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奇人”汉和帝刘肇,是怎么做到14岁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的?

 激扬文字 2024-01-08 发布于四川

文/大壮实验室

古往今来,外戚始终都根深蒂固在王朝的统治中,东汉尤其严重,比如东汉时期的 “马、窦、邓、梁”四大外戚家族。

外戚干政,作为一个历史话题,自古以来就备受大患,在各个朝代,外戚的干政都会成为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外戚干政往往也会导致社会动荡和统治危机,当然也反映了朝政权力的复杂运作,和家族关系的重要地位。

许多年来兴风作浪、结党营私,东汉政局之所以动荡飘摇,与他们息息相关,一般的帝王,不甘于受制于外戚,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与外戚硬斗,无异于虎口夺食,外戚所掌握大庞大势力集团在王朝中扎根渗透,党羽众多,而皇帝往往年幼,没有足够的胆略与谋识想要除掉外戚势力很难。

但是就有这么一个帝王,在他十四岁就做到了,他就是汉和帝,刘肇。事实上,他是在还不满十四岁的年纪就亲手瓦解了窦太后一族窦氏。

刘肇是汉章帝的孩子,在名义上,窦太后是他的母亲,但是他的生母不姓窦,而姓梁,她只是汉章帝后宫中的一个贵人。

在生下刘肇后不久,梁贵人在还是皇后的窦太后的手段下,被污蔑而死,所以,养母竟然是杀母仇人,不知道在一个小孩子心理留下多大阴影。

窦太后为什么要害死梁贵人?这也是处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古代有这么个传统,如嫡母无所出,可从小妾那里抱个孩子养在膝下,儿孙满堂也被视为家族富贵荣华的象征。

当嫡母无法生育时,为了延续香火,家庭可能会选择从小妾那里抱来一个孩子,皇后抱来一个孩子也就罢了,为什么要对亲生母亲赶尽杀绝呢?

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窦氏并不仅满足于,只为自己膝下寻找一个合适的儿子,她想要的,是这个孩子,可以继承皇位并且为她所掌控

这也很快就得到了验证,收养了刘肇后,窦皇后向皇帝提出立刘肇为太子,要知道,当时皇帝已经立有太子了。

更为戏剧性的是,她这一招同样也是靠的陷害,当时太子叫作刘庆,刘庆的母亲被窦皇后与母亲沘阳公主,以“巫蛊之术“的罪名污蔑迫害。

因此原太子被废除刘肇成为新太子,连少两个后宫竞争对手,还扶持了心仪的太子,窦氏一族开始显露头角了。

而在汉章帝的母亲马太后死后,很快原来的“马氏”外党,就被“窦氏”一党所取代了,所以凭什么这个时候的外戚如此得势呢?

西汉初期影响极大的,有吕后时期的吕氏集团,吕后我们熟知,她是一个能将仇敌,做成人彘的厉害狠角色,而自身也具有执政的卓越才能。

汉武帝之后,外戚权势逐步强大,由于丞相的权力的扩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尖锐,皇帝开始任用自己更亲信的人,这些人往往就是有着姻亲关系的外戚。

汉武帝让他们与丞相等官员发生政治争辩,从而起到压制与抗衡的作用,像汉武帝祖母窦太后的侄子窦婴,母亲王太后的弟弟田蚜,就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

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被提拔为大司马大将军,侄子霍去病提拔为大司马骡骑大将军,可以说从这个时候起,外戚就有“恃宠而骄”的苗头了

到了东汉,外戚专权就可以说是,达到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了,我们需要知道一个有意思的现实,那就是东汉的皇帝都极其的短命。

除了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以外,其他皇帝活的都不算久,平均岁数算来也就26岁左右。

从这里也能看出,东汉的皇帝,大都是在年幼时,至少说在没有足够强大的执政能力的时候,就被迫登上皇位了,谁会放心把天下社稷交给一个“黄毛小儿”?

所以,外戚是这个时候,小皇帝最为依靠的群体,毕竟,他们好歹是自己母亲的亲人,与自己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把事情交给身边人来做,也能放心很多。

但是,这样想法往往会忽略一个现实,那就是人性是会被利益侵蚀掉的,一旦沾染上权力的滋味,且不说这还是世间最威风的皇权,谁会愿意轻易放手呢?

汉章帝死后,十岁的刘肇登上了皇位,这个时候,就是窦氏一族兴风作浪的开始了。

窦太后掌权后,将重要岗位都交给自己的族亲,窦氏四兄弟全部入朝担任要职,她的哥哥窦宪担任侍中,掌管朝廷机密

弟弟窦景还有窦环均任中常侍,弟弟窦笃担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紧接着,窦太后又开始安插默许自己专权的官员。

她先是把原来的太尉邓彪任命为录尚书事,接着又以邓彪性情温和,不能有所作为为理由,将自己的兄长窦宪提拔到这个职位。

要知道,录尚书事就等同于掌有实权的宰相,由此,窦宪便能名正言顺地干预朝政,很快他们便能够到王权的中枢权力。

由于这个时候,窦宪还都一直保持这谦卑的姿态,很多小动作也都是悄悄地搞,所以年幼的汉和帝并没有特别反感,也在默默妥协。

但是很快,窦宪就按不住阵脚,开始“趁热打铁”了,他们的第一刀,挥向了同姓诸侯。

“陈王羡、彭城王恭、乐成王党、下邳王衍、梁王畅等”,被他们遣送回封地,此为其一。

在为章帝发丧期间,公然地谋划刺杀前来吊唁的都乡侯刘畅,并且把罪名归到刘畅弟弟刘刚身上,此为其二。

阴谋最终败露,窦宪包藏祸心,这个时候难道汉和帝还没意识到吗?不,他当然知道,只是这个时候羽翼未丰,他没有对抗的机会。

窦太后在竭力地为窦宪寻找辩护的理由,而恰好这时候南边的匈奴,向汉王朝请求讨伐北匈奴,窦宪抓住了机会,他自请攻打匈奴,将功补过

刘肇应允了,然汉和帝这一次的让步,换来的却是窦宪进一步的膨胀,窦宪率军北上,一路大捷,刘肇颁布诏书表彰,窦宪升任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

而那刺杀的罪名,就再也没人提起,随即,窦氏一族在朝中更加猖獗起来,他们源源不断地提拔本族的成员,公然结党,拉拢可拉拢的一切大臣,打压排除异己。

这也是窦宪惯用的手段,早在汉章帝时期,太尉郑弘就受他的污蔑,而郁郁寡欢直至病死。

在攻打匈奴的阶段,他又害的当时的尚书郅寿,乐恢等人自杀,凡是弹劾他的,直谏他的,通通收拾掉。

甚至为了便于打击,还笼络了一批“班底”,可以说,窦宪是直接在朝廷中,建立了自己的势力网,权威直逼帝王,更甚至,连遮掩也不屑一顾了。

永元三年间,窦宪跟随和帝前往长安祭祀祖先,官员在商量迎接皇帝等人时,竟然说对窦宪可直呼“万岁”,这天下能称得上“万岁”的,难道还有第二人吗?

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可有二君,矛盾已经被摆在明面上,斗争一触即发,是可忍孰不可忍,眼见窦宪已经看到自己头上的位置了,刘肇决定先下手为强

他最先找到的帮手是清河王刘庆,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刘庆就是之前被废掉的原太子,刘庆与刘肇母亲同被窦太后迫害,因此他们有共同的报复诉求。

不过,依靠他们两个“半大小孩”,又怎么可能对抗那么庞大的势力呢?他们需要帮手。

首先,刘肇将目光锁定到了中常侍郑众,和一众的“窦党”不同,郑众是个忠臣,也是一个坚定的“拥君党”,接着,他们的大戏拉开帷幕了。

永元四年,刘肇故意赏赐军功给窦宪党羽邓叠,这么做是为了迷惑敌人视野,以为他已经屈服于外戚政权,接着,他又提拔了一个“拥君党”大臣丁鸿。

不过,局还并未布完,事情发生了变动,窦氏一族已经按耐不住,想要他刘肇的项上人头了,窦宪的女婿郭举,和党羽中另一人在谋划杀掉刘肇了。

计划落入到刘肇耳中,现在,他已经不能守株待兔、慢慢布置了,他必须先发制人,快刀斩乱麻。

他让人找来了一本书—《外戚传》,辗转反侧,就是为了从前朝中汲取灭掉外戚的经验。

而随着刘肇与郑众密谋的时间越来越多,郑众每次在公众与同帝密谋时,都会劝谏他立即诛杀窦宪,但刘肇却拒绝了,他在等待一个时间。

永元四年四月,窦宪和亲信邓叠班师回朝,刘肇知道机会来了,他显示发出一道使大鸿胪在郊外迎接窦宪的召令。

紧接着让拥君党丁鸿在日食之时揭露窦宪结党营私,群臣攀炎附势的现实,呼吁“清君侧”,固王权,来引导舆论走向,最后一步,就是调兵、捉人。

刘肇亲自到北宫,派金吾卫、五校尉驻扎在南北城门,待窦宪等人一入城,就将城门紧闭,请君入瓮,分头逮捕窦宪主要亲信,然后捉拿窦宪,收缴将军印绶。

至此,在汉王朝呼风唤雨许多年的窦氏家族,倒塌了,而做到这一切的,只是一个虚岁十四岁的少年天子。

历史上,好像没有怎么把目光注意到这位“汉和帝”身上,可能是因为东汉这个王朝,就给人留下“昏庸无能”的印象,差点儿就错过这个在十四岁就打破外戚专制的人物。

实际上,汉和帝的功绩在东汉的皇帝中绝对算得上是前茅,也正是他将东汉推上了“鼎盛”时期。

可惜的是,他也没逃过英年早逝的命运,在27岁这年操劳而亡,如果刘肇再多活几十年,东汉的命运一定会变得不同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