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剧《繁花》,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改革开放黄金年代的万象繁华,股票、外贸、南京路、黄河路、商战、情爱……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城市,每个角色都拼尽全力,奔跑地迎来自己人生最好的年华。这一幕幕熟悉的场景,珍藏于一代人的集体回忆中。经济低迷时,人们很容易怀旧,回忆能让人再度确认自我存在,同时感到安全和温暖,这也是冬日里难得的情绪价值。《繁花》落尽的2023年,是精彩的一年,也是沧桑的一年;是信仰的一年,也是怀疑的一年;是希望的一年,也是失望的一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应该是“分化”——上半年消费高歌猛进,下半年市场日渐萎靡。这一年年初,成都新开商业项目预计33座,新增总建筑面积超250万m²,相比2022年实际开出22座商业体共计153万m²,从数量及体量来说都有大幅提升。 到了年末,据UP君不完全统计,成都实际新开业商业项目约在20座,相比2022年实际新增约15座商业,总体仍呈上涨趋势。尽管有超1/3商业体跳票,实际运营中相对耀眼的新开商业仍然屈指可数,更多商业体其实是低调开业、部分开业或者试运营,比如新川板块城南主打轻户外的明日巴适,除了一楼临街霸王茶姬、manner coffee、麦当劳等几个品牌开业,商场内部仍在装修,整体开业时间也没有确切信息。截至目前,成都的商业体体量已经超越北京,仅次于上海和重庆,市场从蓝海变红海,“厮杀”更加激烈。在消费降级且商业体数量相对饱和的今天,成都商业的“繁花”又该如何盛放呢?2023年成都商业最大的惊喜在天府新区——76.4万m²新增体量领跑全城,新增商业体量甚至超过了主城五区总量之和,多元商业格局相继呈现,长期被诟病的“有产业无生活”终于在2023扬眉吐气。最引人瞩目的是去年12月30日开业的天府大悦城,总建筑面积30万m²,其中商业部分15万m²,涵盖地上7层和地下3层。得益于成都大悦城珠玉在前,加之天府新区CBD的优越区位以及“立体式生活美学购物公园”的独特定位,让天府大悦城受到市场极高关注,开业这天,号称“半个天府新区的人都来了”...... ▍天府大悦城
项目最独特的设计是180°全景开放式空中花园,打破传统封闭的外立面,4L-7L整体挑空,总面积约8000m²,带给消费者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 ▍天府大悦城空中花园俯瞰 
▍站在天府大悦城空中花园眺望天新CBD 天府大悦城还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的消费趋势,将娱乐体验、服务业态的占比提高到30%,引入包括佩加索斯击剑俱乐部、九号卡丁、红石篮球、网鱼电竞等新兴品类/品牌,为消费者搭建起了丰富的体验式消费场景。 

▍天府大悦城内体验式消费场景非常丰富 除了天府大悦城,天新今年新增的商业体貌似生意都不错。去年上半年亮相的天府和悦二期广场,开业头3天,每天平均车流1万辆以上,营业额超6000万元。上半年开启试营业的麓坊中心二期和天府美食岛二期,也在餐饮品牌的基础上延伸了生活零售、儿童培训、儿童博物馆等多元化业态,每到周末节假日都是“一车位难求”。 
▍麓湖商业不断创新 天府新区新增商业的成功,也充分印证了UP君在2022年底做出的判断(详情请戳):未来区域商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更加密不可分,多元业态与丰富场景更成大势所趋。2023年的另一匹黑马是非标商业。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成都共迎来12个非标商业,自2019年以来,首次超过购物中心和百货,成为商业市场供给新主力。从商业形态看,去年成都新增非标商业物业中,开放街区、公园街区和滨河街区占比分别达到34%、25.3%、20.7%;从业态品牌看,非标商业以品牌旗舰店、城市形象店、主理人品牌店等新兴业态为主,不同于传统标准商业首选人流聚集区域的逻辑,自带网红打卡属性和流量。去年9月中亮相的祠堂街艺术社区(一期)就是其中热点。项目深度融合在地文化,聚焦艺术+,总体量约6300m²,38棵老梧桐树+8栋楼,其中有6栋中西合璧的民国历史建筑,是成都目前拥有文保古建筑最多的商业社区。 


▍祠堂街实景 马路对面是人民公园,充满了老成都味道的鹤鸣茶社,喝茶、遛鸟、采耳、摆龙门阵;马路这边是崭新的祠堂街,木木美术馆、Patagonia、观夏、store by .jpg等新锐、有态度的品牌集聚,每个品牌均与古建筑做了在地化改造,为消费者带来文艺特色与时尚活力相融合的消费场景,同时也赋予老街以新的精神。▍祠堂街成功地把“年轻力”带给老城区 还有春熙路上的RE·X春熙,它同样担负着让年轻人重回春熙、提升年轻流量与消费力、再度唤醒春熙商圈活力的重任。项目定位年轻社群文化街区,汇聚策展、社区、活动、潮流、文化、艺术等不同表达形态,试图以此增强对年轻流量的吸引。不过UP君1月初实踩现场时,项目其实处于试营业状态,大部分空间还没有填满,但是项目的空间设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盒子+街区+立体连廊的模式,半开放式空间可塑性强,为品牌提供了高度自由的策展空间,期待它完全态后的表现。 ▍RE·X春熙临街“盒子”商业的后面别有洞天,穿过后门走上连廊,有种进入魔法世界的神奇感觉

▍工作日下午的春熙路,年轻人还是不少 另外一个给UP君留下深刻印象的新开非标商业是新都“超线公园”,项目位于新都新城板块核心区域,总长2.4公里,占地103亩,集公园、商业、景观、街区、空间、艺术、社交于一体,呈现出一座浮于城市上空的“空中花园”。去年底,该项目和成都国际金融中心、太古里、银泰中心in99等著名商业地标一起上榜“2023 RIBA中国地标100”(城市商业综合体类)。 
▍超线公园实景 就像《繁花》中反复提及的那个词——腔调——是2023年非标商业的关键。无论是祠堂街的民国建筑群,还是RE·X春熙曲径通幽的空间布局,以及超线公园独特的建筑形态,所有努力都在彰显两个字——腔调,有腔调者得年轻人,得年轻人者得天下,这是2023年成都商业创新的关键秘密。去年成都商业还有一大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商业项目开始将艺术作为自身加分项,通过艺术+商业的方式,提升沉浸式消费体验,引领大众传播,进而实现商业场景有效焕新。
成都来福士广场引入开心麻花首部戏剧音乐live秀《燃烧》,将商场的水景平台与故事情节相融合;龙湖成都武侯星悦荟三大亚洲风味首店开业,引入亚洲传统戏剧表演;成都SKP也在去年10月举办“iSING!歌剧之夜”活动,将歌剧演出移至户外零售项目。 ▍天府大悦城开业时,同步举办了迪士尼冰雪奇缘10周年主题灯光限定展 说到成都SKP,从前年12月20日试营业到去年8月8日正式亮相,可以说争议不断、打磨也不断。据悉,在相关地块出让的条款中,有一条是“建成运营后6年内,销售收入累计不低于300亿,纳税总额累计不低于10亿元。”据相关机构数据统计,成都SKP今年1-11月的累计零售销售额已突破50亿元,未来能否给出合格甚至超预期的答卷,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有人秀高大上的艺术,就有人偏爱烟火日常,位于武侯新城、去年8月底开业的凡米里就是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个。
▍凡米里实景,一街之隔就是武侯万达 这个项目建面只有约3.6万m²,音译“family”,项目一街之隔就是老牌的武侯万达,如何才能做出差异化并且能存活下去?凡米里给出的回答是:定位于“小而暖”的商业街区,主打餐饮和生活配套服务。目前街区内几大主力店,如鸡毛店、卤校长重庆火锅、印象李庄等已陆续开业,而且目测生意都还不错。(链接:没想到,社区商业还能这样做) 

▍凡米里实景 不要小看餐饮的力量,前年开业的华商中心就几乎把所有楼层都拿来做餐饮。“平凡生活,皆为柴米”,这句话形容成都实在是太贴切了。去年1—11月份,成都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36.5亿元,同比增长10.4%(分别比全国、全省高3.2、1.0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收入就有1648.5亿元,同比增长26.2%(商品零售同比增长仅有7.4%)。与此相对应,去年上半年成都商业新增业态中,餐饮类占比38.4%。与北京、上海等常住人口数量相似城市相比,成都餐饮收入远远超出;与人均收入相似的城市如株洲、呼和浩特相比,成都人的恩格尔系数同样远远超出。成都人均“吃货”无疑了。

▍天府大悦城电梯轿厢里全是美食广告 不过相比成都人的好吃程度,成都餐饮的创新力还是不能匹配,去年新开商业里的餐饮品牌出自本土的极少,一句“不吃火锅,就吃烤匠”重复了多年。这方面,成都餐饮届还需像黄河路上的老板娘们那么努力才行。 国家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前七天,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164%。线下消费客流的快速反弹再次印证了实体门店的不可替代作用。特别是00后和Z世代的崛起,他们不仅对线下社交需求的渴望越来越强烈,需求同样也越来越多元。这是实体商业最大的风口,也是更新重塑的核心。▍疫情过后,人们更加渴望线下 城市从来就不缺购物的地方,缺的是能提供心理和精神双重满足的地方。是时候把商场变为家与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了,在这里可以运动、可以健身、可以社交、可以购物、可以欣赏、可以参与、可以闲逛、可以发呆……一个能让人不知不觉间消磨掉大把时光的地方,一定是好的商业体。 就像《繁花》剧里宝总最爱的那碗泡饭,不一定要多么花哨有噱头,但无论历经多少跌宕起伏,总能让人迅速安耽下来。繁华落尽,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你喜欢去年新开的哪家商业? 为什么?又最期待2024的哪家商业?欢迎留言哦~编辑:HugoⅠ 美编:Bobeen Ⅰ 主编:Com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