伟大梦想,开始了首次海上远航活动。

郑和船队浩荡,在海上蔚为壮观,所到之处与友邦为善,进行货物贸易也十分慷慨,深受东南亚等国拥护,当时大明一度被外邦奉为“天朝上国”。

然而,郑和船队在经过一个叫作“锡兰”的国家时,却遭到了锡兰国国王的阻拦。

只因为郑和船队太过庞大,尤其是第一次下西洋,总人员超过了1万人,仅水手就有将近3万人,舰船共计62艘,长130米,宽50米,实力早超过了中世纪中等规模的军队。

这样的阵势,早吓坏了锡兰国国王。锡兰国,四处临水,为一岛国,时常遭到海盗的打劫。郑和船队的到来,他误认为是大海盗来袭,根本不敢让船队靠近。

即便当时郑和派遣使团上岸与锡兰国国王进行了交流,但锡兰国国王一直表现出冷漠和不友好的态度,并且还勒令郑和船队尽快远离锡兰国。

对此,本着和谐相处理念的郑和也不好发难,只好调转船头默默地离开了锡兰国。

文献记载,锡兰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全国信奉佛教,早在东晋时期,锡兰国就曾派遣使者到过建康(今南京),并给晋王献上过玉佛。

“锡兰”,在锡兰国是“高山”的意思,如今国家名字为“斯里兰卡”,与中国保持着长期睦邻友好的关系。

公元1409年10月,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这次下西洋之前,郑和为了改善与锡兰国的关系,特意向永乐皇帝请示之后,镌刻了一块石碑。因锡兰国全国信奉佛教,于是郑和想借助布施锡兰国的佛寺来达到化解的目的。

所刻石碑,即为《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碑文从右向左一共11行,共计275个汉字,详细记录了郑和的船队来到锡兰时,对锡兰的佛寺进行布施、供奉佛像、立碑的情景等。

碑文的大致内容为: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圆明广大,道臻玄妙,法济群伦。历劫河沙,悉归弘化,能仁慧力,妙应无方。惟锡兰山介乎海南,言言梵刹,灵盛翕彰。比者遣使诏谕诸番,海道之开,深赖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谨以金银织金、紵丝宝旛、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

……(以下为布施的财礼表单)

旹永乐柒年岁次己丑二月甲戌朔日谨施 。”

碑文语气诚恳,丝毫没有傲慢和恃强凌弱的态度。即便如此,当郑和船队第三次下西洋抵达锡兰国时,依然没有受到锡兰国王的热情招待。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郑和原本以为,以大明的雄厚财力和影响力,这次到来锡兰国王一定会蛰伏在大明王朝的威势之下。

谁知令他没想到的是,当锡兰国王看到郑和船队满载着丝绸、瓷器和石碑到达锡兰国后,竟然心生了歹意。锡兰国王自认为自己的海军实力也不弱,想要趁机掠夺郑和船队。

结果,自然锡兰国大败,锡兰国王被押送到南京面见朱棣皇帝。当时永乐大帝正值意气风发之际,对袭击大明宝船的锡兰国王并没有追责,只是剥夺了其王位,另立了新君。

正是因为立了新君,郑和最后将石碑赠予给新国王后,才得以石碑在锡兰国永存。

其实,也正是石碑的出现,通过碑文的详细记述,我们得以解开郑和七下西洋的真正意图。

历史上针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三种说法:

1、为了寻找流窜到海外的建文帝,目的是为了给明成祖朱棣解决心头隐患,此观点出现最早,也流传最广。以至于还被收录在清朝编撰的《明史》里。

其实别说区区一个建文帝,即便是建文帝的小股势力,在当时实力雄厚的永乐帝面前都不算个什么。如果永乐帝真是花费如此巨资去寻找一个人,那他的格局不可能开创如此伟业。

2、武装巡游,为了震慑当时盘踞在南亚大陆北部的帖木儿汗国。只因帖木儿汗国开国皇帝帖木儿,曾明确拒绝过明朝纳贡称臣的命令。

但实际上,自1405年帖木儿去世后,其继承者对大明十分顺从,也十分友善,再往后帖木儿帝国进入内战分裂,逐渐式微,根本不会对大明王朝构成威胁。

3、大明的文化彰显,和践行儒学学说中最顶级的“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政治理念。其实这一说法才是永乐大帝让郑和七下西洋的根本目的。

这一点,我们从郑和每次出海,都要携带大量的大明特产,丝绸、瓷器等,以及虔诚地《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中,均可得见大明王朝热爱和平、重视海贸的光辉形象。

读者们,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