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国潜艇张保皋级什么梗,原来,张保皋是韩国新罗时代的大航海家

 海潮轩 2024-01-03 发布于北京
韩国

张保皋(韩语:장보고;790年—846年)是新罗时期的名将,出生于新罗清海镇(今朝鲜半岛全罗南道莞岛)。他出身平民家庭,在唐朝徐州任职为“武甯军小将”,擅长战技。

张保皋(Jang Bogo)是韩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和商人。他生活在新罗时期(公元7至8世纪),被认为是韩国历史上最早的海上贸易和航海专家之一。

张保皋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年轻时就展现出商业才能和对航海的热爱。他经营着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拥有自己的商船舰队,并在朝鲜半岛和东南亚之间进行海上贸易。

他的商业活动不仅促进了新罗王国的经济繁荣,还加强了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和文化交流。他的商船舰队成为新罗海军的基础,对保护新罗王国免受外来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保皋也以他的慷慨和善良而闻名。据传他对穷人和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并在朝鲜半岛各地修建了寺庙、桥梁和水利工程,造福人民。

尽管他的事迹在韩国历史中广为传颂,但关于张保皋的具体生平和事迹的信息并不十分详细。然而,他作为一位早期的韩国航海家和商人,对韩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商业才能、航海技术和慈善行为在韩国社会中被赞赏和崇敬,并成为韩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七世纪时,新罗黄海地区经常遭受海盗袭扰,新罗人经常被掳走成为中国的奴隶。张保皋通过武力清剿海盗,确保了新罗的安全和制海权,并使青海镇成为新罗的贸易重镇。他组建了对唐朝和日本的国际贸易网络,并增强了朝鲜半岛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公元824年,为了团结在中国的新罗人,他出资在今山东省文登县赤山村帮助村民修建了一座名为赤山法华院的佛教寺庙,成为新罗人的精神支柱,邀请了天台宗派的首批僧人来念经。

后来,张保皋被封为“清海镇大使”,成为中央统治核心的一员。尽管出身贫寒,他对当时贵族垄断的社会秩序感到不满,试图改革不平等的骨品制度,减少贵族集团的控制,但最终失败,并卷入政治斗争,最终被刺客所杀。去世后,他被日本人尊称为新罗明神、赤山明神。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撰写了《张保皋郑年传》,赞扬了张保皋的功绩。

张保皋作为韩国历史上的航海家和抗击海盗的英雄,他的事迹和勇气在韩国历史中被广泛传颂,并受到赞赏和纪念。

赤山法华院位于荣成市石岛湾畔赤山风景区内,这里依山傍海,风光如画,游人如织,一寺连三国,成为促进中、韩、日三国友好和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

然而,这座著名的寺院,最初是由新罗(现韩国)人张保皋将军于824年兴建,距今快1200年了。一个外国人,为何有这么大本事,竟然在强盛的大唐国土建起一座寺院?为什么取名赤山法华院呢?

张保皋将军之所以能够在大唐国土上建造赤山法华院,主要是因为他与大唐朝廷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亲近的关系。他作为一位卓越的航海家和战士,曾多次率领舰队抵御海盗的侵袭,保护了东海和黄海的安全。他的勇敢和才能赢得了大唐朝廷的赏识和信任。

大唐朝廷欣赏张保皋将军的才华和贡献,赋予了他在中国兴建寺庙的权力和支持。这也体现了当时大唐国际交往的开放态度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视。

至于赤山法华院的命名,赤山是这座寺庙所在地的名称,因为周围山峰苍劲挺拔,给人以红色(赤红)的印象,因而得名赤山。法华则是指法华经,这是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赤山法华院的名字寓意着这座寺庙所在地的自然特征和佛教教义的融合。

赤山法华院的建造不仅彰显了张保皋将军的建筑才能和佛教修行成就,也成为中、韩、日三国友好和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这座寺院见证了跨国界的佛教交流和文化融合,为促进三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要解开这一谜团,需要从新罗人张保皋的生平说起。

张保皋自小苦练一身功夫,不甘心一生平庸,立志拼搏奋斗,闯出精彩人生。他觉得自己只有到了大唐才有用武功翻身的机会。

张保皋(790—841),又称张宝高、弓长、弓福、弓巴,新罗清海人,被韩国奉为民族英雄和“海上王”。大唐诗人杜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传颂。

其中,《张保皋郑年传》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传记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在这篇传记中,杜牧深入描写了张保皋和郑年两位武艺高强的韩国新罗时代的大侠客,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武侠文化的魅力。

杜牧通过对两位侠客的描写,展现了他对武艺高强者的敬意和钦佩之情。大唐时期的人们大加赞叹俩个外籍将军张保皋和郑年的功夫高强,未有能敌者,这不仅是对两位侠客的赞誉,更是对他们所代表的武侠文化的肯定。

杜牧的文字充满了艺术感染力,他通过对张保皋和郑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古代侠客的风采和气度。

同时,他也通过这篇传记表达了自己对于武侠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可以说,《张保皋郑年传》是一篇充满了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佳作,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保皋小时候生活于新罗。朝鲜半岛分成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强国政权,争斗激烈。张保皋所处的新罗国,实行“骨品制”,朴、金、昔三个姓氏地位最高,称为“圣骨”,其他贵族分为“真骨”、六头品、五头品、四头品四个等级。“圣骨”“真骨”世袭王位。而张保皋,是卑贱平民出身,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下,没有任何机会出人头地。那时新罗朝政松驰,徭役赋税沉重,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尽管出身卑微,但张保皋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才能。他自幼热爱海洋,对航海和水战有着深厚的兴趣和天赋。他经历了多次海上冒险和战斗,以其过人的航海技术和战斗策略,成功抵御了来自海盗的威胁,保护了新罗国的海洋安全。

张保皋的威名和功绩逐渐传遍了朝鲜半岛和中国、日本等地。他以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获得了大唐朝廷的赏识和支持。大唐时期,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非常开放,他们欣赏张保皋的才能,邀请他来到大唐国土,与大唐人共同建设赤山法华院。

因此,张保皋作为一位具有卓越航海和战斗技能的英雄,得到了大唐朝廷的支持和赞赏,才有了在大唐国土上兴建赤山法华院的机会。他的建寺行为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也成为中、韩、日三国友好和文化学术交流的纽带,留下了历久弥新的历史遗迹。

于是在公元前807年,冒险跨海偷渡到赤山附近,后流落到扬州一带,苦苦寻觅落脚生存发展的机会。

张保皋是一位出身于外籍的无名小卒,但是在大唐安史之乱的时期,他却成为了一位战斗英雄。

当时,唐军为了扩募平叛,四处招兵买马,张保皋及与他结伴而来的郑年在徐州应征,加入武宁军。张保皋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善于骑马使枪,徐州及武宁军中无人能敌。在814—818年间,他参加了平息节度使吴元济与李师道等的叛乱,战功卓著,擢升为武宁军小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团级。这是一个外籍无名小卒能在大唐升迁的极为不容易的事情。

然而,唐朝因镇压藩镇叛乱,人口锐减,消耗巨大。为了减轻财政危机,唐政府自年开始,采取“销兵政策”,每年大量裁军。

唐穆宗四年(824),张保皋只能卸下盔甲,离开武宁军,辗转于登州府文登县的赤山,欲觅船回国。这一段历史,不仅仅是张保皋个人的经历,也反映了唐朝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唐朝在安史之乱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销兵政策”则是唐朝为了缓解财政危机而采取的措施。张保皋的离开,也象征着唐朝的军队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张保皋到达赤山后,他发现这里的情况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简单。新罗人口贩卖和海盗抢掠的问题使得很多新罗人聚集在这里,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尽管大唐朝廷下令禁止买卖新罗人口,并放还奴婢,但是这些新罗人仍然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困境。张保皋深感责任重大,他决定为这些人提供一个安身之所。

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建设地址时,张保皋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他希望找到一个“心安之地”,一个可以让这些新罗人安居乐业的地方。

最终,他发现赤山村西位于高秀之处,东西南是岩石高山,山峰相连如壁,向西南斜下,山间小溪从西向东流入大海,是个朝阳避风之地。这里地势险要,自然环境优美,非常适合建设一个新的家园。张保皋决定在这里建设一个新的居住地,为这些新罗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他组织了一支工程队伍,开始了艰苦的建设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工程队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建成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个村庄不仅为新罗人提供了一个安居之所,也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张保皋的贡献不仅仅是为这些新罗人提供了一个家,也为整个社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保皋在东南烧制砖瓦的同时,不远处还在开山劈石,为建设寺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座寺院是为了行善积德而建,附近的许多老百姓纷纷前来帮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一年半载的时间,这座寺院终于建成了,其中包括大殿、配楼、钟楼、讲经堂、僧尼住房、食堂、库房和客房等。为了给这座寺院取个名字,人们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定以周围山石皆为红色为由,取名为“赤山法华院”,同时也因为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于天台宗,诵读的是《法华经》。这座寺院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座文化遗产,见证了当地人民的信仰和智慧。

法华院长年讲经,他的教诲深受当地人的爱戴和尊重。他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修行清规制度,使得法华院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人事按部就班,设有院主、后堂、西堂、上座、香灯、司火等,每个职位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义务。

同时,法华院还设有新罗翻译,以便更好地传播佛法。当地官府的“押衙”、大使等,兼职法华院所属的寺庄管理、沟通、协调工作,这种合作关系为法华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法华院皆举行法会,每天受戒者约200人,最多时达250人。法华院讲经礼忏,有新罗风俗,也有唐朝风俗,这一传统仍然保留至今。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周边的新罗人也聚到这里,载歌载舞,欢度月圆节日。这一传统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文化活动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一时间,赤山法华院成了新罗人往返大唐的驿站和文化活动中心,这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唐武宗在会昌五年间(845)发起毁佛潮流,这场浩劫波及了许多寺庙,其中包括了赤山法华院。曾经香火鼎盛、人气旺盛的寺庙,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僧侣们不得不放弃信仰,或者流亡他乡。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间草木丛生,赤山法华院的地址也逐渐被人遗忘。然而,经过千年风霜雪雨和自然侵蚀,这座古老的寺庙终于被人们重新发现。

约1200年后,荣成人根据日本高僧圆仁的游记,考察找到了法华院的遗址,并开始了重修工作。经过数年的努力,这座千年前的古寺终于再次焕发出了异彩。现在的赤山法华院已经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