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国元教授:项目式学习探秘

 张红梅tm5tz15t 2024-01-03 发布于云南

图片

全文约5500字,阅读需6分钟

分享 | 桑国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整理 | 北师大项目学习

项目式学习被称为“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近二三十年被欧美国家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中。我国十多年前就有项目式学习的声音出现,只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比较有限。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新课标发布后,项目式学习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关注重点,以及实现课程与教学创新的重要抓手,受到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但是相较于常规课堂,项目式学习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师生关系都发生了较大转变。在实际教学中,不仅有初识项目式学习的人会质疑它在学校落地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还有很多教育人在实践时常常被困于“项目式学习如何开展”的问题上,大家经常很难绕出学科的概念,始终抓不到学科知识与素养结合的平衡点。

基于此,北师大项目学习和师育未来PBL搭建了“北师大项目学习优秀案例展播”活动平台,通过专家引领讲座和各学科一线教师的课例分享,帮助全国更多老师接触到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最真实教学案例,带大家掌握和实践项目式学习。

为了方便老师们学习,我们也将各位专家老师的观点和案例进行了整理,以文章的形式分享给大家。本文为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桑国元教授分享内容的整理。

01

为什么开展项目式学习?

主持人:项目式学习为何能够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推广开来?

桑国元:

如果大家现在搜索与项目式学习有关的话题,不难发现从 2019年开始关于项目式学习的案例、论文、视频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此外,在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获奖名单中,以及各级各类课题申请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与 PBL 有关的议题。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关注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项目式学习。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第一,与世界大环境有关。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重点就是课程与教学创新,而项目式学习是实现课程与教学创新的重要抓手,尤其从2000 年开始,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推广的一种课程教学创新新路径。

第二,项目式学习开始进入国家政策文件。2019年,党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提到了优化教学方式,包括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2020年,教育部发布《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标准》,也主张将项目式学习融入高中阶段,尝试在传统教育中注入新鲜血液,通过育人方式变革来培育具备核心素养的未来人才;2022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主持人:项目式学习和其他学习方式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如何保持平衡?

桑国元:

我们知道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在2000年上一轮新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义务教育阶段课标中就提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体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有:问题式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任务型学习(Task Based Learning),场景式学习(Place Based learning),以及学前阶段的游戏化学习(Play /Game Based Learning)等等,这些学习方式跟项目式学习在逻辑上高度相关。

但是应用到中小学一线课堂中的学习方式可能并不多,常态的学习方式有听讲、阅读、讨论、练习等,尤其在中学阶段,核心学习方式可能就是刷题、反复操练。虽然诸多学子往往通过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向更高一级的学校迈进,但是这种过分单纯的应试教育也成为了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的主要阻力。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传统上,教育从业者往往任务增加艺术课、体育课或者多搞一些活动就是素质教育。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有些落伍。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借助包括项目式学习在内的创新举措,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育核心素养。

总之,项目式学习是对诸多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补充,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指出的:如果说过去的课改更多基于原有学科的变革,下一轮课改应该是基于项目学习的新课改。

主持人:老师认为针对低龄儿童不太适合开展项目式学习,您如何看待?

桑国元:

过去在讲座中也有很多老师问过我类似的问题,首先抛出我的总观点,项目式学习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适用于纵向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学段,以及横向几乎所有的学科。

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以及小学一、二年级,是属于我们整个基础教育体系当中的低学段。面对低学段学生,一些老师提出孩子们不识字怎么办?不识字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开展可以不需要书面文字的项目。还有一些老师会担心孩子不会合作怎么办?我们需要知道,孩子们从学会交流开始,可能就已经懂得如何合作了。比如幼儿在开展自主游戏时,他们可以快速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并在合作中完成各种游戏。

在低学段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关键是,教师不要从成人视角去看待合作,以及项目、产品/成果的质量。我们要把视野放到与儿童平行的位置,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成长规律出发,去认识不同学段的项目式学习,并且降低对最终产品的期待。总之,我们要蹲下来,倾听儿童,引领儿童,助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02

项目式学习如何开展?

主持人:从操作性上来讲,项目式学习到底应该在什么时间开展?能否在一节课之内完成一次项目式学习活动?

桑国元:

的确,学校课程安排非常紧凑。每个星期、每天、每位老师应该上多少节课,都是被固定安排好的。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到底应该什么时间开展项目式学习呢?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教师统整教材中的知识点。新课标中提出要开展大单元教学以及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这就需要老师们统整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知识的碎片化。这样可以节约不少教学时间,以方便开展项目式学习。

第二,学校灵活设置项目式学习时间。比如一些学校将每周三下午确定为学校的项目式学习时间,全校整体推进项目式学习的落地。还有些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项目式学习。以上两种方式需要学校领导发挥自主权与能动性,重构学校课程教学体系,为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提供土壤。

第三,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课程安排。《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换言之,老师每上10节课,其中就有1节要进行跨学科实践,而项目式学习就是一种高质量跨学科实践。所以新课标的出台为老师们提供了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合法依据。

关于能否在一节课之内开展PBL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们带领学生做项目式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是在模拟未来世界中的各种职业角色,但是哪种职业开展的项目可以用 40 分钟来解决呢?一节课的时间太短暂了,根本无法走完整个项目式学习的流程,无法深入探究,因此,我本人不太建议进行这种一节课就完成的微项目。

主持人: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学科整合方式,强调跨学科。有些老师会担心跨学科学习是否会影响主要科目的学习效果?

桑国元: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趋势。首先,2022年版新课标中对“跨学科学习”进行了特别强调,所以各学科的老师也应该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其次,每个学科学习的有效性也是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有效性来呈现的。过去教育部门设置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旨在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那么跨学科会不会影响到主要学科的学习效果?答案是否定的。跨学科是指看不到学科的边界,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一种状态。尤其在项目式学习中,开展一个高质量的项目自然就会实现跨学科。比如,我们团队有一本书《“语文 ”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索》,“语文 ”是指语文教师主要发起项目,但是每个项目中同时也会涉及到其他几个不同的学科。再举一个语文学科融合教育戏剧类的项目式学习案例,它就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同时涉及了艺术学科,也是自然就包含了语文和艺术两门学科。

总体来讲,学生最后应该具备能够运用跨学科知识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跨学科学习不仅不会影响主要学科,反而会提升单一学科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们不要惧怕跨学科,我们能跨则跨!

主持人:项目式学习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在分组方面要注意什么呢?是让学生自愿组队还是教师指定呢?

桑国元:

学生合作是项目式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特点,甚至我主张“无合作不PBL”。举例来说,之前听到一位中学生说他们生物老师布置了一个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回家制作一个鸡蛋模型。但是我们想一想,这算不算真正的项目式学习?我认为是不算的,因为这个任务里既没有解决真实的问题,也没有同学之间的合作。

那么如何进行分组,并让学生互相合作在小组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呢?老师可以按照分解之后的驱动问题来分组,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任务类型或者小组中角色分工进行自主选择。比如刚才提到的语文学科融合教育戏剧类的项目式学习案例,不同类型或者不同主题的戏剧都可以变成不同小组的任务,学生们可以选择参与到感兴趣的戏剧所对应的小组中。如果感兴趣的小组满员了,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协商解决,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意义地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最终彰显他们的主体性。

主持人:教师如何支持学生在PBL中的个性化学习和个体发展?

桑国元:

裴娣娜教授为《项目式学习教师手册》撰写的序言中提到,“项目式学习的推进,通过研究对象、研究视域和研究运作方式的转换,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体现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说项目式学习可以体现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第一,在选择项目主题的环节教师会充分征求学生意见,最后确定呼声比较高的主题开展,所以不同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表达。第二,在确定驱动问题以及整个项目计划、执行、终结、复盘、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也主张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并发出自己的声音。第三,在小组合作分工环节,我们也有不同的任务角色、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当然个性化发展不是放任自流,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参与的学习主题和内容,但是不能退出学习,所以项目式学习实施中教师应注意边界,做好引领工作。

03

项目式学习对学生和教师有什么影响?

主持人:如何评价一次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桑国元:

这个问题需要区别看待。从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有效性角度来看,朱永新教授在之前的采访中就提到,“国外大量研究表明,项目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且对思维能力、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表示项目式学习对于成绩提高的重要价值。

此外,我们也在中国高教研究的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项目式学习能否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成效——针对干预实验研究的元分析》,我们选取18所学校232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项目式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果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项目式学习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包括词汇教学效果、听说教学效果和读写教学效果,也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裴娣娜教授也指出,“集教育理论探索、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培养教育改革实验家三位一体的主体教育实验”,并表示项目式学习与主体教育实验不谋而合,同样是致力于探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新路径,致力于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未来,我们课题组的核心也将放在证明项目式学习相较于其他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上面。

主持人:一线教师往往会担心项目式学习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提升。对此,您有何建议?

桑国元:

刚刚提到,朱永新教授已经通过国外的实证研究,证明了项目式学习对于成绩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那么项目式学习如何助力提升学生成绩呢?首先是通过提升学习动机。我们知道,随着学段的提升,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都开始不断下降,但是在项目式学习中不太会出现这种情况,甚至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或者老师眼中的问题生,可以在项目式学习中表现得非常优秀,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对成果和过程质量的追求都很高。所以长远来看项目式学习一定会对学生的成绩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项目式学习也要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真正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式学习,应该聚焦到课程标准中,围绕着学科的知识点或者统整之后的知识点来开展。

主持人:在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桑国元:

已经有很多学者讨论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设计师,是陪伴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是课程的开发者等等。但是在项目式学习当中,教师的角色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教师要成为优秀的项目管理者。企业中有一个角色叫项目经理,他要做好对时间、空间、资源、人力等的管理和控制工作,教师在项目式学习的角色就类似项目经理,需要管理好整个项目。当然PBL还强调,不只老师还有学生也应该成为项目管理的一份子。

第二,教师要成为课程创生者。教师在设计、选择项目式学习主题的过程当中,需要跳出知识点来看知识点,跳出教材来看教材,跳出学科来看学科,如果大家只盯着已经安排好的碎片化知识点,很难做出高质量的项目。

第三,教师要成为资源整合者。在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过程当中,老师也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专家分享,作一名资源整合者,去整合学生所需的各种资源。

第四,教师要成为学习支架搭建者。在开展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学生在小组内部做自己的项目,老师不一定能全程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因此,老师需要实时了解学生们的状态,以及需求和问题,然后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为大家提供各种学习支架,包括资源支架、工具支架、问题支架等等。

扫描海报二维码,加入VIP会员俱乐部

可观看桑国元教授讲座课程回放

PBL精彩合集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