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周岱翰先生用“半夏泻心汤”治肠癌术化疗后消化道反应

 太平时光 2024-01-08 发布于广西

【学用名方】第十八集:国医大师周岱翰先生用“半夏泻心汤”治化疗后消化道反应

原创 博小鹿 博览医书 2022-07-15 17:00 发表于山东

以下病例改写自国医大师周岱翰先生一则验案:

患者某,男,58岁。升结肠癌根治术后。1月前因上腹部剧痛,排便不畅伴纳呆,在外院行CT示:右下腹回—结型肠套叠并不完全梗阻,考虑结肠癌。即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回盲部隆起型黏液腺癌,肿物体积7cm×4cm×1cm,癌组织浸润肠壁全层,肠周淋巴结转移:8/12。术后转中医治疗。

初诊时为术后1个月,精神紧张,面色㿠白、形体偏瘦,诉术后曾体重骤减10斤,恢复缓慢,口淡,纳谷不香,怕冷,已至初夏,仍着厚外套,大便前硬后溏,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濡细。

诊断:肠癌术后气血不荣,脾失健运兼有痰湿以寒象为主。

治法:健脾温阳、益气化痰。

方药:春砂仁(后下)10g,熟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5g,法半夏15g,陈皮6g,高良姜10g,枳实15g,厚朴15g,阿胶珠3g,鸡内金15g,炙甘草6g。

3天后诉服药后胃纳增加,精神好转,想咨询下一步治疗方案。遂与家人商量再三,决定入院系统治疗。

入院化验除轻度贫血,心肝肾功能基本正常,以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化疗当日呕吐1次,次日查房见患者胃脘胀闷、欲呕,大便两日未排,略觉口干,少咳苔白腻,舌质较初诊时转红,继问其有40余年烟龄,术后吸烟量减少。但“烟为辛热之魁”,寒象夹杂燥热,中焦痰湿,病机错综,治以辛开苦降、补泻一体的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药:法半夏15g,黄芩10g,黄连3g,大枣15g,熟党参15g,茯苓15g,甘草6g,枳实15g,厚朴15g,槟榔15g,春砂仁(后下)6g,白蔻仁(后下)6g,加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250—300ml,分两次饭后温服。

患者诉药味甚苦,但3剂后大便排出顺畅,睡眠安宁,食欲有所恢复,舌苔转薄。原方加减服3剂后,带四君子汤加减鸡内金、木香等10剂,加中成药小金丸等化瘀消癥,出院调补。

该患者共行6个疗程化疗,同期配合中药煎服。有轻度恶心、食欲下降,I度—Ⅱ度粒细胞下降,反应均可耐受。术后半年复查肠镜及CT均未见肿瘤复发征象。随访两年,患者康复如常人。

(来源:蒋梅,周岱翰.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从升降学说辨治肿瘤化疗致消化道不良反应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14(04):486-489.DOI:10.13935/j.cnki.sjzx.190409.)

医案中所用的半夏泻心汤,又叫泻心汤,出自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点击可阅读原文)。其原文如下: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味辛,平) 黄芩(味苦,寒) 干姜(味辛,热) 人参(已上各三两,味甘,温) 黄连(一两,味苦,寒) 甘草(二两,气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它的主要功效为寒热平调,散结除痞。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症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回到开头的病例,肿瘤为全身性疾病,患者正气虚导致邪实,邪实日久又致正气进一步虚衰。患者肠癌术后气血不荣,中焦痰湿瘀阻,加上化疗药物干预,表现出了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其总病机为胃气上逆致呕,湿浊下降而泄,与脾胃、大肠密切相关。患者面色㿠白,形体偏瘦,初夏时节仍着厚外套,大便前硬后溏,脉濡细等症状,是寒邪致病兼有痰湿的性质和特点。虚实交错,寒热夹杂,使得肿瘤证候复杂化。因此非升清降浊、疏导气机、寒热并用之剂难解。

半夏泻心汤具有寒热平调以和阴阳,辛开苦降以调气机,补泻兼施以顾虚实的特点,从以下配伍方式中就可以看出。

方解

临床运用

半夏泻心汤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呕吐、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速记方歌

古医案选录

1.清代医家徐守愚《医案梦记》剡南蠡湖沈渭川呕吐证:

病者年五十余,询知今岁春初忽然呕恶不止,腹内胀满,不得饮食,少顷即吐,每食惟进酒数爵,纵饮当饭,自春至夏,日甚一日。目前肌肉瘦削,步履艰难,按脉右关寸浮大,左关寸沉弦,明系肝木侮脾及胃,证非轻渺。余用半夏泻心汤加茯苓、乌梅,数剂获效,可知寒热错杂,气道阻塞,以致食物不入,必藉苓、连之苦降,人参之补运,干姜之辛开,半夏之平冲逆,茯苓之开胃阳,始尽止呕进食之妙。况甘草合干姜之辛,为辛甘化阳,合乌梅之酸,为酸甘化阴,不第寒热互用,抑且阴阳并调矣。

姜夏(四) 潞党(三) 川连(二) 黄芩(二) 甘草(二) 茯苓(三) 乌梅(二) 干姜(二) 大枣(三个)。

2.清代医家王九峰《王九峰医案》一、真中风:

病者年五十余,询知今岁春初忽然呕恶不止,腹内胀满,不得饮食,少顷即吐,每食惟进酒数爵,纵饮当饭,自春至夏,日甚一日。目前肌肉瘦削,步履艰难,按脉右关寸浮大,左关寸沉弦,明系肝木侮脾及胃,证非轻渺。余用半夏泻心汤加茯苓、乌梅,数剂获效,可知寒热错杂,气道阻塞,以致食物不入,必藉苓、连之苦降,人参之补运,干姜之辛开,半夏之平冲逆,茯苓之开胃阳,始尽止呕进食之妙。况甘草合干姜之辛,为辛甘化阳,合乌梅之酸,为酸甘化阴,不第寒热互用,抑且阴阳并调矣。

姜夏(四) 潞党(三) 川连(二) 黄芩(二) 甘草(二) 茯苓(三) 乌梅(二) 干姜(二) 大枣(三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