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众教育馆的空头泡影

 捉光凑影 2024-01-06 发布于内蒙古

洋务运动以来,人们看到“民智”的低下是一个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主张鼓民力、开民智、育新民,疾呼“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在教育观上,不仅重视精英教育,也重视民众教育,不仅发展学校教育,也发展社会教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清末民初各地纷纷成立通俗演讲所、民众教育馆等社会教育机构。

图片

顺应社会发展大势,赤峰于光绪32年(1906年)始设劝学所,同时成立通俗演讲所。劝学所是清末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通俗演讲所则是劝学所附设的民众教育机构,通俗讲演所的主要任务就是以“通俗讲演”为主要活动方式,对民众进行思想文化启蒙,实施社会教育。19317月,通俗讲演所改称赤峰县通俗教育馆,同年10月易名赤峰县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比通俗演讲所的活动方式更加丰富,扩大到讲演、游艺、展览、体育、图书等五部分。193312月,赤峰县民众教育馆搬迁至三道街粮市西侧路南(原粮市副食商店位置)开办,1946年迁址三中街路北(原兴隆小区赤峰一小对面),改名赤峰市民众教育馆。

民众教育馆的宗旨是“开通民智,改良风俗”,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景,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个美好的愿望很难实现。

民众教育馆虽然名曰“民众”教育,但却不能真正面向大众,实际上是“小众教育”。据贾世谊先生回忆,伪满时期,赤峰县民众教育馆周末经常举办“十番”演奏会。流行于赤峰地区的“十番”音乐在源流上与宫廷音乐有密切关系,乐曲中正和平、典雅纯正,被称为“雅乐”。演奏十番的人是有挑选限制的,要求是通文理、有文化的读书人,最低也是社会上中层以上的正派人。演奏时要穿长衫、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举止斯文。当年赤峰街里有一位染匠,笛子吹得特别好,因为他每天染布手指是黑的,就加入不了“十番”演奏会,只能业余爱好,登不上大雅之堂。由此可见,民众教育馆实际上是有闲阶层的休闲去处,组织的活动主要是有闲阶层的有闲活动,所做的文化宣传活动是很有限的。即使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一带,民众教育馆也很难深入民众。教育家陶行知就不认可民众教育馆的作用,他在19341月致潘一尘的信中明确表示:“把平民教育计划给民众教育馆去办是一条走不得的错路。社会即学校的原则,要求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江苏发动的民众教育馆,系传统教育末路,劳民伤财,结果只好了一般游手好闲的中等浪人可以喝便宜茶,听免费书。因此我不赞成另设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不能走近大众由此可见一斑。

赤峰民众教育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在于它长期被殖民文化所笼罩。19333月赤峰沦陷,从此开始了长达近13年的殖民统治时期。193412月,民众教育馆附设民众学校一所,学生94人,讲授日语、常识、珠算、习字、国语等课程。这些课程都以“日满亲善”为宗旨,实施“王道主义之教育方针”,鼓吹“内则涵养民族协和之精神,外则修明国际亲善之至意。”实质上就是进行奴化教育。民众教育馆不仅在普通班中开设日语课,还另设民众日语班一个,计有学生180名,分高、中两级,这个日语班的人数是普通民众班的两倍。1937年以后,日语甚至被定为伪满洲国的“国语”,汉语被称为“满语”,日本侵略者通过文化渗透占领中国、分裂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民众教育馆兴办日语教育,实际就是为虎作伥,已沦为殖民文化的工具,背离了民众教育唤醒民众、振奋民族精神的初心和使命。

图片

民众教育馆面临的困境还在于得不到民众的积极响应。近代以来虽然西风东渐,但赤峰地处偏远,民风尚未开化,教育观念淡漠。传统教育提倡学而优则仕,学习的就是为了出人头地,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与民众教育“启民智”的素质教育理念是相背离的。而在蒙汉分治的蒙古族生活地区,王位世袭、封建等级制度使人们更是因循守旧、蒙昧无知。甚至当年喀喇沁旗王爷贡桑诺尔布兴办教育,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有的带着孩子远走逃避,有的把孩子藏在地窖里。为了吸引孩子入学,贡王采取了许多优待措施,免除户口税、免费入学、免费食宿,离校十里的女生用花轿接送,住宿生每日半斤肉。即便如此,响应者依然寥寥。“开朔漠风气之先”的贡桑诺尔布开办学校尚如此,民众教育馆兴办社会教育就更可想而知了。

民众教育馆不能发挥作用,更根本的原因是人民群众没有当家做主,政治翻身是文化翻身的前提,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产生。因此,旧中国民众教育馆“开通民智、改良风俗”的愿望只能说是看上去很美,但在实践中无从实现,到头来免不了是镜中月水中花。

赤峰解放后,赤峰县民众教育馆回到人民政权手中,1946年迁址三中街路北,改称赤峰市民众教育馆,1950年赤峰市民众教育馆改称赤峰市人民文化馆, 1952年市县合并为赤峰县文化馆 ,1959年市县独立,分别成立赤峰市文化馆和赤峰县文化馆,1977年赤峰市文化馆迁入新址,坐落在红旗剧场南侧,即现在文化大厦的位置。文化馆作为繁荣群众文化的机构,始终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从民众教育馆到赤峰市(县)文化馆、红山区文化馆,已走过百年历程。历史证明,只有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道路,群众文化事业才能欣欣向荣。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