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大单元教学设计推动政治教与学从“浅表”走向“深度”

 流水人生 2024-01-09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很大的困惑,原因之一是教与学只是浅表化的,培养不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学科“关键能力”,更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只有运用大单元教学设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推动教与学从“浅表”走向“深度”。

教师们经常感慨现在的教学不知道怎么教了,好多内容和试题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是怎么组织的。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不到解决思路,或者在运用学科知识时不能从多维度去思考和解决,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对于师生的苦恼和困惑,如果从“必备知识”这个角度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对知识的内在结构和系统知之甚少;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时为单位进行授课,每节课考虑的都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忽略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只有在复习阶段才有意识地联系,但学生认知中已有的习惯很难再被打破。这样的教与学只是浅表化的,培养不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学科“关键能力”,更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只有运用大单元教学设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推动教与学从“浅表”走向“深度”。

图片

一、大单元教学设计是落实新课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呼唤


图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并不见之于孤立的、碎片式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见之于能否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真实生活的问题”。本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技能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学生要用所学的学科知识思考和解决的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问题,那就不是哪一点或哪一块儿知识能够解决的,必须用结构化、系统化、体系化的知识去思考、分析和解决。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运用学科内容结构化的教学观,统整学科知识,开展单元教学设计,实现学科内容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推动教与学从“浅表”走向“深度”。
图片

二、对大单元教学设计内涵的浅显理解‍


图片

笔者看过很多人对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解读,理解得各不相同。笔者个人还是比较认同这一理解: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着眼于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必备知识的掌握,按照“学科内容结构化”的要求,对知识、技能、情境、问题、活动、作业、评价等要素进行有序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机单元的教学设计方式。

那么何为单元?崔允漷教授说,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现有教科书中的单元,只是内容单位,而不是学习单位。这里说的单元,也许用建筑单元来类比更易理解。原有教材中的单元好比一个个独立的钢筋、水泥等建材单位,而一个由几个单元组成的学期课程(也可叫模块)就好比一幢由几个单元组成的建筑。一个建筑单元由屋顶、户型、楼层、楼梯、钢筋、水泥、门窗等组成,依次可以类比,一个学习单元由素养目标、课时、情境、任务、知识点等组成,单元就是将这些要素按某种需求和规范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但是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特点,笔者个人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在现有情形下,不宜进行大的变动。因为从2019年开始,教材内容变化非常大,新增了一本必修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性必修教材里的《逻辑与思维》《法律与生活》很多内容是全新的,尽管有些内容是原有的,但体系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哲学与文化放在了一本教材中,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的挑战,在眼前最应该进行思考的,是进行教材内容的结构化的调整,形成大单元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再稳步推进。如果在新教材刚开始使用时,在对教材内部的新内容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大幅度进行调整,会使教师工作压力增大,既不能很好地将学科知识理解和讲解到位,又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可能也会加大。

图片

三、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初步理解和尝试


图片

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一本教材又自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每一单元的每个专题可以说就是大单元这篇“论文”中的一个章节,也有其内在的逻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单元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跟其他单元紧密联系的学习单位,其教学设计的初衷是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的,所以对于我区教师来讲,最基本的应该以教材中的教学单元为主,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当然,除了以教材中的单元为大单元进行教学设计以外,我们还可以打通教材单元的界限,将有逻辑关系的内容进行整合。

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历史线索,将内容进行整合。可以安排四个课时进行学习:救亡图存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天换地之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改革开放之路——中华民族走向国富民强、民族复兴之路——新时代、新在哪儿?对应的教材内容为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3.1《伟大的改革开放 》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用四课时将教学内容统一规划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线索之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这样一条历史线索将教学内容穿成一串,让学生用历史知识为思想政治学科学习服务。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结构化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就能够克服浅表化问题,看到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然,我们还可以尝试以议题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经济与社会》就可以以六个议题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整。

议题1:“为什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教材1课)

议题2:“为什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 探究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道理,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教材2课+4课)

议题3:“怎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探究正确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教材2课+综合探究)

议题4:“为什么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探究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教材3课)

议题 5 :“ 如 何 建 设 现 代 化 经 济 体系”—— 探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意义和途径。(教材3课)

议题6:“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 探究实现共同富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意义和途径。(教材4课)

这种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主线,以情境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以素养为目的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同样是深度学习。

单元教学被关注的原因是“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导致知识碎片化”。然而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无论以何种理念、何种目标为取向开展单元教学设计,在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后,常规学科教学都要尊重当前和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校教学以“课”为时间单位进行组织的现实,最终必须将重组的内容按照课时进行安排,也就是转化为课时设计。因此,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的出路并非改变课时的时长,而是揭示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看到具体知识背后的大概念,进而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进一步思考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效性与可行性,让学生真正做到深度学习,提升高阶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