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大的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让我们听听当事人都怎么说

 铁马冰河风雨斋 2024-01-07 发布于广东

在中国历史上,秦是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然而,万万没想到,仅仅十余年后,这个强大的政权便轰然倒塌。刘邦、项羽先后攻入咸阳,秦王子婴遇害,宫室被焚,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朝的存在,就像历史夜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灿烂而又短暂,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反秦人士为什么会揭竿而起,大秦朝廷究竟是哪些举措让他们深感不满,宁愿冒着灭九族的风险,也要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拼死一搏。接下来,让我们采访一下当事人,看看他们都怎么说。

图片

陈胜,秦朝统治者最痛恨的反对派,就是他,打响了反秦第一枪。对于其中的原因,陈胜同志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天下苦秦久矣”。 

与陈胜同行的好基友吴广说:“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侯王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起义军攻入陈地后,召集当地三老豪杰议事,大家都说:“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之社稷,功宜为王。”          

张耳、陈馀:“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    

陈胜将领武臣:“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          

蒯通:“秦法重,足下为范阳令十年矣,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          

刘邦:“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面对关东燎原星火般的反秦势力,丞相李斯深刻检讨,向秦二世劝谏:“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戌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图片

从时人的控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秦朝灭亡的几个原因:          

首先就是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广大百姓已无法生存。为了自保,他们除了揭竿而起,没有其他选择。丞相李斯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胡亥不为所动,他继续坚持秦始皇推行的政策。自嬴政下令攻打韩国开始,秦朝的大事一件接着一件,最初是讨伐六国的战争,持续十年,除了齐国不战而降,和另外五国都发生了激烈的战争。

打仗就是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秦始皇不事生产,这些都要由秦国及征服区的百姓买单,王翦征讨楚国时,动用军队高达六十万人,最初固守营垒,与项燕打国力消耗战,等到楚军锐气已失,粮草耗尽,被迫撤退时,才一举获胜。期间消耗的金钱、粮草绝对是天文数字,而且战争对六国统治区本身也会造成严重破坏。          

齐国投降后,四海虽然统一,但秦始皇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命令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又征调五十万大军讨伐百越,设立桂林、象郡。两大行动虽然都取得了成功,开拓了秦朝疆土,然而路途遥远,劳师动众,庞大的军费、粮草支出,使百姓负担沉重。打败了敌人,还必须安排人员戍守,巩固既有的成果,秦又开始大规模移民,数十万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未知的边陲。

在这个时期,秦朝又上马了好几个超级工程,包括直道、驰道、长城、灵渠、阿旁宫、骊山陵。当周章的起义军打入关中时,胡亥已经无人可派,直接赦免骊山修陵囚徒,让章邯率领他们反击义军。囚徒人数竟然高达七十万人,要知道整个秦朝也不过两千多万人口。    

图片

秦始皇做的这些事情有没有战略眼光?大部分都是有的,但是在天下初定,人口锐减,没有休养生息的基础上,密集安排、上马如此大规模的战事、工程,对百姓敲骨吸髓、征发无度,想把几代人的事情在他有生之年做完,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显然无法办到。走投无路的人只好拿起武器,与秦朝官兵抗争,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在秦朝统治者眼里,老百姓根本就不是人,只是耕战的工具而已,死多少都不在乎,几百年后的隋炀帝也深表认同。          

对此,《汉书·食货志》有精辟的概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踰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秦朝的赋税,是以前的20倍;秦朝的徭役、戍役,是以前的30倍,贫民只能穿牛马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惨不忍睹。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普通百姓受到的剥削远比秦朝建立前沉重,当是毋庸置疑的。劳务大众其实有口饭吃就心满意足了,要不是没有活路,谁会跟着造反。

汉朝初期的统治者也正是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开始推行黄老之术,讲究无为而治,轻徭薄赋,文景时期,天下大治。汉武帝亲政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有为”,汉朝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社会矛盾尖锐,刘彻及时醒悟,下轮台罪己诏,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停止对外征讨,重新发展经济,所以“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

图片

除了对赋税、徭役不满,老百姓还对秦朝的法律感到畏惧、不安。刘邦攻入关中,宣布废除秦朝繁多的法律条文,仅约法三章,并秋毫无犯,得到百姓广泛支持,“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生怕日后的统治者不是刘邦。众所周知,秦朝都城咸阳就在关中,这里是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可就连老秦人都受不了秦朝的法律,渴望救世主为他们松绑减负。        

秦朝严刑峻法,轻罪重罚,稍有不慎,就会遭到严厉惩处。正如刘邦亲身体会的那样,妄议官府的人灭族,发牢骚也要被抛尸街头,始皇帝驾崩前夕,天上落下陨石,有人在上面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嬴政就把周围的居民全部杀了,宁肯枉杀一千,不可错过一个。即使你没有过错,也可能因为邻居犯事而连坐。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下,人们都惴惴不安。蒯通劝范阳令谋反时就说,你当了十年地方官,根据秦朝法律,被你杀的人,剁掉脚的人,不计其数,现在人民起义,你再不反秦就要被彻底清算了。    

图片

在声势浩大的反秦队伍中,有刘邦这样的低级官吏,有英布这样的布衣囚徒,还有原先六国的遗老遗少。十几年前,秦国通过暴力手段灭掉了他们的国家,因为战争,这些人失去了权力、地位,沦落为秦朝治下的庶民,口服而心不服。楚国、齐国这些诸侯国,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当地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在中原地区的人们看来,秦军就是“虎狼之师”,秦人就是“夷狄”,也就是野蛮人,哪个文明人会愿意接受野蛮人的统治呢?         

可秦朝统治者不管这些,通过法律、暴力机器,强行在六国移风易俗,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虽然是有助于国家统一的举措,但在刚刚落实期间,必然遭到各国民众的不满与反弹。这就好比有个人信仰佛教,说中文,使用人民币,突然这些事务都变得不合法,侵略者要求,必须信仰非洲草原上某种部落的神明,写他们部落的文字,钱也得换成他们要求的样式,否则就杀头,该政策刚刚推行,心里抵制的绝对是大多数。    

图片

留侯张良,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的大功臣,祖上五世相韩。韩国灭亡后,张良一直想为故国复仇,曾散尽家财,找到了大力士,想趁着秦始皇东巡期间,在博浪沙投掷大铁椎,将嬴政暗杀,可惜没有成功,他成为通缉犯,被迫改名换姓。后来陈胜起兵,张良立即投身反秦运动,在韩国故地,找到了日后的韩王信,他是韩襄王的后人,也带兵跟着刘邦进入关中。反秦的主力项羽、项梁,祖上世代担任楚国将军,项梁的父亲项燕,当年就是被王翦給击杀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两国的仇怨不会被遗忘,大泽乡一发生暴动,项梁这边就准备复国了。        

魏豹、魏咎,都是以前魏国的公子,陈胜的将领周市到魏国故地策划反秦,有人想推举他为魏王,周市拒绝说:“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最后选择了魏咎,想利用他的身份、影响力,号召更多魏人反秦。齐国这边是田儋、田荣、田横,“故齐王田氏族也”,反秦时,田儋复辟齐国,曾说:“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强调了齐国历史悠久,应当延续,而他又属于王族,成为新齐王是理所当然的。          

再看看楚汉战争及西汉初年的一些战事,简直就是秦朝灭六国的翻版,以前是秦始皇调动巴蜀、关中的士兵,把山东六国各个击破。现在变成刘邦领导秦、蜀两地的士兵,在韩信等人的帮助下,打败魏国、赵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再次实现了统一。当然,西楚霸王项羽是最强大的对手,韩信充分发挥了军事才能,将各国纷纷消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列国被秦汉两朝各灭了一次,总算是彻底消停了。残余势力被清除后,汉朝皇帝又开始和刘姓诸侯王们相爱相杀。    

无道、残暴,是反秦人士提及最多的词语。发起反抗最多的地区,基本上都在原来六国统治的区域。本来秦始皇灭山东六国,使用的就是暴力手段,许多遗老遗少并不心服,繁重的赋税、徭役,严酷的法律,强行的移风易俗,文化传统,激化了各阶层与秦朝统治者的矛盾,终于竖起反旗。        

秦二世未能及时调整国策,君臣之间、派系之间忙于内斗,“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大臣们都战战兢兢,想要谋反,这让反对派渔翁得利。章邯为什么投降项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内斗自保,“赵高用事于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反正赢了输了都要死,还不如投降算了。事态发展到最后,就是官员、百姓、六国旧贵族都要造反,秦朝的末日也就为期不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