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林徽因、冰心都是她的学生,杨绛和她是闺蜜……

 成中行 2024-01-07 发布于山西

运河与扬子江

陈衡哲

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

河 你从哪里来?

江 我从蜀山来。

河 听说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你是怎样来的?

江 我是把他们凿穿了,打平了,奋斗着下来的。

……

江 但我确曾奋斗过来的,况且我从前并不是这个样子,我这个软弱的生命,便是那个奋斗的纪念。

河 真的吗?可怜的江!那你又何苦奋斗呢?

江 何苦奋斗?我为的是要造命呀!

……

最近一段时间,“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因为《哪吒》而火遍全网,激起了不少人与命运抗争的斗志。而事实上,早在100多年前,一位中国女性便喊出类似的话:“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

她的名字叫陈衡哲。林徽因、冰心都曾是她的学生,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曾在北京大学教授西洋史。她的一生,就像她笔下《运河与扬子江》中的扬子江,通过奋斗成为人生赢家。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林徽因、冰心都是她的学生,杨绛和她是闺蜜……

01

童年往事

1893年,陈衡哲出生于常州一栋大宅子里。

她在家中排行老二。小的时候,她十分调皮,不但喜欢躲在假山洞里玩,还会爬到园丁用的长梯子上,把家人吓够呛。

生在书香世家的女孩,不可能任其成为一个“野孩子”。按照其父母的想法,若陈衡哲是个男孩,以其个性倒是可以光宗耀祖,既然是女孩,就只能按照大家闺秀的标准来培养了。

在陈衡哲的记忆中,父母之间的感情可谓琴瑟和谐。一个吟诵诗词,一个挥毫泼墨,她的童年,便在这岁月静好中度过。

小小的陈衡哲便对文字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在姐妹几个当中,她是率先要求学习认字的。

父亲陈韬擅长诗词、书法,自小教她《尔雅》《黄帝内经》等;母亲庄曜孚是当时的女画家,曾在苏州一家女校教书画。聪慧异常的陈衡哲,从小便打下了牢固的文化基础。

彼时正值清末,女子以“三寸金莲”为美,7岁的陈衡哲也被缠上了裹脚布,但活泼爱动的她怎么可能乖乖就犯呢?总会趁着母亲不注意偷偷把裹脚布放开。一来二去,母亲便不再逼她,任由她自由发展。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林徽因、冰心都是她的学生,杨绛和她是闺蜜……

02

人生导师

虽然陈衡哲的启蒙老师是父亲母亲,但对她影响最大的却不是她的父母,而是她的舅舅庄蕴宽。

9岁时,全家搬到了陈衡哲的外婆家。

庄蕴宽当时在广州做官,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外面的世界,他发现外国女性通常会受到很好的教育,认为她们的做法很值得中国女性借鉴。

每每回老家省亲时,庄蕴宽便会把这些见闻讲给陈衡哲听,并鼓励她,“既不要哭哭啼啼地怨命,也不要不思进取地安命,而要积极大胆地造命”。

庄蕴宽的“造命论”改变了陈衡哲的命运。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从属命运。

13岁时,她来到广州投奔庄蕴宽,想在广州的医学院读书,但因为年龄太小而遭到拒绝。后来辗转来到上海在女子中西医学堂就读。

天生聪慧的陈衡哲给当时的校长张竹君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称其为“神童”,本想好好栽培这棵好苗子,奈何陈衡哲对血淋淋的接生不感兴趣,虽然成绩不错,但学得最好的是学科是英语。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林徽因、冰心都是她的学生,杨绛和她是闺蜜……

03

激烈抗婚

转眼就到了17岁。毕业前夕,陈衡哲突然接到父亲从四川家中发来的急电,要求她速速回家。

在最后一封电报中,父亲威胁道:如果再不回家,就断了资助她的学费。

无奈之下,她只好听从。

回到家中才发现,父亲认为她已经到了嫁人的年龄,为她找了一个官宦子弟,此次便是催她回去完婚。

在外面接受了新思想的陈衡哲自是不从,由于她激烈反对,父亲只能无奈作罢。

一年后,她离开四川,回到上海的学校。此时的她一边学习,一边投身保界运动中,在各种活动中练就了出色的口才,在上海女界颇有名气。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林徽因、冰心都是她的学生,杨绛和她是闺蜜……

04

信念动摇

虽然在上海医学堂断断续续学医几年,学习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但陈衡哲对医学实在爱不起来,她喜欢的是文学,特别是读过梁启超的书之后。

20岁那年,她离开学校去常熟投奔姑母。“在乡下等待一个镜花水月似的求学的新机会”。

在乡下的那段日子,是陈衡哲倍感痛苦的时候,对舅舅的“造命论”也出现了动摇。“造命”真的能带来幸福吗?为什么几年来的拂逆带来的都是苦痛,光明在哪里呢?奋斗真的有意义吗?

最痛苦的时候,她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幸而有姑母。姑母在她眼中是完美的女人,不仅上得厅堂,还下得厨房,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还能为人把脉诊病。在姑母的引荐下,她在一个家塾馆当家教,同时也在继续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究竟该如何走。

机会终于来了。1914年,报纸上一则清华大学向全国招收庚子款首批留美女生的消息,令陈衡哲充满渴望。但此时的她又深感自卑,自己真的能考上吗?她把自己的担忧讲给姑母听。姑母开解道:“怕什么呢?你若考不上,只有我知道;你如果考上了,天下人都会知道。”

在姑母的鼓励下,她把全部精力放到了学习上,终于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派留学生。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林徽因、冰心都是她的学生,杨绛和她是闺蜜……

05

梦想起航

21岁,执着于“造命”的陈衡哲终于为自己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她飞向大洋彼岸继续奋斗。

她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鸟,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

22岁,她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一日》,比鲁迅的《狂人日记》早了一年。

在美国留学期间,她就读于瓦沙女子大学,主修西洋历史。受友人之托,她把美国孟河女子大学创办人莱因的传记译成中文,以“莎菲”为笔名,投稿给《留美学生季报》。时任主编任鸿隽惊为天人,开始频频约稿。

在此期间,陈衡哲认识了胡适,两人志趣相投,彼此欣赏,时常书信往来。一来二去,两人便成了惺惺相惜的知己。

一年后,在科学社的首次年会上,任鸿隽见到了心仪已久的陈衡哲。她身材娇小,眉清目秀,眉宇间的英气令他怦然心动。

一边是自己的好友,一边是令自己倾心的女人,任鸿隽夹在二人之间,曾想过退出,但得知陈衡哲和胡适只是朋友,便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一次,他对月相思,“不知近何事,明月殊恼人。安得驾蟾蜍,东西只转轮”。胡适打趣道:“不知近何事,见月生烦恼。可惜此时情,那人不知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面对任鸿隽持续多年的温柔攻势,甚至为她两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不婚主义者”陈衡哲最终答应了他的求婚。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林徽因、冰心都是她的学生,杨绛和她是闺蜜……

06

才子佳人

1920年,在陈衡哲的身上,发生了两件轰动的事情。

一件是取得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成为中国首位女教授,教授西洋史;二是嫁给任鸿隽,成就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

婚后的任鸿隽可谓实力宠妻。是兄长,是知己,是丈夫,亦是情人。

两个人的情意从来不避讳任何人。一次,好友杨绛来陈衡哲家做客,看到这样一幕:她瘦小的身躯撑成一个“大”字,使劲挡在卧房门口,不让任鸿隽进去,他连续几个“饿虎扑食”都未能成功。她胜利了,得意地笑,他输了,也跟着笑。完全忘了家里还有一个“客人”。

陈衡哲痛批四川当局腐败,身为丈夫的任鸿隽,为了与妻子同进退,毅然辞去了川大校长的职务。在丈夫的呵护下,陈衡哲取得了很多成就,她编写的《西洋史》一时洛阳纸贵;她去做讲座,连清华北大的史学教授都来听……

1961年,任鸿隽突发脑血栓去世,陈衡哲悲痛万分。痛失呵护她的爱人,她肝肠寸断;折损最懂她的知己,她倍感凄凉。她写道:“猛忆深衷将护意,热泪盈眶”、“何事最难忘,知己无双”。

1976年,孤独了15年后,陈衡哲平静地离开了人间,她要去赴另一场邀约,与她昔日的爱人和朋友。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林徽因、冰心都是她的学生,杨绛和她是闺蜜……

靠“奋斗”改写了命运的陈衡哲可谓是“三好”女性——学问做得好,爱人找得好,孩子养得好。

三个孩子中,有两个是博士。

也许,陈衡哲是幸运的,她正逢女子教育在中国的发端与推广,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机会,才有她后来人生出彩的可能。

然而,“幸运”两个字却不能为陈衡哲作人生的注脚。

若没有骨子里的反抗精神,若没有在后来的人生中不断“造命”,她便不会从万千仍受着封建思想桎梏的女性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一个女硕士、第一位女教授、女作家,即使天资再聪颖,也早已“泯然众人矣”。

陈衡哲用自己的“造命”经历告诉我们: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只要肯奋斗,必然会有展示才华的舞台。

愿你我都能不负岁月,打拼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