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也要“打假”—“千古奇文”《寒窑赋》

 凤凰山居士 2024-01-04 发布于江西

字说心与2022-11-11 10:39河南

古文也要“打假”!

近一段时间,在百度上刷小视频时,经常有关于《寒窑赋》的视频推送出来。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这篇赋我是没有看过的,也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一篇“千古奇文”。

吕蒙正

说起“奇文”一词,我想起了这个词语最早出现的地方:《汉书》卷六十四《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严(安)终(军)王(褒)贾(捐之)传》下。这是九个人的合传,九人皆以文章闻名当世。只有吾丘寿王有些特殊,他先是因为擅长一种名叫“五格”的棋艺被征召的,后来汉武帝可能觉得仅仅下个棋也没有大的用途,又不能参加国际智力精英赛或者世界锦标赛什么的,就说:“你去跟着老董,董仲舒学《春秋》去吧。”结果小寿一学,还真学出成绩来了:“高材通明”。要说这九个人,文学成就最大的那要数王褒了,他的《洞箫赋》和《甘泉赋》,可都是汉赋中的名篇呀。要是放在前几年,名气可比《寒窑赋》大多了,但终于没有得到“千古奇文”的名号,可惜。

《汉书》中说:“其后太子(指武帝时戾太子刘据)体不安,苦忽忽善忘,不乐。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育读奇文及乐自造作。疾平复,乃归。太子喜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后来“奇文”一词就经常被用来形容新奇、不世而出的文章。比如陶潜《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又如南朝梁·刘孝绰《侍宴饯庾于陵应诏》:“高辩竞谈端,奇文争笔力。”唐·钱起《送陆三出尉》:“盛才仍小吏,明代负奇文。”当然,也有不这么用的另类文人,如陶潜《述酒》:“双陵甫云育,三乌显奇文。”指不同寻常的谶纬之言。南朝陈·江总《借刘太常〈说文〉》:“硕学该虫篆,奇文秀鸟迹。”指奇异的文字。又如:唐·萧颖士《仰答韦司业垂访》:“错落负奇文,荧煌耀丹金。”唐·护国《赠张驸马斑竹柱杖》:“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皆指奇异的花纹。

按照网上所传的说法,《寒窑赋》的情形,还真有些与王褒的事迹相似来:

相传当初是为教化太子而作此文的。吕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师。当时太子(后来的宋真宗)青春年少,目中无人,没有哪个太师敢当面教训太子。吕蒙正决定写一篇文章,来告诫太子。于是写了这篇《破窑赋》。

——引自网络XXX科

不仅如此,XXX科不说:“由于受传统观影响太深,有人认为吕蒙正的思想过于保守消极,因此吕蒙正的许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而在《吕文穆公传》中这首破窑赋被看作是吕蒙正的经典之作。”

不过,我仔仔细细地把《宋史》卷二百六十五《李昉吕蒙正张齐贤贾黄中传》看了好几遍,也没有找到关于这篇“千古奇文”的只言片语。《吕文穆公传》究竟是什么样一篇传记,只能不得而知了。像欧阳修《归田录》、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和《邵氏闻见后录》都有关于吕蒙正的佚闻雅事的记载,但没有提及这篇“千古奇文”的。甚至连朱文公晦庵所著《五朝名臣言行录》中,竟也没有提及作为太师教授太子的这样的大事。看来,这些人都真的是有眼不识金镶玉!

吕蒙正,洛阳人,字圣功。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擢进士第一,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状元。京剧有一出《状元媒》,就是说他奉诏以新科状元的身份为杨六郎和柴郡主做媒,看来杨六郎结婚就是在太平兴国二年了。他一生三次出任宰相,北宋建立以来,只有他和赵普有此殊荣。用《宋史》中的话说:“国朝以来,三入相者,唯赵普与蒙正焉。”

吕蒙正做没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呢?没有,太宗赵光义于至道元年八月册立赵恒为太子,以李沆、李至为太子宾客。这时吕蒙正以右仆射的身份出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也就是说他在洛阳做官呢。他在整个太宗朝都没有做过教授太子的任何官职,被授予太子太师是在咸平六年(公元1003),这是宋真宗所用的第一个年号,六年,宋真宗阿恒已经当皇帝六年了。

那么,他是否在真宗朝教授过太子呢?也没有。真宗有六个儿子,长子赵禔,早逝。次子赵祐,于咸平初被册立为太子,不久就死了。第三到第五子祗、祉、祈,也都是早逝。仁宗赵祯,于天禧二年九月丁卯(初八日,公元1018年10月19日)被册立为太子,以参知政事李迪为太子宾客。而吕蒙正已于景德二年(公元1005)表请归洛阳老家了。大中祥符年间,真宗因祭祀的事经过洛阳,曾“两幸其第,锡赉有加”。可见,吕蒙正被授予太子太师只是一个名义,并没有实际去教授过太子,因为那时根本就没有太子。

吕蒙正虽高中状元,但并没任何资料上说过他长于属文,无论是《宋史》这样的官修史书,还是一些藏书家写的著录中,均没有谈及吕蒙正的作品或别集的。现在他的作品,除了寥寥六首诗外,其他就是一首文句粗卑的《祭灶诗》,也不可能出自这位状元之手。查看宋文总集类,特别是吕祖谦编纂的《宋文鉴》,连他这位七世祖的弟弟的“千古奇文”也没有收录,真不给面子。从宋到清,那么的文选、文集,竟全没有收录的,可见这“千古奇文”隐藏得够深的。

倒是有网友发现,它最早可能是出自一位清朝末年的“书法家”戴于芹的一幅书法作品。然而这位书法家也是隐藏得很深的人物,就连无所不能的网络上,也查不到他的任何生平事迹,更没有他的字帖什么的在出售。而且,他生活的年代是吕蒙正死后900余年,至于他是怎样发现的这“千古奇文”的,我们也是不得而知。

戏曲吕蒙正彩接彩毬

至于吕蒙正和“破窑”或者“寒窑”的关系,倒还是有点的。一、《宋史》卷265《吕蒙正传》:“初,(吕)龟图(按,即吕蒙正的父亲)多内宠,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颇沦踬窘乏。”二、富弼《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始,公少时,考妣以口舌偶相戾,遂以异处。然情义内笃,交誓不复嫁娶。考后连左边幕,妣居洛中并留公侍焉。公每感叹愤懑,绝迹于龙门山。躬事薪汲,力奉慈养而且痛自刻责以。为业昼夜漏相接,未始少懈。尝泣泪满所读书,而怳怳日若无以为生者。如是数年,学益富,文益奇,声动天下,士友益附。”三、元·王实甫《吕蒙正风雪寒窑记》杂剧,即是杂剧,就没有什么可信的了,用一句老话,是“街谈巷语,道听塗说者之所造也”。到了明代,又在王实甫杂剧的基础上,王錂将其改编成了南戏《彩楼记》,这便是今天各地方剧种所演的吕蒙正寒窑苦读招亲故事的基本来源。

戴于芹书破窑赋
焉与马字写不分了,书法家都这样吗?
小楷写得蛮有功夫的 市窗一词不好理解

梳理一下这几点,吕蒙正少年时,他的父亲吕龟图家中多内宠(姬妾),与其母亲刘氏产生了矛盾,母亲与父亲分居于外。后来其父连年到边疆任职,父母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吕蒙正就与母亲一起长年居住于洛阳附近的龙门山上。他虽心怀忿懑,但潜心苦读,后来终于高中状元。王实甫《寒窑记》杂剧就是在此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但是,吕蒙正的妻子不姓刘,而是母亲姓刘。吕蒙正“初娶宋氏,封广平县君;再娶薛氏,封谯国夫人,皆殁于公之先”。吕家世代仕宦,家资殷厚,其母子居于龙门时,是应当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的。若他的父亲真的弃他母子不顾,依宋朝的科举制度,他是没有办法参加科举考试的。

破窑记连环画

吕蒙正三度为相,家产甚钜。宋真宗为其父宋太宗修造永熙陵,他出家产三百余万助用。在致仕后居洛阳,真宗皇帝曾两次到过他家,赏赐了许多财物。他虽为一代名相,却没有太多的政治建树,不过也不失为一位好官。

他心胸宽广,初入朝为官,有朝廷的官员看不起他,指着他的背影说:“此子亦参政耶?”就是说:这小伙子也是参政官?他装做没听到。有同列官员说,问问这是谁说的,他说:“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为愈也。”

吕蒙正为官不收受礼物,有一次一个朝中官员要送给他一面古镜,说是能照二百里,想来以此获得知遇。他笑了笑说:“我的脸不过楪(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着照二百里的镜子呢?”

在朝廷上,他敢讲真话。有一次,宋太宗说:“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周太祖自邺南归,士庶皆罹剽掠,下则火灾,上则彗孛,观者恐惧,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吕蒙正说:“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他注重发现人才。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他的事迹:

公夹袋中有册子,每四方人替罢谒见,必问其有何人才。客去,随即疏之,悉分门类。或有一人而数人称之,必贤也。朝廷求贤,取之囊中。故公为相,文武百官,各称职者以此。

读完以上文字,《寒窑赋》的真伪网友自然就有明确的判断了。至于它的内容,网络上也有人指出不少其粗鄙不雅之处,我也不一一胪列了。我们民族,是文化繁盛之民族,历代皆有读书之风尚,一篇好的文章,不可能湮灭千年,除非它被埋藏于地下。若不是新的考古发现,你几乎找不到前人没有读过的文章典籍。

这是景点上的吧?

其实只要粗略一读,就能从许多角度看出所谓“千古奇文”《寒窑赋》的诸多破绽:一、它不古;二、它不雅;三、它不奇;四,它连赋体最基本的主客问答的形式都没有,又不押韵,完全不合乎赋的基本文体要求,所以它不文;五,关于它的许多说法,与基本的史实不符,也与吕蒙正的生活与学识不能相称。无论怎样去傅会,怎样吹捧,怎样的去给它弄些子异名,终究还是难以掩盖事实的。至于你想编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或者写到自己文章中,如吕蒙正砸缸、吕蒙正称象或者吕蒙正草书吓(hè)辽什么的,我觉得这也是完全可以的。当别人追问时,你大可像孔融那样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也可以像苏轼那样,简单地说:“想当然耳。”何必去捧着一面假“圣旨”招摇过市呢?“千古奇文”又吓得了谁呢?

看看下面这幅碑帖,据说还藏在什么“碑林”里。赫然写着“吾敬为此劝世文也,太子太师莱国公吕蒙正镌”!“敬”字用这里合适吗?加封莱国公是咸平六年,此时没有太子。写文章的叫“撰文”,往碑上写字的叫“书丹”,在石头上刻字的叫“镌”,试想贵为宰辅,太子太师,加封国公,手拿錾子、凿子、刀子在石碑上刻字,这是大宋朝朝堂上的景象?用一句小视频中的流行语:我信你个鬼儿!

网传的所谓碑帖(局部)
网传的所谓碑帖(整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