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约在徽州(九):歙南第一村

 二班毛豆 2024-01-07 发布于广东

一行人来到广场。广场很宽大,约500平方米左右。后面即“忠烈庙”,俗称“八老爷”庙。

令人惊叹的是广场用各色石英石、云母石铺缀成彩色图案,有“双钱”、“八卦”等简约图案,也有“鹤鹿同春”、“丹凤朝阳”、“连升三戟”等丰富多彩的吉祥图案,非常精美。这样的庙坦实为昌溪独有,全国罕见。

什么是庙坦?

“坦”为歙县方言,指村中平坦而宽阔的平地,相当于“广场”;或山坳间平坦之处。徽州多山地,人们在山间平地建村,村名后缀常以“坦”命名。庙坦即指庙前广场。

八老爷庙风水真好,庙坦前是绕庙坦半周的石磅, 石磅下有“S”形小溪,称为“玉溪”,意为八老爷玉带板。溪水绕街心公园一圈注入昌河。庙坦前的千年古龙凤樟是“忠烈庙”防风防洪的天然屏障。庙后有土丘,犹如靠山,土丘上有千年古银杏树

庙坦上图案

昌溪水口主要建筑为烈庙”。烈庙原是一座古庙,名为社稷坛龙关”。“至顺年间,伯父麒翁、父翁......又于龙关桥畔,舍地捐资,造成庙宇,曰社稷坛龙关庙”。

社稷坛龙关既为社稷坛,又是龙关庙。社,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民以食为天”,故“社稷”即是土地、人民,“社稷”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天下的象征,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社稷的祭祀。

龙关庙即龙王庙。龙王掌管行云布雨,象征祥瑞,所以民间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为全国各地的习俗。供奉龙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庙一样不变。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社稷坛龙关元朝至正十四年前后所建, 那时即为村头水口。明清时社稷坛龙关重新修缮,更名为“忠烈庙”。

终于明白为什么昌溪水口在村中间而不是村口。

昌溪水口最初是村头水口,后来人丁繁衍,民居向外扩展,忠烈庙成了村中古庙,这一水口也就成了村中水口。

忠烈庙

忠烈庙不算高大宏伟,却显得很亲民,共分三间,长17.2米,宽14.2米,两侧四层马头墙,庙宇前廊由六根黟县青石柱支撑。

何谓黟县青?

黟县青,又名“黟山清水石”。指徽州特有的青黑色石材。黄山古时称作黟山,黟县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称作“古黟”。黟县山上多产青石,即“黟县青”大理石。这种青石处于高山,饱经云雾沐浴,石质硬软适度,历来多用于建材和石雕。现保存完好的徽州古民居石雕,大都取材于黟县青

民间传说,曾有古人携此石雕之珍品进京献礼,不慎于途中破损,遂弃入河中。谁知多年后恰逢干旱,河干现雕品,竟修复如初。

这大概是指黟县青有自我修复之功能。黟县青石品质优良,著名的徽州四雕(砖雕、木雕、石雕、竹雕)之石雕,便是黟县青石材。

黟县青石柱

那么,忠烈庙为何又称“八老爷庙”呢?

八老爷即汪华第八子,名汪俊。

汪华,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安徽绩溪)人,唐朝大臣,越国公,谥号忠烈。汪华被誉为“古徽州第一伟人”。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详见《无梦到徽州(十四):我在谯楼观风景》)

八老爷汪俊为郑王府参军,通晓堪舆,家族人丁兴旺,历代有官。忠烈庙正殿中央供奉了汪华及其八子俊公两尊菩萨。

一行人看完忠烈庙,自庙侧小路上石阶到后面山丘,观千年银杏树。

千年银杏

上到山丘,只见满地落叶与银杏果。

真神奇,一株千年银杏树仍然果实累累。我捡了几颗果子作为纪念,千年之果,可谓稀罕。

古银杏树围达8米,高42米,树干挺拔,枝叶均匀,这株古银杏村民称为“八老爷马鞭”。

关于古银杏树有个神奇的故事。

1982年冬,因村中孩子在树旁玩火,古银杏树不幸遭受火烧10小时,树心被烧空,村民奋力扑救,正在这时,奇特的事情出现了,天空忽降大雨,大火终被扑灭。更为奇特的是,当时救火现场有数百人,且树下即庙宇及民房,树顶被火烧断坠下时,竟未伤及一人一物。村民们都是八老爷显灵。而古银杏树在饱受火灾之后,却安然无恙,树虽空心,侧枝仍继续生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传奇的千年古银杏树

于山丘之上,可观整个昌溪古村。

村落东起务本堂,西至西静庵,古建筑群全长3公里。村中前街后路,全由青石板铺设而成。200多条巷弄纵横交错,200多栋古民居保存完好。

昌溪上村主要以吴姓为主。吴姓来源要追溯至吴王泰伯,详见(《无梦到徽州(三十):有故事的延陵北溪》),延陵为吴氏郡望。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吴义方从江西豫章(今南昌)赴新安歙州讲学,其次子吴少微出生于徽州。

吴少微(吴氏六十一世祖)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周皇朝)为晋阳尉,在李唐时期(唐中宗)为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被尊为新安吴氏始祖。之后吴少微由歙州移居休宁石舌山(后改名凤凰山)。

昌溪古村

吴少微九世孙吴光由休宁迁歙西溪南(详见《无梦到徽州(三十二)隐逸在绿野仙踪里的千年古村》)。

南宋绍兴丙子年(公元1156年)吴氏七十七世祖吴一之因纳赋京师(临安),舟过歙县深渡,登凤凰塔,遥望昌源山水环抱,瑞气萦绕,便探源而入,行至太湖丘,随从灵犬便坐卧于此,良久不起,擅长堪舆的吴一之流连忘返,认定此为大吉大祥之地,决心定居于此。

公元1156年,为昌溪吴氏肇基之年。因吴氏居住地位于昌溪的太湖丘,故称太湖吴氏,并尊吴一之为昌溪太湖吴氏一世祖。吴氏祠堂亦称“太湖祠”。

因此昌溪吴氏系出西溪南分支。后吴一之卒,其子吴愿学和吴愿玉将父亲归葬昌溪,并庐墓守孝三年。三年期满,长子吴愿学回西溪南继承祖业;吴愿玉留在昌溪,繁衍生息,形成望族。

古村民居

歙有民谚曰“南吴北许,东叶西汪”。指的就是徽州东西南北四乡的四大望族。南吴主要就是指昌溪太湖吴氏,当然还有周边一些村落,如北岸、石潭以及西溪南、南溪南等。

昌溪古村因其生态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人辈出,是徽州古文化的缩影,因而历来被誉为“歙南第一村”。

我一开始以为歙南是指歙县即古徽州府南面。然而看地图发现昌溪在徽州古城东边,甚至有些偏北,甚觉奇怪。

后来才知,歙南是指歙县南乡。

明万历版《歙县志》载,县治附于府城东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时倭寇犯境,县无所恃,乃筑城,城有四门:东问政、南紫阳、西玉屏、北新安。

《歙县志》(2010年版)记载:“南乡”并非地理概念,而为地域名称,即古县城“南门”所及之处均为“南乡”。

这下清楚了。

“歙南第一村”是指“古歙南乡第一村”。

那么后面说的昌溪“歙南首富”,自然也就是歙州南乡首富了。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赞与“在看”,让我知道。

上篇推荐:相约在徽州(八):昌溪古村,天下第一水口

视频推荐:徽州昌溪古村

跬步之行:00: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