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win1974 2024-01-05 发布于广东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when will they release Blossoms Shanghai internationally?”

“English subs when?”

“who can watch blossoms shanghai with english subs legally?”

《繁花》剧集一开播,王家卫的海外影迷正在疯狂寻求能观看剧集的方式,而且焦急寻求英文版。任何一部国产剧都从未有过如此影响。

这影响一部分来自于导演本人。2023 年 12 月 27 日,这部已经传说了 10 年的剧版《繁花》终于和观众见面。2013 年《一代宗师》公映之后,除了《摆渡人》外,王家卫并无更多作品出现。这个十年,还伴随着关于上海的讨论丰富多样的变化、原著小说摘得国内最高的文学奖项之一的茅盾文学奖、以及沪语电影《爱情神话》引发一次又一次热议。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金宇澄在写作《繁花》小说时,几乎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语言,并不是全然的普通话,也不全是按照上海话来写,金宇澄曾在 2015 年一篇文章中自白:“《繁花》使用改良沪语的用意是,作为文学,需要打通地域的屏障,让非上海读着也能感受语态与环境。”原著中,金宇澄把上海的生活缝隙展开,写日常生活,没有强的情节推动,甚至随手翻开一页就可以直接看下去。

在《繁花》的电视剧版还在打磨的过程中,话剧版《繁花》在《蒋公的面子》编剧、南京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温方伊任编剧下,再 2018 年和观众见面,且再 2021 年推出了第二季。基本上,温方伊在原作的故事框架下进行改编,只是把书中看似次要,其实主线的人物拿到了更明显的位置,也打破了原作松散的结构,把它改造成了一部标准的情节剧。

在三个版本的《繁花》 和观众见面后,迎来了不同的反馈,小说出版后,当时的媒体、学者和读者都投以了巨大的关注和赞誉。话剧版口碑好,但依旧偏小众。电视剧版的《繁花》收获数量巨大的观众,评价褒贬不一,但其影响力确是不容忽视。

截止到今天,《繁花》已经播出大半,故事的核心已经明了。豆瓣今日出分 8.1,看过加上在看的人数,快到十万。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繁花》书中的第一页正文:“独上阁楼,最好的夜里。”金宇澄描述了《阿飞正传》的结尾:男主角梁朝伟独上阁楼:“电灯下面数钞票,数清一沓,放进西装内袋,再数一沓,拿出一副扑克牌,捻开细看,再摸出一副。接下来梳头,三七分头,对镜子梳齐,全身笔挺,骨子里疏慢,最后,关灯。”

“这半分钟,是上海味道”,金宇澄在书里写。

王家卫好像是《繁花》影视化改编的第一人选。他 1958 年出生在上海,5 岁随父母移民香港,此后幽又随父母移民美国。算下来王家卫也是上海人,在宣传片中,王家卫说自己虽然离开了上海,但是有很多阿哥阿姐还在,他拍的是一个他们的故事。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1988 年,王家卫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旺角卡门》,主演刘德华和张学友。这是一部工整的剧情片,从第二部长片《阿飞正传》开始,王家卫逐渐放弃了线性叙事和用传统剧情片,用情绪和镜头语言推动影片的进程。对话在王家卫的作品并不扮演绝对重要的位置,出现他作品中的人物,往往都是沉默的,所以才会有大段的独白,那都是剧中人物在跟自己对话。

在《繁花》原作中,一页下来,可能都是几个人物之间在语言上的你来我往。这也是上海方言的特征:节奏快,讲起来自带节奏,甚至富有音韵。王家卫把这样的特征被保留下了,放在了剧中,很多人打开《繁花》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吵,而在此前王家卫的剧作中,基本没有出现过如此密集的语言。

电视剧里,我们也可以依靠镜头语言和色彩来辨认,这是一部王家卫的作品。王家卫给 90 年代的上海上了一层滤镜,无论是黄河路的霓虹闪烁,还是日常场景下的暖色调。而在摄影层面,王家卫并没有把老朋友杜可风和张叔平请到《繁花》中来,编剧也邀请了更熟悉国内电视剧生产模式的《我的前半生》编剧秦雯。

在形式上,这依然是一部王家卫的作品:用不明亮但标志性的通篇色彩表达情绪,用偷窥视角来表达隐秘的情绪,让镜面出现在镜头中提示剧情走向,以及用平移镜头的快或慢来让场景转换,以及近乎慢动作的降格镜头来营造氛围。这些视觉要素都各自可以在《繁花》中找到影子,甚至有观众感慨:“原来电视剧也能用降格。”

王家卫的电影滋养了 2010 年之后的全球范围内的创作者,他们开始沿着王家卫的路创造性地使用镜头语言,寻找自己电影的语言,构建自己的电影世界。

其中,最知名的一个便是打败《爱乐之城》,拿下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月光男孩》。

眼尖又熟悉王家卫作品风格的影迷们,一眼看破迷津,《月光男孩》中出现了《春光乍泄》中的一段插曲,而在多个镜头中《月光男孩》的导演也完成了对王家卫的致敬。影迷们甚至用一个新的视频,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比对,逐帧地分析《月光男孩》导演受到王家卫的影响。

同样的方式,出现在他的影迷在面对《繁花》的方式上,在豆瓣网友 LOOK 看来,在《繁花》的第十二集,王家卫像《2046》一样,让自己此前的作品轮番排着队上场,他看到了《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重庆森林》《春光乍泄》《花样年华》。“前半集 90 年代的上海彻底化作 60 年代的香港”。

从《阿飞正传》开始,王家卫的电影开始关注边缘人。他们往往不是经济大潮下的成功者,而是一些冷艳观看繁华的人,比如《阿飞正传》里的阿飞,他被生母抛弃,幻想破灭,陷入阴影中隐隐作痛;而在后作《堕落天使》中,几位天使各怀心事,都和这个世界无法共情。《花样年华》中只能把秘密说给树洞听的周慕云,只能把情绪留在心里。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在这部《繁花》中,王家卫放弃了原有的剧作上的特征,转而拍摄了一部“类型片”,如果不是仔细寻找,似乎找不到太多王家卫的影子。王家卫不再讲述一个边缘人的故事,即便在原作中,金宇澄给阿宝的人物小传中写他是“时代旁观者”。

但在王家卫的《繁花》中,阿宝成为了时代精神的代名词,原本小说中的两条时间平行而置的时间线:90 年代和 60、70 年代,被修改 1993 年到 1994 的一年内。60、70 年代的内容大部分只作为故事背景出现,有的时候回忆一段,大部分只出现在主人公的口中。

王家卫用了《东邪西毒》的改编方式,只留下了主角的名字:阿宝、陶陶、玲子、李李、汪小姐、芳,基本上重写了一个故事:阿宝在爷叔的帮助下,变成了宝总,给国产服装做营销、炒股、做外贸、应对深圳帮的挑战。一个活色生香、暗潮汹涌的琐事民间故事,变成了主旋律改革开放创业史。标志性的主角独白,还是会在片中出现,只不过不再是展现个人幽暗的情绪,而是大喊时代之音:“1993 年是个伟大的年份,一切尚未定义,一切都有可能。”

这个版本《繁花》更像是原著的一次同人文改编。如果看过王家卫最有公众性、获得最大商业收益的《一代宗师》,就能对王家卫的变化不太吃惊。王家卫在后期的作品中,更加关心大时代和人之间的关系,当时代来临,每一个个体何去何从成为核心议题。对于小说《繁花》来说,时代的变化是一条暗线,王家卫把它拿到显处,仔细讨论。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针对《繁花》的批评集中在两点,其中之一是这拍的不是上海,是香港。

《繁花》开篇,王家卫把镜头对准了在 90 年代不可一世的黄河路,故事由此展开。第二集辛芷蕾扮演的李李出现在黄河路想盘下原来的金凤凰,目的未知,为后续剧作的展开留下悬念。第三集,黄河路成为主要战场,李李顺利拿下了这个门面,至真园盛大开业。

王家卫镜头下的黄河路,灯光旖旎,装点华丽,招牌满天,互相遮挡,色彩饱和度高到不适。到了夜晚更是不夜城,人流攒动,能在黄河路吃上一餐饭成为了上海人身份的象征。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而在市场经济重新起航,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张,外贸松动的 1993 年,上海进入再次黄金发展时期。剧中黄河路的绝大多数场景发生在晚上,和《摆渡人》高度相似的滤镜加持下,甚至让人觉得在看《银翼杀手 2049》。

认为王家卫拍的《繁花》不是上海的批评发出者,主要是生活在当下上海的年轻人,或者是在五年内来过上海的游客。他们把当下的上海和剧中的上海进行比对,上海完全不是王家卫镜头下的样子。

步入 2024 年,黄河路成为了上海打卡文化的最新热地。今日的黄河路早已失去风采,除了至真园的原型、门可罗雀的苔圣园外,其他剧中出现的店铺金梅林、红鹭、金八仙都已不见踪影。今日的黄河路成为了全国各地美食的集散地,露天的新疆烧烤、重庆小面、云南米线平整无光的招牌取代了漫天的霓虹灯,伴之出现的还有遍地的垃圾。黄河路在当下,早已经不是上海的代名词,甚至成为了破败和平头百姓的代名词,风光不再。

在一条拍摄今日黄河路的帖子下,网友留言:“现在我看就是,上海人都说还原了 80 年代的黄河路,非上海人说这才不是上海。”而在今天对于上海的想象中,黄河路早已不是繁华的代名词。陆家嘴的三件套和法租界的梧桐树、武康大楼取代了人民广场、外滩一带,成为了打卡地。而在 1993 年,浦东刚刚划归上海,开始建设, 东方明珠的建筑方案刚刚确定不久,还未完工。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王家卫对于上海的想象或者呈现,更集中在 90 年代。在彼时,有些东西是只能在上海买得到的,外地人来上海旅游,连铅笔盒都要买来带回去送给亲人,款式新颖,除了上海,别处它处售卖。

而这种想象的错位,除了依据的时间轴发生偏移之外,上海城市的发展也在激烈进行。城市中心以曾经的公共租界,即外滩和地处现人民广场附近的前工部局大楼为中心,向西、向东发展的变迁。向东,浦东成为“现代化”的标杆,马路比浦西宽了几倍,现在曾经法租界的不少道路为了应对交通拥堵,只能改为单行道。

而以外滩为中心向西,则是现在被看作是上海想象的安福路、五原路、长乐路、愚园路、武康路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些地名在当下社交平台中,反复出现,成为 city walk 经典路线,咖啡馆移步便,但无论在小说原著和电视剧版《繁花》里则鲜少看到踪影。

《繁花》更是引发了老上海人的一批怀旧热潮,他们曾经就住在曾经的市中心,随着城市的变迁他们往往迁出核心区,去到新城。他们大多在原来的市中心长大,“哪个上海人没有在黄河路吃过饭?”,充斥在讨论中。

这样的讨论有趣的是,关于上海的想象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想象中的上海,对于三十年前的上海是何种光景,早已是各自解释,这些解释从各自的经验而来。

王家卫为了呈现他想象或者理解中的上海,选择了黄河路作为故事的冲突核心发生地,请来了当年的老板,一点点还原菜色和布景,也是他对上海的想象和理解。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小说《繁花》的出世,好像是悄无声息的,尤其在上海之外的地区。在这部作品之前,金宇澄没写过一部长篇,一上来就是密密麻麻的快四十万字。

如果认真地算,《繁花》应该算是一个网络文学。2011 年,金宇澄使用“独上阁楼”的网名在“弄堂网”上开帖,开始开展《繁花》的故事,有网友看了说有劲,叫他“阁楼爷叔”。据《人物》报道,那时候的这个故事还没有“繁花”的名字,有出版业的同行认出作者是他,金宇澄托人立刻转告,千万要保密。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金宇澄在《繁花》出版之前,一直小心翼翼地躲在作品之外,这次自己动心写“网文”,没想到要成红人,金宇澄多少有一点害怕,就像他笔下一个个身处上海隐秘之处的小人物。金宇澄至今仍然是上海知名文学刊物《上海文学》的执行主编,这个刊物和《收获》在上海文学界形成双雄。

第二年,金宇澄的网文在《收获》上刊载,这是对一本小说在中国语境内的最高褒奖。《收获》这本由巴金创立的文学期刊,往往是名家小说在发行单行本之前试水的首选,而还未正式出版的小说如果能就能登上《收获》,更是给读者和作家本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质量一定不会差。

起名字是个问题,马上要出刊了,名字还没定,急坏了金宇澄。一天金宇澄翻开一本时尚杂志,时至圣诞节,这本杂志推出了一个专辑,上面有“繁花似锦”四字。金宇澄看定,就是“繁花”二字了。

金宇澄的《繁花》在他自己口中,是一个上海的清明上河图,事无巨细,徐徐展开的是市井与日常的生活图卷。《繁花》中有 100 多个人物,金宇澄放弃了“描写心理层面幽冥”的文学传统,用大量的对白铺陈,也不用标点,大段大段。在写邮票的图案时,用了近 200 字,看似事无巨细,实则处处都用了心。金宇澄隐藏在故事后面,像是个说书人,“漫不经心”地一个个声色犬马的段子讲给读者听。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一次采访中,金宇澄的朋友陈冲说到,“《繁花》就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上海小说。”她一语道破,上海还是有个人生活空间的,上海就是一座八卦的城市,而八卦就是最好的历史。上海是个市民社会,人和人之间有细密的链接,你来我往有了关系,有事你帮我一下,我帮你一下,关系更加密切。而在来往中间,有太多隐秘和不能说。

金宇澄用了中餐和西餐的区别来讲中西文学之间的理念,他说中餐是十多双筷子面对一张圆台,一桌酒,“一并在背景里流过去”,注重调动,编织人物关系;西餐是长桌,“相对独立,中心聚焦”。金宇澄说,《繁花》的写作也不能说完全是中国菜,但他还是在用中国式的思维来写《繁花》的。

金宇澄见到王家卫,问他:“导演,什么时候能拍完?十年可以吗?”王家卫回:“应该可以。”王家卫在 2013 年,就动了想拍摄《繁花》的念头,这是《繁花》出版的第二年。从王家卫拿下版权,到最后和观众见面,整整十年。

十年间,上海当地团队牵头,完成了两季话剧版。被称为“天才编剧”的《蒋公的面子》编剧温方伊执笔了这一版的话剧,她并未对《繁花》的原著进行大的改动,只是把时空再次变化,让分别散落在小说头尾的人物命运合一,完整地给了观众,也基本保留了两条时间线的叙事。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唯独小毛和银凤的故事,加上沪生和姝华的线索被放到了更显著的位置。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金宇澄说:“话剧都是小说内容,它的观众群还是小,有些原作的味道。”

这种对原有文本的改造,确实是符合小说对于阿宝只是“时代旁观者”的定位,即便是李李和阿宝之间的爱情,也没有被放在显著的位置。而在第二季的话剧中,出现在小说最后几章的黎老师被放在了显著的位置,大段的独白出现在剧中。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总体来看,如果忘记王家卫和金宇澄来看电视剧版的《繁花》,这是一部好剧。

王家卫的一丝不苟体现在剧中的每一个细节,有威士忌的爱好者,看了夜东京发生的一场戏,觉得王家卫在酒的选择上有差池,并没有太用心。直到剧情继续,夜东京喝酒的场面再现。这位爱好者把图截下来,仔细看,收回了自己的判断,王家卫选的几款酒,都是 90 年代的标志物。仔细看就可以看出来,王家卫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细节控,包括公交车、路牌,都一一精致找寻当年之物。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在当下的国内电视剧市场,除了人物关系打结,主打一个“巧合”,主人物之间激烈争吵的现代都市家庭伦理剧外,近年来生发出一种类似于电视电影的新形势,以《隐秘的角落》《平原上的摩西》《漫长的季节》为代表,而其中《平原上的摩西》的导演张大磊本就是一位电影导演,更是凭借首作《八月》摘得金马奖最佳影片。而评价《隐秘的角落》和《漫长的季节》 的时候,我们也会说这两部剧作有电影感。

王家卫的《繁花》则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他一改过去暧昧模糊的表达,人物的独白也不是用来表达内心或者是提供金句,而是提供强烈的时代情绪或者解释剧情发展,生怕哪个观众看不懂。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王家卫的《繁花》和金宇澄的《繁花》已经是两个作品,而甚至也不同于王家卫本人之前的作品,但是多少还是能看得出他的气息。如果我们不能把当下的这部剧集和作为原著文本的《繁花》、作为王家卫的王家卫拆分来看,就会无法接受这样的一部作品。

但如果我们单纯地把王家卫版本的《繁花》当作一个电视剧来看,这也许就是国产剧十年来的巅峰之作,未来可能也会跟《甄嬛传》一样成为常看常新的经典,被盘出包浆。

王家卫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改编会引发的争议,“我的解读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这个剧集只是蛋糕中的一块,看完之后意犹未尽,我建议你们去看原著。”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能忘了金宇澄的原作,和王家卫此前作品的风格,你还是能确定地认为这是一部情节紧凑、张弛有度、细节考究的好剧。在中国电视剧全然没有获得艺术完全合法性的当下,观众能看到这样一部由世界顶级导演完成的剧作,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繁花》过半,你以为的上海和王家卫都不是你以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