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到底,还真跟双减没什么关系……

 麦子熟了juypzh 2024-01-07 发布于四川

其实这个观点,在《办法》落地时,就有人提出。那时我还不信,总觉得要是没有双减,很多教培人可以在这一行干到退休,甚至是一辈子。

距离1015过去好几个月了,现实让我有了改观,于是前几天也专门写了一篇关于双减拯救教培的文章,说双减是开给教培的「断尾求生」的方子,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同时,通过这几个月与不同规模、不同境况的教培同行交流后,我想在这个话题上,聊得再直白一些。

01、依旧如火如荼

正如大家理解的那样,「双减」虽没有明说不准继续培训,却又在处处遏制培训,尤其是校外的文化课培训。

从相关的证件完善到收费监管,无一不是加大了教培的生存难度。现有的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资料与证件,打算进入的也被卡在了各项壁垒之中。

即便如此,教培依旧如火如荼。

先说说机构。大机构真正因此而倒闭的还是少数,绝大部分在适应新的规则之后,继续满班满员,虽然受到了单笔的限制,但并不影响单价的调整。

大家可以去做个调查,看看身边的同行,是不是普遍都提高了单价。我是眼看着身边的机构和工作室,价格持续了几连跳,大型的机构相对要保守一些,最明显的就是上门家教和工作室。

毕竟在「风险」与「回报」这事儿上,大家都有着一样的盘算。

即使是在费用上涨的情况下,市场也并没有因此而冷却。2023的暑假,别说是成规模的机构了,就是我们这样小打小闹的工作室,都迎来了增长的高峰。

这就不得不说说市场需求了。

仔细盘点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室,之前在补的学生,现在依旧会继续补,也没有谁主动来说因为双减,打算停课了。

不仅如此,在分流与分层依旧存在的升学现状下,补习成了「卷」的默认途径。于是从孩子读书开始,报补习班就成了家长们的固定投资板块,即使「双减」有心去帮家长减少这方面的压力,也注定难以奏效。

决定补不补习的,以前是孩子的分数+家长的钱袋,现在依旧是。所以那些本就没有意识去补习的,或者本身就没有经济实力去支撑补习的,即使变成了「小课包」,他们还是不会补。

从现有机构整体经营的稳定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来看,双减还真没什么影响,如果非要说它带来的不利,或许是阻挡了教培疯狂且无序的扩张,而非本身就能预见的那些问题。

反过来说,如果教培本身是处在有序且健康的发展规律中,「双减」丝毫不影响它的热闹与喧嚣

02、沉默,说明了一切

现在回头来看,那些在「双减」下叫嚣着活不下去的,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比如我之前待过的机构,在一味的扩张中,只追求现金流的KPI,把销售和业绩高举过教学质量和服务,形成了错位的发展,像这种不具备内核的机构,即使没有双减,也会被市场、被竞争对手给灭掉。

再比如像我这样的工作室,一开始就没要求自己合法合规,也不考虑做成多大的规模,本着小打小闹的原则,遇上风浪也没指望能与之对抗,所以「关门」,本就是或早或晚的结局。

相反地,那些真正想在教培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机构或个人,即使遇上风浪,也不会顾着去「叫嚣」是否合理,而是依着风向潜心耕耘、打磨自己,让自己尽快去适应

于他们而言,反正又不是圈了钱就换个地儿,左右不过是把提前能收的钱,缓到了课消的前后,与其顶着预收款的压力去小心翼翼维护,倒不如甩开膀子优化自己的内核。

朋友在听说我关了工作室之后,略显惊讶,同时还传来了他们继续扩大的场地图片,我知道他们在双减中,始终闷声做好自己的事儿,该涨价涨价,该规避规避

这是属于教培的沉默,再来说说家长们的沉默。

1015之后,不管大机构还是小作坊,也不管是合规的还是正在整改中的,最怕的就是被「举报」。

不是大家对自己的服务和维护没有信心,而是在「双减」的撑腰下,我们不敢高估人性的善,因为一旦被举报,就少不了被相关部门上门盘问及检查,怕的是:不查不要紧,一查全违规。

而违规需要面对的处罚,大家都心知肚明了。

甚至我们还主观揣测了各种被举报的可能,比如补习结果不满意,又比如纯粹想蹭课的……不管是哪种,我们也都暗自存了防备之心。

意外的是,家长们也一致保持了沉默。

机构能上就去机构上,机构实在上不了就请家教上门上课。我们工作室的善后就是这个结果,很多家长甚至比我们还惋惜。

对他们而言,当下已是离不开教培了,那是他们为数不多的、能凭实力为孩子争夺的教育资源。

所以,在这一场以「沉默者」完胜的较量中,又怎么能说是「双减」发挥的副作用呢?

03、大浪淘的是「沙」

直白来讲,任何能被大浪淘走的,都是「散沙」,而非「金石」。

如果一定要把教培发展的现状归结到「双减」上,那它充其量也就是「试金石」的存在,那些经得起打磨的机构,才会顺利留下来。

新东方断了K9的培训,却顺势开启了文化人的直播带货;学而思在线下培训受到的阻碍,在线上以及学习机上逐渐找回了平衡。

有人说这就是在为资本加持的机构扫清障碍,大机构在一通操作之后,依旧能稳居龙头,其他的就只能是被兼并、被淘汰的结果。

这是我之前也默认的看法,只是当一切冷却下来、我们能足够去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候,结论也就出现了偏差。

正如上篇文提到的观点,政策在约束和规范我们的同时,也在保护着我们。我们不能只把受制于它的一方进行放大,从而掩饰内在本身的匮乏与混乱。

那些选择跑路的机构,比起政策的影响,我更愿意相信是难以被满足的野心,在利弊的权衡下,做出的「自我成全」

写在最后:《庄子.达生》中孔子问及擅于游泳的人,有什么秘诀能让人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游刃有余呢?答曰: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

所有看似险恶的阻力,也恰是我们能在这场漩涡中能抓住的助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